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讲于台湾 二十五

  日期:2011/8/11 17:45:01   阅读:    繁體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五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08-0025

  请掀开经本四十九面: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经文格局上来说,每一章都有两个大段落,前面一大段叫长行,就是用散文的体裁来写;末后这一大段叫偈颂,是以诗歌的方式来歌咏。这种方式在古时印度与我们中国都很盛行,所以说赞礼,赞礼多半都配着乐器来演奏、来歌唱。偈颂的内容多半是与前面所讲有关系,所以我们叫重颂。这种仪式在佛陀讲经法会里面有许多的用意。因为讲经的法会不同于学校上课,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到时候他就来;讲经的法会,听众流动性很大,不一定每一会都来,不一定准时来,所以有许多是中途来听的,那么前面就没有听到。所以佛把这一段东西讲完之后,实在讲是很慈悲,我们在大经里面,你们看《华严》、《法华》,长行后面就有一段偈颂,里面重颂居多数。这个意思就是中途来听的,前面长行没听到,在颂偈里头可以再补出来,虽然没有前面说得那样详细,但是把前面所讲的大意都重复说出来,便利于后来的。

  经的义理,我们一定要能够记住。如果所讲的道理记不住,诸位想想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怎么能提起观照的功夫?这是修行第一步,就是要观照。所谓观照,就是要把这义理能够很清楚、很明白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可是长行文说得很多,不便于记忆,偈颂是诗歌的体裁,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所以偈颂有很大的一个功能,帮助我们记忆,帮助我们提起观照的功夫。还有一种,前面有的时候说的意思还没有详尽,可以在偈颂把它补充出来。它有这么多的功用,所以佛在一切经,每讲一段长行文,后面一定有偈颂。第一章有五首偈,都是重复在宣说如来因地法行、菩萨发心离病、末世众生不堕邪见等义。现在我们看偈颂第一首:

  经【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

  偈颂是四句是一首,字数很整齐,在《圆觉经》里面这叫五言颂,就是每一句五个字,句法很整齐,四句叫一首。偈颂跟中国的诗是相似,但是不同。中国的诗像律诗,讲求平仄、押韵、对仗,偈颂没有这些讲求,它有押韵,但是并不严格。同时经典里面偈颂是发挥经义,因此往往它一句里面说二桩事、三桩事,诸位将来在《唯识论》里面可以看到,五个字或是六个字里面讲好几桩事情。也有一桩事情是一首偈,四句说一桩事情,而这个地方是五句说一桩事情。这一首科题是「明真因有力」,这就是给我们说如来因地法行这么一桩事情。

  讲义【告以十方诸佛,通修之法。诸佛从于根本,最初因地发心,皆以圆觉体中,所起之智慧,时时觉照,照彻清净觉相,故能了达无明,无非颠倒,本无实体,犹如空华。】

  这个批注非常重要,圆瑛法师用的文字不多,意思说得很清楚。「十方诸佛」,换句话说,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成佛,定义是成就最圆满的智慧、最究竟的觉悟,这就叫佛。十方三世那些最圆满、最究竟觉悟的人,他们是用什么方法修成?用什么方法学到?他怎么学的?佛在《圆觉经》里面告诉我们「通修之法」,通是通途;换句话说,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乃至无量法门,法门不一样,但是法门的原理一定是一样。这个理是通一切法,门虽有别,但是理是贯通,什么道理?就是此地所讲这个道理,贯通所有的法门。那就是他「从于根本,最初因地发心」,我们要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见得会修的人、会学的人,他从根本修、从根本学。唯有从根本,才能得到真实殊胜的功德利益;不从根本,所谓从枝叶,枝枝叶叶,那就太难,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成就。所以,会修跟不会修有很大的差别。

  根本是心地,枝叶是迹象、外表,外表的迹象不是根本。内心起心动念那才叫根本,身清净是外表清净,是枝末清净;心清净是根本清净。心清净了,身没有不清净,境界没有不清净,一净一切净。我们境界很清净,身未必清净;身清净,心未必清净。这是举一个例子说明哪是本、哪是末。初学的时候本末都要顾到,你要是晓得以根本为主,以枝末为辅助,这个成就就快速。如果我们观念搞错,把枝末当作主体,疏忽了根本,这样修行就处处有障碍。最根本的就是讲要发心,发什么心?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

  「皆以圆觉体中,所起之智慧,时时觉照」,这桩事情说起来实在是不容易。首先要明了什么叫圆觉体?「体」是本体,是能生的意思。在哲学里面讲,宇宙万有的本体,一切万法都是从它生出来;在佛法里面讲「性」,是它变现出来,能变现的,这个叫本体。本体也叫做真如,也叫做法界,也叫做如来藏,也叫做真心,这个名目在经论里面有几十种之多,都是说这一桩事情。最简单的讲法,无过于净土所讲「一心」,一心就是本体。所以净土的修学确实是直截了当,它就修的是一心不乱。

  可是这「一心」很不好懂,什么才叫做一心?我们起了念头,当然这个不是一心,不起念头的时候是不是一心?还不是一心,为什么?因为起念是一,不起念又是一,它是对立的,有念跟无念是对立的、是相对的,相对的不是一心,一心没有相对。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一心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就不是一心。一心能不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因为我们说是绝对的,绝对的对面还有个相对,凡是说得出的都是相对的,凡是能够思惟想象的也是相对的。所以一心的境界,古人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出,不但说不出,也想不出,希望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这个「体」它起作用有两种:一种是现相,一种是明了。现相是能生万物,像六祖开悟的时候所讲「何期自性,能生万物」,那是现相;第二个,它能生智慧,就是明了,本来就是觉了,我们称之为般若智慧。由此可知,生智慧、起现相,都是这个「圆觉体」的大用,我们不能讲它作用,因为它没有作,如果说作用,那个作是有心,它没有心,自自然然的起作用。所起的智慧,时时觉照,换句话说,对于所现的一切境界相,那就是「照彻清净觉相」。觉相,我们先讲相,「相」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它所现的相。所现的相,因为它体清净、照清净,所以那个相也清净。

  我们用个比喻来说,好比作梦,我们把能作梦的这个心比作「圆觉体」,这个心没有形相,但是它能变现梦境;把梦境比喻作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相。现在这个体现了相,就是你能作梦的这个心,现在已经变化成梦境,自己在梦中。在这个时候就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自己知道在作梦,这就比喻作佛菩萨,为什么?他心里面那个智慧没有失掉,他自己觉悟:「我现在在作梦,整个梦境都是我自己变现的,整个梦境就是我自己的一心」,所以这个相叫清净觉相,这是一个现象。另外一种现象,迷了,当他作梦的时候,他不知道这个梦是自己的心所变现,不晓得这个梦境就是自心相,不知道,迷在里面。这一迷,就在梦境里面分自分他、分善分恶,种种颠倒错乱,他就起这个相。这就好比是凡夫,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智照,把智慧的觉照转变为感情用事,他在梦境里分自、分他,分是、分非,这是感情用事,这就叫无明烦恼。

  一旦觉悟,就晓得一切境界相是自心变现出来,没有一法不是自己,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时候「了达无明无非颠倒」,无明是什么?刚才迷了,那是自己的颠倒错误。虽然是颠倒错误,那个颠倒错误没有体,犹如空华。好像我们眼睛害病,看到虚空当中有花。虚空当中哪来的花?是我们看错,虚空本来没有花,虚空花没有自性。这就说明:迷无自性,无明无自性;但是正觉是有自性的,正觉是从圆觉体中所发生的作用。这是解释『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对无明真正明了通达;真正明了通达,无明就没有了,这是我们讲「破无明」。

  「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无论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都与无明有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都是从无明而生;无明没有了,见思、尘沙当然就没有了,这才叫真正从根本学。从枝末学,先断见思,再破尘沙,后破无明,这是从枝枝叶叶一层一层往里面进去,费的时间长,所谓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从根本修,成佛一定是一生的事情,不必枝枝叶叶来修,这是最高明的修学法。在我们目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来探讨:什么叫无明、无明从哪里来、无明什么原因来的,这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在本经「金刚藏」一会里面有详细的讨论,在《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尊者」那一章里面也有很详细的讨论。这个问题在大乘佛法里面算是大问题,是根本问题,无明既无自性,为什么会有这个东西?此地批注里面有几行简单的说明,解释「无明」:

  讲义【无明有:生、住、异、灭四相。】

  换句话说,圆觉体没有生住异灭,般若智照也没有生住异灭,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没有生住异灭是真的,有生住异灭是虚妄的,生住异灭它就有变化,那就不是真常,所以本性没有生住异灭。就我们本身来说,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得很清楚,佛是就六根当中举眼根的根性(见性)做一个例子来说明它是常住真心,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生住异灭。而眼识却有生住异灭,第六意识有生住异灭,末那识有生住异灭,乃至于阿赖耶识也有生住异灭。这就能看得很清楚,什么叫真心、什么叫妄心。真心就是一心,妄心是乱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这是妄心。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真心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惹尘埃是妄心。妄心无自性,所以说它是虚妄不实。生住异灭这四相,在《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给我们说得很清楚。

  讲义【又名四种梦心。】

  生住异灭这四种现象,又叫做「四种梦心」。梦是幻有,不是真有,在佛法里称之为妙有,或者讲假有,有没有?有,虽有,不是真的。佛法里面讲真实,真就是它永远存在,我们叫它做真;它这个存在只是一剎那,我们就不叫它做真,有没有?有,有不是真的。

  讲义【辗转相起,从细至粗。】

  这是说明我们起无明,就是迷的过程,迷失圆觉体中所起的智慧,来说明这个过程。

  讲义【生相无明,即是最初一念不觉,故心动,即名为业(业相)。】

  《唯识》里面讲三细相,第一种是「业相」。本经跟《楞严》所讲是一样,「无明」还在业相之初,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由此可知,迷是什么?迷就是不觉,就迷了。怎么叫不觉?心动了。诸位在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不觉」跟「心动」是一个意思,心不动的时候觉,心动的时候不觉。可是我们现在要跟诸位说明,你心动,不觉,你不动还是不觉。为什么说你不动还是不觉?你不是真不动!你自己心在那里动,你不晓得,真不动就觉了,这个境界非常之高。

  经典里面常常讲到小乘阿罗汉,小乘阿罗汉的定功是九次第定,这个心很清净,不动。他有没有觉?他不觉,为什么?表面看他是不动,好像这个河流,我们看这水很平静,其实里面流动得很快,小乘人自己没有能力觉察,自己以为不动。其实,真正到不动是在什么时候?八地菩萨叫不动地,这个时候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你们想想看,这是什么境界?我们今天讲清净,清净在哪里?讲不动,充其量只是表面而已,没有深度可言,阿罗汉还可以谈上一个深度,我们连深度都谈不到。这个境界是八地菩萨才能够见到,觉察到这个一念不觉。我们讲心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心本来是不动的,怎么会动?不可能动的,动就是迷、动就是妄,就不是真。诸位要晓得,真永远不迷,真永远不动,真永远不起念,这是天经地义的。这一动就迷,迷就造业,所以叫「业相」。

  讲义【业,起动义,转如来藏,而成藏识。】

  「业」是什么?业就是动,动就是业,动了之后那个结果就叫做「业」,所以业在此地的解释是动的意思。「转如来藏,而成藏识」,换句话说,把真如本性变成阿赖耶识,这时候诸位要记住,是只变名言不变体性,体性怎么会变?不会变。迷了,真如本性就给它起个名字叫阿赖耶识,换句话说,阿赖耶识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阿赖耶识,觉悟了叫它做真如本性,迷了叫它做阿赖耶识,是一不是二。这是迷悟所建立不同的名称,事实上并没有两样,并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是一成都不变,就是在我们眼前亦复如是,如果事实上有变,那我们还能证个什么真?还能成佛吗?那不可能,事实上决定不变。这是在名言上换个名词而已,我们千万不要被这些名言又迷了,最怕又迷在名相上,那就愈迷愈深,对于佛的真实义那就愈来愈难体会。这是说「生相无明」。

  讲义【住相无明,依于动心,则能见(转相)、能现(现相)、能取境界(智相),起念相续不断(相续相);三细后二,六粗前二,皆住相摄。】

  迷了之后,愈迷愈深,于是就「住相无明」,住就是着相。住相无明,在三细六粗里头它就包含了四种。我们今天最大的麻烦,就是心要有住。你看《金刚经》一打开,须菩提请教释迦牟尼佛「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禅宗二祖慧可见达摩祖师就要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所以凡夫心念里面最难突破就是住相无明,处处要找个地方去住。佛在《金刚经》说得很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把住相无明摆脱掉,生心,生什么心?是「智慧时时觉照,照彻清净觉相」的心,生这个心,这就是佛、这就是菩萨,佛菩萨跟我们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如果心不动那是大觉圆满,《唯识》里面所讲「大圆镜智,常寂光中」,大圆镜智,是这个境界。妄心一动,它不是真心动,妄心动,第一个是能见,能见叫转相,转是转变;第二个是能现,能现就是现相,变出相出来。其实前面所讲的「四种梦心」,拿梦来作比喻很有道理,你说作梦,能够作梦的那个心,给诸位说,是真心,你心不动的时候不作梦,这心一动它就作梦,所以作梦是你心动。古人所谓「至人无梦」,他心清净。有功夫的人不作梦,有功夫的人有定,有定功的人、心地清净的人他不作梦,心地善良的人不作恶梦,可见得这个梦,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思是心动了,心动他就能作梦。

  能见相就好比能作梦,现相就是梦中现出的境界。现出这个境界,跟诸位说,转相跟现相都是一剎那,时间极其短暂。短暂的程度,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这是讲所现这个相的短暂。这个道理、这个现相,如果我们细心去想想作梦这个梦境,的确这层道理能体会到几分。梦之所以能够继续作下去是什么?它有起灭相续不断,它有相续相。就好像我们看电影画面一样,电影的画面它所起的相是剎那的,如果都不相续,它这个相一闪马上就没有,底下就是空银幕,我们能看到动作,实在讲是看到连续的画面。现在一般电影一秒钟是二十四张底片,连续的画面,这个连续的画面就是此地相续相。一秒钟二十四个连续的画面,我们就看呆了,就看到好像真的境界,忘掉那是假的,就被它欺骗。诸位想想,如果一秒钟当中有二十多万相续的相,你能不能觉察它是虚妄?二十四张连续相就已经骗了你,现在来个二十四万张相续相,你感觉得怎么样?我们今天现实的世界,山河大地,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就是一秒钟当中二十四万相续的妄相,它这个相相续不断。所以你感觉得好象样样东西都是真实、实在,其实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说明「住相无明」,是我们迷惑了,误以为身心世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质体,把它的真实相给忘掉,迷失了。

  「能取境界」,就是你在境界里面擅于分别、擅于取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知识」。「智相」就是知识,佛法里面所谓世智辩聪,就是这个智,这不是智慧;智慧的人不取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是智慧。换句话说,世间所有的邪知邪见是从「智相」里头生起,这是邪智慧的根本。可是诸位要晓得,他的体还是般若智照,因为他的般若智照迷了,所以变成世智辩聪,从体上讲没有两样,从作用上讲大大不相同。住相无明,这个「住」不会住得很久,它有变化,因为它本质是虚妄不实,所以它有变化。

  讲义【异相无明,于所缘境,取着转深(执取相),分别种种假名言相(计名字相);六粗中二,属异相摄。】

  异相就是说执取,就是执着、爱取、嫉妒、分别名字,这些都是「异相」。异在什么地方?不是异在相状,相状不异,在执取、名字,异在这个地方。诸位细细的去想一想,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眼前的境界,离开一切言说、名字、执取,你们想想,是不是同样的境界?假如我们这个讲堂,有十个国家的人,十种言语文字都不相同,大家坐在这个地方,看这个境界,离开名字、言说,每一个人看的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果要问你,这个叫什么?每一个人讲法都不一样,为什么?他们安的那个名字相不相同。「名可名,非常名」,一切法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安上去,甲可以给它安一个名称,乙可以另外给它安一个名称,丙要不喜欢那个又可以给它安个名称。由此可知,执取跟名字是从我们分别心里面产生的,心无分别,万法是一不是二;心无分别,境界是清净没有染污。那么我们说被什么染污?被名字相染污、被执取相染污,这是我们学佛人必须要晓得。

  今天这一段意思很深,生相无明、住相无明,我们断不了,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诸位要晓得,破生相无明,八地菩萨,破住相无明也得初住菩萨,才能办得到。我们初学的人下功夫,要破无明从哪里下手?就从异相无明下手,这是我们能办得到。只要我们念念觉悟,不被假名所欺骗,别人见到我,恭维「你是圣人」,我也不喜欢,为什么?假名;那个人见到你,「你简直是一条猪」,我也不烦恼,为什么?我还是我,不是说你叫我猪我就变成猪,叫我圣人我就变成圣人,我不随你的名言转。要从这里觉悟!晓得「名可名,非常名」,你就不生气了,在境界里面不取于相,不取圣人的相,不取猪的相,你就不动心了。你要是取圣人的相,人家赞叹我是圣人,生欢喜,心动了。《金刚经》佛告诉你「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我们做得到的,般若观照就是这个照法。晓得一切假名、一切执着都是虚妄的,换句话说,都是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

  可是你要是迷了,人家赞叹你圣人,你取了相,心动了,欢喜了;叫你猪,你生气了,你要报复,底下就要造业。能不取相、不执着,这个人至少怎么样?不造业。古德教我们「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你要不懂这个道理,那怎么会不造业?怎能不造新殃?唯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他在一切境界里面,他不是不接触外头境界,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是了了分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破无明,破我们的异相无明,这真正叫断烦恼,无论在什么境界你心不动、心清净,就不生烦恼,不生烦恼就是断烦恼。既然断烦恼,当然就开智慧,这一定的道理;不生烦恼就生智慧,不生智慧就生烦恼。所以我们讲真正用功最初方便,要从这个地方下手,真正叫修因。诸佛如来的因地法行,他不说别的,「了达于无明」,了达就是断无明,就是破无明。无明有这么多种,这么多层次,我们一样一样都能明了、都能通达,而且自己晓得最初方便从哪一个无明把它解开、把它断除。

  讲义【灭相无明,第五粗起业相,依惑起业;无明之功用,到此而止,故为灭相。】

  「无明」到什么地方就灭?到造业,无明就转变,无明转变为「业」,业里面有善业、恶业、无记业,念佛的人到这个地方变成净业,你没有办法破无明,变成了净业,净业就叫带业往生,无明没断,带着这个业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就这么个道理。如果你能把「异相无明」断掉,给诸位说,那是事一心不乱,品位高;能破「住相无明」,就是理一心不乱;能破「生相无明」就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他把这一品生相无明破了就成佛,圆满菩提。所以在念佛功夫上,这四个层次:破生相,常寂光净土;破住相,实报庄严土;破异相,方便有余土;如果只是在灭相无明里面,叫带业往生。平常很难得用这么短的时间,这样扼要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介绍给诸位;今天大家在此地有缘分,我们在这一会这么短的时间,将这个层次都跟诸位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底下几句重要:

  讲义【欲破四种无明,但用智慧觉照。】

  「智慧」是根本,没有智慧不能破无明。「四种无明」有浅深、厚薄不同,因此破无明的智慧也有大小、利钝不一样。譬如破生相,那要最高的智慧,小的智慧是没有办法做到。什么叫智慧,这一定要搞清楚,智慧与聪明不一样。佛在《华严经》讲「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那个智就是指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他没有办法理解佛法,你们想想为什么?他那个智慧是「智相」,三细六粗,是六粗里头第一个智相,世智辩聪,他这个智慧是从三细相来的,是从这个地方发生出来,换句话说,世间聪明智慧的来源是从心意识里头来的,所以没有办法解佛法。佛法的智慧要从真如本性来才行。换句话说,世间聪明智慧是从妄心起,佛法讲的智慧是从真如本性、真心里面起的,它不一样。从无明里面起的智慧有很大的作用,不能破无明;从真心里面起的智慧才能照破无明,就是这么个道理。

  有些学佛的人用头脑去研究佛经,这不行,研究怎么样?你用的是智相,你用的是分别心、执着心,这没有办法破无明。虽然能把佛经讲得头头是道,讲得天花乱坠,甚至讲到天人都来听,还是破不了无明。讲到天人来听,真有,那不是假的,可见得世智辩聪相当的高明,但是不能破无明、不能见本性。所以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清净心当中来,智慧是从看破、放下当中得来。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有一分放下的功夫就有一分看破的智慧,功夫跟智慧是相辅相成。由此可知,学佛第一心地要清净,要晓得所修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要修清净法,修一心不乱,就是修圆觉之体,我们讲圆觉的体、相、作用。

  在初用功的时候讲求的是观照,《般若经》里面跟大家讲这个功夫三个层次,最初观照,进一步就照住,再进一步照见。到照见的时候就是破住相无明,《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是照破住相无明;照住是破异相无明,观照是破灭相无明。你有观照的功夫,不造业,这就是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觉就是我们一般讲觉悟,他常常想到经文里面的教训,自己刚刚一个念头错了,马上想到佛教给我们的,我们这个心立刻转过来。譬如人家看到我,骂我是个猪,我马上生气,这就迷了;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怎么又堕到名字相?这一觉悟就不生气,他就不造业。所以时时提起观照功夫是破灭相无明,简单讲是不造罪业,常常能保持自己觉悟的境界,这就叫功夫,这叫真正修行。

  我们一般讲修行,不是说一天念多少佛号、拜多少佛,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迷惑颠倒,那算什么功夫?你的境界没转,那不叫功夫,只能够叫阿赖耶识里头多种一点佛号的种子,只如此而已,不起作用,不能消业障。如果我们能够一下觉悟到佛所讲「不取于相」,别人骂个猪,我不取这个相,我如如不动,消业障。我们对人家不起瞋恨心,这叫消业;别人骂我一声,我马上就在心里想我将来要报复他,造业了,起业相,那个佛号念得有什么用?佛号念了,阿赖耶识变成种子,不管用,不能消业。所以有观照就能消业,这才叫功夫,这才叫真正修行。修行人就是念念消业障,念念增福慧,增长自己的定功,增长自己的智慧,念念消除业障。

  讲义【但用智慧觉照,照破无明无性,则四相顿破矣。】

  我今天特别就我们现前能够做的贡献给诸位,希望诸位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要消自己的业障,成就自己的定慧,使自己的定力能够一天比一天深,智慧一天比一天大,逐渐逐渐先照破灭相,再照破异相,再照破住相,再照破生相,你这一生就成功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讲于台湾 二十四
下一篇:讲于台湾 二十六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