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讲于台湾 七

  日期:2011/8/11 16:19:49   阅读:    繁體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七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08-0007

  请看第九页,别因缘第八段:

  讲义【八、为示穷尽四相故。】

  这个地方所讲的『四相』跟《金刚经》说的是一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讲义【一切众生,未除四相,不成菩提。】

  这句话要记住。『菩提』就是觉,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离开『四相』,你就不是真正的觉悟,佛法里面讲正觉,正觉你没有。正觉实在讲是指阿罗汉,菩萨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就是小乘境界都不能够达到。在圆教菩萨来讲,正觉位是在七信菩萨,十信位里面的第七信,他是四相除了,在断证功夫上等于小乘阿罗汉,可是在智慧上来说,比小乘阿罗汉高得多,他心量大,是小乘罗汉所不能比。所以这一句我提醒大家,就是真正要求正觉,我们念佛要求一心,一定要破四相。下面这再给我们解释:

  讲义【四相有二:一、迷识四相。】

  另外一种是「迷智四相」,可见得只要有四相都是迷。『迷识四相』,这是凡夫。

  讲义【依第六识,枝末无明所起,能障小乘涅盘,不出分段生死。】

  这几句话就说明六道凡夫都在这个范围之内,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念佛人这四相要是重的话,就是执着要是重的话,障碍你往生。不能断,修其它法门简直就是没办法,修净土法门就是带业往生,还有这么一线希望,没有断掉。没有断掉怎么样?要有理智能把它控制住,换句话说,最重要的是在临命终那一剎那不能起现行,如果在临命终一剎那当中起现行,这四相要是出来,带业也不能往生,你就随业流转,所以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佛门里头很注重修福报,福报大的人临命终他心不颠倒,心不颠倒就是理智能控制得了四相,他可以带业往生。

  我们讲到历史上,像张善和一生杀牛,是个屠户,临命终的时候地狱相现前,他看到许多牛头人来讨命,这是地狱相现前。这个人总算是善根深厚,我们不能看他这一世,他多生多劫之前在佛门里面必定有深厚的善根福德,他在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他看到这些境界相现前的时候,他就叫他太太赶快给我找出家人来救命。太太给他请了法师,法师就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他什么都来不及了,法师给他一把香拿在手上,拼命念阿弥陀佛,念了没几声,他说牛头人不见了,佛来接引他,他往生了。这桩事情是很不平常,有些人看到这个公案,好像佛门不太公平,一生做恶事,临命终时他还能往生,有些人一生做善事到后来还颠倒、还堕落,似乎是不公平。这是什么?你看这一生、这一世,你觉得不公平,因果通三世,如果你再看他前世,看他多生多劫之前,那你就服气,没话说。

  像《法华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度一个人,有一个人想跟佛出家,佛叫这些阿罗汉来看这个人有没有善根出家,在佛的会下出家要有善根,过去生中没有善根就没办法出家。这些阿罗汉的能力可以看五百世,过去一世一世,他能看五百世,这些阿罗汉一看,五百世都没有善根,怎么能出家?佛告诉大家:他在无量劫以前是个樵夫,上山砍柴遇到老虎,老虎要吃他,他没办法,爬到树上,念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句南无佛,今天在我会下成熟。无量劫以前的事情,在五百世之前,所以阿罗汉看不出来。所以这个事情要从多生多劫去看他的宿因,不是现前就能断定一切,现前因缘不能断定一切。佛法里面决定是平等的、是公平的,没有一丝毫的偏袒,所以学佛,佛教我们要明理。

  心不颠倒是大福报,一心不乱是大善根,一心不乱必定心不颠倒,心不颠倒未必一心不乱,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纵然不能念到一心不乱,应当有福报要到临命终时求一个心不颠倒,这个时候就有能力自在的去往生。不颠倒就是觉,颠倒就是迷。迷了就没有选择的地步,就随业流转,不迷就可以选择,十法界你就有能力去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到那个时候才真正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迷识四相」是烦恼障,「迷智四相」是所知障。

  讲义【二、迷智四相,依第八识,根本无明所起,能障无上菩提,不尽变易生死。】

  这是说所知障的作用。大乘菩萨法有五十一个阶级,就圆教来讲,十信位两种障都有,烦恼障、所知障都有,识与智都迷。七信位断了见思惑,识不迷,但是还迷智,要到等觉才能把这个事情断尽,完全舍离,变易生死就尽了,才能圆满「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大乘圆教如来果地上的德称。底下引经里一句话:

  讲义【佛告净诸业障。】

  佛告净诸业障菩萨。净诸业障,迷识、迷智这是根本的业障,这是业障的根本。所以在佛法修学里面,事修目的是破迷识四相,理观是要破迷智四相。严格的说,这两种障碍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不可以误会烦恼障只障涅盘不障菩提,一样障菩提,所知障只障菩提不障烦恼,所知障一样也障烦恼,因此两种都得要断。可是我们哪一种障重,功夫可以多下在某一方面,这个行,一个为主,一个为助,就是两种障都要断,因为它们有连带关系。经上说:

  讲义【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这是一种非常坚固的执着,是不是事实?不是事实,是妄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是妄想;如果你不执着,那都没有。这个东西从哪里来?是从执着里头生的。不执着,没有!不要说是六道里一切众生,就是权教、二乘都不例外,由此可知,这种执着是病根的所在。佛讲:

  讲义【由此不能入清净觉。】

  以念佛人来说,不能得一心不乱;禅家的话说,不能明心见性。

  讲义【此示迷识四相,又明修行所证,便生证、悟、了、觉,四种法执,此示迷智四相。】

  我们在佛法修学里面,如果执着自己有修有证、有觉有观,你念佛的时候,有念有佛,又有一心不乱,还有心不颠倒,麻烦大了,为什么?对这些东西一生起分别执着,叫法执,虽然不是迷识,是迷智,变成所知障。所以经论里头一再告诉我们说听的原理原则,所谓「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听不听?听。什么叫无听?不分别、不执着,这样才能开悟。读经执着经文,听经执着言语,都变成法执,都是迷智四相。佛法的目的是叫我们破迷开悟,结果我们还是在迷关里面永远不能超越。经看得愈多,迷智迷得愈深,听得愈多迷得愈深,你几时能开悟?没有开悟的指望。所以,说听不能不讲求。为什么佛法里叫你求明师?明师他高明在哪里?叫你不执着,高明在此地;如果教你执着,麻烦大。叫你背诵经文,背诵批注,但是他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这个老师是高明。如果目的是叫你博学多闻,记得愈多愈好,将来你讲经材料才丰富,引经据典随手拈来毫不费事,这样的教学就是增长迷智,那个错了,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

  佛法叫你看经,叫你天天看,几时看到经上一个字都没有了,你就开悟了,叫你天天听经,几时听的时候没有音声了,那你也开悟了。你现在听经,还晓得我在这里讲什么,你心里还在那里分别,这不行,这是你增长迷智。诸位要晓得,读经、背诵经典、背诵批注是修戒定慧,你在这里听经又何尝不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在这里听一个半钟点经,就是修一个半钟点的戒定慧,这三个同时都修,这就叫真会听了,这样听经会开悟。那你要问:什么时候才开悟?各人根性不相同,迷得重的开悟比较慢,迷得浅的开悟比较快。总而言之,如果你是用这种方法来听经、来读诵,你一定会开悟。那么你听我说了,你又把它记住,天天听,天天在看,我怎么还不开悟?给你说,你开不了悟,为什么?你又迷在这里头,你怎么会开悟?几时把开悟这个事情也忘了,你就真开悟。

  讲义【二种四相颠倒穷尽,乃入如来清净觉海。佛为示穷尽四相,故说此经。】

  『二种四相颠倒穷尽』,二种四相都是颠倒错乱,几时穷尽、断尽,『乃入如来清净觉海』,断尽,断尽就成佛了。佛为了开示穷尽四相,故说此经。

  讲义【九、为示四病应离故。四病者:作、任、止、灭,是也。此四本来是药,执药又复成病矣。】

  这几句话诸位特别要把它记住,为什么?『作、任、止、灭』是修行的方法,方法执着不得,你要是执着了,执着就变成病,所以佛法要从大原则上说,无非是破执着而已,执着破了,佛道就成。执着真难破,实在是难破。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

  讲义【以此四者,药病双通,执之,能为入道障缘,即是病;不住,则为进修方便,可为药。】

  『以此四者,药病双通』,可以说它是药,可以说它是病。执着它,『能为入道障缘』,就是病。你不执着,『不住』,心不安住在这上面,『则为进修方便,可为药』。这个在佛法修学上,只不过举一个例子来说,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不如是?每一个法门都是药,每一个法门也都是病,执着就是病,不执着那是我们的进修方便。就以大纲来说,诸佛所说一切法不外乎戒定慧,戒与定你要是执着就变成烦恼障,慧要执着就变成所知障,你要是不执着,不执着那它是药,戒定慧有很大的功用,这就是说明,要去用它,又不可以执着它,这才是佛法。你不用它,那你堕在无明里头;用而执着,则堕在邪见。佛教给我们用而不住,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功夫、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所以是住不得,执着不得。

  讲义【又四者互为药病。】

  「作」是造作,「止」是不造作、不作,「任」是随缘,「灭」是把它断灭。止、作是一对,任、灭是一对,这是举出两对纲领来说。

  讲义【以作则止治,止则作治。】

  这是讲『互为药病』。譬如造作恶业,佛教给我们禁戒,就是不杀生,不杀生这是止,「不」就是止。众生造作杀业,佛叫你不杀生,『以作』,因为你有「作」,举出杀生,你在这里造作,佛就用「止」,用不杀生来对治你这个病,用这个来治病。譬如止,你不作,不作怎么样?得用作来对治。菩萨戒里我们举一条来说,法师讲经,你受了菩萨戒,你就要来听经,你不来听经,偷懒了,佛说你一定要来听,你要不来听经就犯戒。经里面讲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你不去听就犯了菩萨戒。这部经我已经听了好多遍,听了好多遍还要去听,为什么?做影响众,使这个道场人数多显得法缘殊胜,影响别人来听。如果人家到那里一看,稀稀落落几个人,这法师讲的大概没什么了不起,人家不来听;如果人都挤得满满的,纵然讲得不好,这大概很了不起,这么多人来听,外头人都来听,这叫做影响众。所以戒律有这样限制。菩萨戒多半讲「作持」,一定要你作的,才叫做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跟五戒都是「止持」,都是禁止的。这是我们举例来说。

  讲义【任则灭治,灭则任治。】

  诸位想想前两句的意思就明白了。

  讲义【故告普觉当知。】

  佛告诉普觉菩萨。

  讲义【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佛为示四病应离,故说此经。】

  其实说来,佛教给我们在一切法门里面不应该执着。一切法门,离不开「止、作、任、灭」这四个原则。

  讲义【十、为示真修实证故。】

  我们看到这个小标题,也就晓得这个重要,真正修行要实实在在去证果,佛为这桩事情给我们说《圆觉经》。

  讲义【此经文殊创问。】

  这个在表法的意思里面也非常奇特,因为这是大乘了义经典。文殊,菩萨众里面他所表演的是智慧第一,过去世曾经为七佛之师,这是倒驾慈航而来。没有大智怎么能够发起这部大经?没有大智怎么能够信解?没有大智又如何能够证入?所以第一会是文殊菩萨会,第二会是普贤菩萨会,你一看,这个法会就殊胜,大智大行。这一开端,文殊菩萨提出的问题:

  讲义【如来本起因地发心。】

  这个问题大。『本』是根本,『起』就是发起、起动,就是起了这个念头。你在最初根本,就是第一念,你发心修菩萨道、成佛,这个心是什么心?直截了当问成佛的修因,你成佛,你发的是什么心?你怎么成佛的?

  讲义【如来答以圆照清净觉相。】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能够成佛,就是用这个做为本修因,就是他的「本起因地发心」,他就发这个心,『圆』是圆满,『照』是般若观照,照见,圆满的智照,照的是什么?『清净觉相』。所以我们要晓得自己的病根在哪里。说到「圆照」,用的什么心?用的是真心。不是真心就不圆,唯有真心是圆的,是圆满的。真心是什么?没有妄心,因为妄心是有界限的,不圆满,妄心里面有四相,有人有我就有界限,怎么会圆满?真心里面没有是非人我,真心是平等的,妄心是不平等。真心的作用叫圆照,妄心的作用叫见闻觉知,在眼叫见,在耳叫闻,在鼻叫嗅,在舌叫尝,这是有分别、有执着。

  这个事情就是在论如何用心,你要问佛怎么成佛的?佛就是用真心。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佛?我们一天到晚用妄心。佛,觉而不迷,我们是迷而不觉,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觉而不迷,无论你修哪个法门都是菩萨道,迷而不觉,不管你修哪个法门,没有办法超越轮回。由此可知,方法不重要,用心重要,你用的什么心。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可见得愈是高级愈是了义,完全在心法上,为什么?心清净则境界清净。你没有能够看到清净相,是因为你自己的心不清净,心净则身净,身净则境界净,所以十方如来自住常寂光净土,自住一真寂灭的境界,无有一法不清净寂灭,这是诸佛的境界。所以我们凡夫迷了四相,把自己圆照清净觉相变成三细六粗十法界依正庄严,变成这个东西,于是境界里有善有恶、有染有净,这个东西自己变现的;一回过头来,觉而不迷了,十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心心所原本就是圆照清净觉相。就是这一念转不过来,这问题始终没有法子解决。

  古德听经会言下大悟,现在人听经愈听愈胡涂,这事真是难办,愈听愈颠倒,这叫什么?迷在字里行间,迷在这些名相里,分别名相,执著名相,迷在里头,食而不化。你不念书还好,愈念愈呆,都变成书呆子,念到最后呆头呆脑(学佛也是念书,佛经也是书),这是不善学,不会学。所谓不会学就是执着有一个定法,毛病就产生在这个地方,不晓得佛法里头没有定法,你们要是不相信,你去看《六祖坛经》,应当觉悟。六祖开示智常禅师那一段话说得多明白。六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给诸位说,他听经没有听一个字,他看经也没有看到一个字,所以他通了,他问题解决了。我们看经死在理论之下,死在方法之中。一个人真正念到活活泼泼的经典,像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看了这首偈子,「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一定有真实义,我们去解。如来真实义是什么?没有意思,就是如来的真实义;你以为真有个意思,这个事情又麻烦了,你又执着了。我们今天看经随着文字随着执着,听经随着言语随着执着,所以你听了这么多年不开悟。你要是不听,增长无明,你要来听,增长邪见,这种事情很麻烦。所以讲到真修实证,那我们确实要说真话。

  我们大专讲座快到了,这一次讲座有个特色,就是《六祖坛经》专修班。这一次着重在解门,不着重行门,为什么?如果理论不能真正的理解,那就盲修瞎练。一定要把这些理论搞通,修行是个人自己的事情。刚才我跟大家讲,会听经的人,戒定慧三学等修一次完成,这是真正的修行。《坛经》是大乘佛法的纲领,理论、原理原则、方法都包括在其中,不但是禅宗最高的指导,一部好书,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念佛法门在内,都离不开它的原理原则,所以这一千多年来它被大家尊重,现在连国际海外对这部经典都非常重视,的确有它的道理在。

  讲义【结以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必须是要「圆照清净觉相」,才晓得万法皆空,那就跟《金刚经》里面讲破了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相是破我执,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破法执,就是前面所说的,迷识四相跟迷智四相全都破了。这个时候圆照清净觉相现前,不但三界六道轮回没有,十法界也没有,这个时候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常寂光土、上上实报,就是这样的境界。

  讲义【自下正宗十位菩萨。】

  这部经一共是十二位菩萨,就是十二会,前面这一会等于是发起,从普贤菩萨以下十位是正宗分,末后一会是流通分。

  讲义【相继发问,不出信解修证四字。】

  他们无论从哪一方面提的问题,总而言之,离不开这四大纲领。

  讲义【以上八种因缘,而于生信、开解、教修诸义,已经极力发挥,更无隐覆。惟是闻说良药,不能济病,见陈嘉馔,未克除饥,故于圆觉章中,示以真修,方得实证。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克期取证。】

  这几句话也说得很清楚。在因缘里面,把这部经的纲要全都提出来了,虽然没读这部经,一部经的大意大概也都明了。可是大师在此地几句话的感叹还没什么,怕的是这部《圆觉经》读完之后还是不通,还是对于自己的修学一丝毫的帮助都没有,不但没有帮助,又增加这么多知见,就是你肚子里又装了这么多的佛法,这个东西麻烦大了。怕你呆还呆得不够,再加一些,叫你更呆一点,这是最怕的。这个地方是用比喻来说,这个了义经典是良药,不能对治你的烦恼生死之病,这就是没效果,好比你肚子饿,这么多好菜好饭你一口也没尝到,还是受饥饿之苦,这些比喻都是叫我们一定要真修,要真悟,所以本经也是有『克期取证』。我们这次大专讲座是一部经专攻,换句话说,也有克期取证的意味在里头,目的是叫大家对于大乘佛法生起正知正见,我们的目的在此地。你只要有正知正见,你就会有正行,就会得正果,那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有正信正解这两样最重要,我们讲座的目标就是在正信正解。而讲堂里面可以说四个意思都具足,不但勉励同修们要正信正解,更要紧的是正行正证,信解行证我们都要重视。

  讲义【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即是真修。】

  『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寂」是清净,「灭」是断灭一切烦恼、知见。要晓得知见不是好事情,《楞严》里头说得很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你要想断无明,从哪里断?断知见。求什么?求心清净,清净心里面自然放光明,那是真智慧,那就是圆照清净觉相。我们现在一般人把路子走错,他就是求知见,唯恐自己的知见不够多,他病在这个地方。所以听经不是叫你记的,是帮你开悟的,那你就会听,听了不开悟再听,不要去记,你要去记就是增长邪见。所以佛法这个方法跟世间做学问完全不一样,拿世间做学问的方法来学佛决定不能成就,这个就是把佛法消灭,为什么?佛法一变为世间法,世间法永远不能叫人开悟,佛法是叫人开悟。

  「修寂灭行」,这就叫真修。寂灭行在我们念佛人来讲就是一心不乱。你要问,什么叫寂灭行?一心不乱就是寂灭行。一就是寂、就是灭,二就不寂也不灭,二里头有比较、有界限,换句话说,二就不平等,一才清净、才平等。所以修寂灭行就是修一心不乱,这是真修。

  讲义【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即是实证。】

  『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住」就是安住,「持」就是保持而不失掉,这就是真正的「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伽蓝」是出家人所居住的所在,这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僧园,僧是团体,出家人这个团体所居住的园林,在我们中国人讲寺院,就是我们居住的所在,住在哪里?住在「大圆觉」中。大圆觉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是我们的住处,这才是自己的「伽蓝」,这叫『实证』。实际上这就是讲的常寂光净土,《华严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

  讲义【佛为示真修实证,故说此经。】

  佛为了教给我们真正修行,实实在在的证得一真法界、证得常寂光净土,故说此经。

  讲义【以上十种别因缘,已尽一经之要义。】

  这部经的要义统统包括尽。

  讲义【故贤善首,请问经名流通。】

  『贤善首』是十二位菩萨里面最后一位,代表本经的流通分。你看菩萨的德号,「贤、善、首」,首是第一,意思就是第一贤善,是贤善之首,流通真修实证的法门。第二大段教起因缘,到这个地方说完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讲于台湾 六
下一篇:讲于台湾 八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