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五十一

  日期:2011/8/15 16:09:48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十一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51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面,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复有无数主火神,所谓普光焰藏主火神,普集光幢主火神」,第三尊:

  【大光普照主火神。】

  『大光』是形容自性本具的智慧,唯有自性般若才能普照虚空法界;『照』的作用就是起感应道交。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都在佛光注照之中,不但现前众生的心念佛知道,即使是无量劫前,我们微细的念头也在般若智光之中。我们听了这些话,读了这些文字感到很希奇、感到不可思议。实际,十方三际是一体,没有前后、没有广狭、没有浅深。这在自性般若光明才看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一真法界,因此他有这么大的德能,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主火神所表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迷关破除之后,业障、烦恼、习气才能够断除,而后觉悟,悟了之后才真正得乐。众生烦恼习气还没有除的时候,这个时候与诸佛如来就不能产生感应,在前面我们都将这个道理给诸位报告过了;是我们的心、境跟如来果地上不相应。

  大乘经上常讲,众生一念微善都能感动诸佛菩萨;一念是讲时间短促,一剎那,时间很短;微善,极其细微的一个善念。我们想想,这种微细的善念、一念的微善,我们哪个人没有?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有。为什么我们不能感动诸佛菩萨来示现?不是佛讲错了,还是我们望文生义,曲解一念微善。实实在在说,我们每个众生乃至地狱众生,善根福德都相当具足,哪里只微善!为什么还堕在三途?虽有善根、虽有福德,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现前」,这个把他障碍住,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经上所谓一念微善现前,没有障碍,或者是有障碍,这个障碍很薄弱,好像很轻的云彩,稍稍风一吹云彩就吹掉,这样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现前。又何以说是一念微善?这一念微善是性德的光明。

  譬如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他怎么降生到这个世间来?这个世间有一些,也就是一念微善现前,感得佛陀到这个地方来应化,应以佛身而得度之,所以现佛身来度众生。虽示现佛身,这些有善根的人不认识佛,也不可能向佛请教,更不可能向佛学习。这就是说明他一念微善现行,佛来了。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定有诸佛菩萨来帮助这些善根福德成熟的众生。在经上讲,他们最初得力于五不还天里面的净居天人,净居天人都是修行证果的,在一般经论里面说三果圣人,都是小乘三果的圣人。他们看到了,看到佛应化到世间来了,世间这些众生不知道向佛请法,他们来示现、来启请,代我们启请。不仅如此,我们在佛家常常听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许许多多诸佛如来示现外道,示现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乃至于童男童女,各个阶层普遍的示现,他们起带头的作用。听说这个世间有这么一个大智能的人、大学问的人、大德能的人,都来皈依,都来亲近佛陀,做佛的弟子,带动整个社会,把那些一念善根成熟的众生都接引到佛门来,这个叫做一念微善,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

  在佛法里面,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题比我们这部经题更明显,把修行的纲领给我们说出来,清净、平等、觉。虽然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也有次第。次第从哪里修起?从清净心修起,这是对中下根性的人来说;如果是上上根人,他从觉门下手。清净、平等、觉三个门,上上根人可以从觉门进来,像中国的禅宗、性宗,他们从觉门。教下,他们从正门、从定门,从戒定这个法门。净土宗是从净门,从清净心。由此可知,离开了觉正净,违背了清净平等觉,虽有善根福德现前,也没有办法产生感应道交的作用,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是说大乘佛法入门的一个诀窍,无论是在解门或是行门,不认真求学就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大光普照」里面起用的意思。再看第四尊:

  【众妙宫殿主火神。】

  『宫殿』是表慈悲、表覆育,前面已经跟诸位报告过了。『众』是众多。众多是从事相上说,事相无量无边,这些境界相是由众生性识所变现出来的。大乘经上笼统的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讲的「众」。不但事众多,理也众多,有事必有其理,理跟事都非常复杂。一尊佛陀教化一个大千世界,我们讲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叫一佛土。今天我们在经上看到,诸佛如来无量无边,换句话说,佛国土(大千世界)也是无量无边。每一个佛国土里面都有十法界,十法界就太多了,不是数字能说得出来的,众多。

  『妙』,这个字的意思很深,《般若经》上常说「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叫妙。谁能看得出来?觉悟的人看出来,太妙了,他看出什么?看出来原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性清净,相哪有不清净的道理?理空寂,事哪有不空的道理?所以看出这个才知道万法皆空。什么道理,我们现在觉得样样都不空?这是什么道理?给诸位说,这是迷情不空,除这一点之外,我们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境界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你们看到经上讲诸佛如来无量寿,我们现前哪个众生不是无量寿?我说这个话你们又不相信,明明看到这个身几十年就有死,怎么是无量寿?这是你没把事情看清楚,你不晓得这个身是假的,身不是我。如果我们用个比喻来说,我们的身就好像身上穿的衣服一样,把我们这个人比作清净法身,衣服脏了天天换洗,你没有感觉得这个衣服寿命好短,没感觉到。在十法界里舍身受身就像穿衣服、脱衣服一样,那不是自己,这身不是「我」,「我」无量寿。所以你晓得诸佛如来无量寿,我们哪一个人不是无量寿?跟诸佛如来差在哪里?差在诸佛如来是智慧当家,我们凡夫是情识做主,这个糟了,迷情做主。要用佛法的术语来说,诸佛菩萨用的是四智菩提,我们凡夫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差别在此地,除此之外实在讲没有差别,这才叫妙。

  你如果真正明白、觉悟、契入境界了,你的心怎么会不清净?清净心处众生界,众生界也是清净的,决定不染污。禅宗里面话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就是这个道理,这才叫众妙之门,这才是真正慈悲。我们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句话就是此地「众妙宫殿」的意思。但是佛家又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也是事实。为什么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与妄想分别执着相应的慈悲、方便就坏了。与觉正净相应的、与清净平等觉相应的慈悲,那就是本,那就是慈悲是本,方便是门。所以要看跟哪个相应,与佛菩萨相应,那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的入门;如果与烦恼相应,那就错了,那就变成造作无量的罪业,这是生佛凡圣差别之处。

  所以佛法修学,无论什么法门,无论是哪一个宗派,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显教也好、密教也好,宗门教下,它有一个总原则,永远不变的一个原则,就是戒定慧,就是觉正净,这个不能变更。与这个相应,这是佛法;与这个不相应,那是魔法。佛同用一个魔字来说,魔是什么?魔是折磨,你的身心受到折磨,心不安,心受折磨,身不安,身受折磨。与觉正净相应,那是决定会得到身心安稳。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的修学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不是升官发财,不是得到五欲六尘的享受,不是的。真实的利益就是得到心地清净,智慧增长,对于一切人事物的境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真实的利益。明了之后你才懂得修因证果,这个门径自然清楚了。这是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在佛法里能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不能不知道的。第五尊:

  【无尽光髻主火神。】

  『无尽』,无量的意思,也有无止境的意思。『光』是智慧,自性里面所含藏的智慧,真正是无尽的。不但智慧无尽,德能也是无尽,色相也是无尽。他能够在十法界随类现身,色相无尽;有能力示现,德能无尽;又有能力随机说法,显示出智能光明的无尽,帮助一切众生开发他自性的智慧德能。他证果,他成佛了,佛菩萨不居功,为什么?他的一切成就是他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外来的。绝不是佛菩萨给他的、佛菩萨帮助他得到的,不是的,他自性本具的。我们现在晓得众生很苦恼,众生的烦恼也是无尽的,这一点也没错。众生的苦难也是无尽的,为什么?迷了,把你无尽的智慧德能变成了烦恼灾难。一下觉悟了,就把无尽的烦恼灾难转化为智慧德相,转变。

  所以学佛,特别是大乘法中,一定要懂得做一个大转变。从哪里转起?从念头上转起。我们现在种种忧虑、种种烦恼、种种分别、种种执着,如何把它转变成清净平等觉?你就成功了。上上根人闻法,哪里要天天听经?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永嘉大师,到达黄梅向六祖请教,几句话之下很投机,佛家讲很投缘,言下大彻大悟,他老人家掉头就走。六祖就问他,你怎么走得这么快?没事了,没事没有在此地住的必要。六祖留他住一晚上,明天再走好了,所以他在曹溪道场有名的叫「一宿觉」。他亲近师父一天,还是师父留他;不留他,一天他都不待,哪里像我们这样天天听经,听上几年都还迷迷糊糊的。

  所以听经要会听,会听是转境界。读经的时候,即使是在一些法会当中,乃至于超度法会,放焰口、蒙山施食这些佛事,古大德都教给我们随文入观,那就有真受用。什么叫随文入观?随着经文把我们的观念改正过来,他就入境界。你读《华严》,你读「十住品」,你能随文入观,你就是十住菩萨;你读「十行品」,你就是十行菩萨;你读「十地品」,你就是十地菩萨;随着经文就入境界,一部《华严经》念完,成佛了,确实如此。天天念,天天入境界,入了你要问还会退转吗?会退,退得很快。为什么会退转?烦恼习气太重,看看外面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又动心,又生烦恼,这就退转了。明天再念又入境界,进进退退,到什么时候不退了,你就成功了。到不退就叫证果,这里面有位不退、有行不退、有念不退,最低的是位不退,位不退是绝对不会再退堕凡夫地。

  我们要问,这个时候烦恼有没有?见惑没有了。见惑,用现在的话来说,错误的见解决定没有了;可是错误的思想还有,错误的见解没有了。错误的思想是什么?贪瞋痴慢,还有这些念头,这些念头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没断。所以你见解正确,在这个境界你就证小乘初果,就证得位不退,小乘须陀洹果。烦恼虽然有,起不起作用?给诸位说,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他有定功,他有定慧,能把烦恼控制住,不让它发作,他有这个能力。所以初果以上,还没有证得四果罗汉之前,有微细的贪瞋痴慢,决定没有贪瞋痴慢的事,可是偶尔也有贪瞋痴慢的习气,绝对没有这个事情,这就是说他的定慧能够控制。一直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习气没有了,完全转过来,就刚才讲那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盘。当然转业报身成如《无量寿经》上讲的金刚不坏身、无量相好身,转秽土为净土,这是一个大的转变。转变在心,心里一转变之后,外面所有境界都转变。

  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在理上讲是肯定的,我们哪有没有能力的道理!为什么转不过来?还是心没变得过来,很想变,变不过来。不但变不过来,怕的是愈变愈糟,原因在哪里?我很想变、很想作菩萨、很想作佛、很想往生极乐世界,那个「很想」就是个邪念,就错了。清净心里还有一个「很想」,心就不清净,你怎么能成就?要怎么样才成就?不想,他就成就了。诸位要听我这个话,要执着我这个「不想就成就了」,到哪里成就?顶多无想天成就,还是到外道去。你才晓得说法多么难,就怕大家听了产生误会。佛法里面「无想」,无想是无邪念、无错误的思想,他有正念,宗门常讲「无念为宗」。你要真的无念就变成无想定,那就错了。无念是无邪念、无恶念,他有正念。所以这些话,从前的人讲,讲得简单,大家听了能懂。现在很麻烦,往往执着名言,产生错误的见解。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说听的原则很好、很高明,他教我们听经,「离言说相」听,不执着讲经人的言说,不执着;「离名字相」听,不执着他所说的这些名相术语,不执着这些;最后是「离心缘相」听,根本不要去思想他这个话是什么意思,不要去想,离心缘相,这样听经会开悟。我们今天听经开不了悟,原因是着相,着了言说相、着了名字相、着了心缘相,我们坏在这个地方。离相才能见性,着相不能见性。

  所以要知道,一切都是无尽的,不仅仅是智慧,样样都是无尽的。为什么?一切诸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能变的无尽,所变的也是无尽。「光髻」,光在此地是一切无尽里面用光来做代表;髻是高显之意,就是它非常明显、非常显著,都是我们六根很容易觉察到的,很容易接触到的。第六尊:

  【种种焰眼主火神。】

  『种种』是多,也是无量的意思,无量无尽的意思。『焰眼』,焰是光明,火焰光明。这两个字里面就把大乘法里面所说的「五眼圆明」,圆明就是焰眼的意思。在《华严经》上讲,佛有十种眼,到后面经文都会讲到。在此地他表法很明显,我们要用智慧就是种种慧眼,来观察一切依正庄严,你就不会看错。诸佛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凡夫没有这个能力,往往我们看错,人看错、事看错、物看错,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所以我们读菩萨的德号,我们会感到深深的惭愧,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如来的五眼,《华严》讲的十眼,怎么成就?它的根本还是智慧,所以他此地用焰眼。智慧从哪里生起?从禅定当中生起的。我们净宗讲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就是禅定,清净心能生,无量智慧是所生。清净心从哪里来的?从持戒来的。所以,它的根本总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什么叫持戒?戒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教诫,所有一切经论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统统都称之为戒。我们要读诵,我们要明了,要依教奉行,这叫持戒。一切经太多了,我们这一生有限的时光,哪里能学得了?这个没关系。受持任何一部经论都行,因为佛法是圆融的,佛法是互相贯通的,所以一经通一切经就通了。我们同学在一起共修,对于持戒这一条我们看得很重,没有疏忽,这是我们修学的根本法。落实在生活当中一定要简单,如果太繁琐,条目太多,我们记不住,记不住等于是形式的句文而已,得不到利益,愈简单愈好。净宗学会当时成立,我们只提了五个科目,大家很容易记得,你一定要遵守。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观无量寿佛经》佛告诉我们三条十一句,第一条里面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很好记;记住了要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佛的教诫。第二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也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好记。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决定不违背,这叫持戒。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我们生活在这社会里面,决定不能够离开人群。人是社会动物,没有办法离开人群独自生活,不可能。与大众相处,佛给我们定了几个戒条,一定要遵守。第一条是见和同解,这就是要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想法看法都相同、都接近,才能够相处。如果彼此见解不相同,就决定不能在一起相处,这是很有道理的。佛法在中国为什么分成十个宗派?大家兴趣不相同。喜欢参禅,决定是参禅那一帮、那一派去了,他们思想见解相同。喜欢念佛,这些思想见解相同,大家进念佛堂。喜欢研教,有研教的道场。所以古时候中国的寺院道场,要用现代话来说,都是专科学校。譬如在隋唐时代,我们想学《华严》,《华严》到哪里学?到五台山去。五台山是华严宗,你想学这个到那边去。你想学《法华》,《法华》在浙江,在天台山。你想学法相唯识,法相唯识在长安慈恩寺。你想学戒律在终南山。都是专科大学,一点都不杂、都不乱,所以修学要懂得一门深入。为什么?你才容易得定,才容易开悟。你一定要守住这个原则,你要学多了、学杂了,你的心是乱的,你决定不能得定,你决定不能成就。

  所以佛说无量法门是度无量不同根性的众生,不是叫你统统都要学,哪有这种道理?像有的大学里面,开了很多学院,几十个学系,几百种课程,不是叫你统统都要学;你统统都要学,学四百年你也念不完,哪有这个道理?只要你学一科,一个科目就行了,你就可以拿到学位,不是叫你样样都要学。同样一个道理,佛法经论虽然众多,佛并没有要求你样样都要学,你只要在里面选修一门,你就成就了。再说同样学一门东西,譬如我们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中国现在有九种不同的本子。我们很喜欢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凡是喜欢这个本子,我们可以在一起学。有些人不喜欢这个本子,喜欢康僧铠的本子,他到那边去学,都好,都能成就。这就是讲见和同解。乃至于学《阿弥陀经》,大家都是学《阿弥陀经》,可是有些人喜欢蕅益大师的批注,有些人喜欢莲池大师的《疏钞》,他们两个人就谈不来,那又要分两个道场。统统都是《弥陀经》,依据的批注不相同,跟的老师不是一个人,学《要解》的跟蕅益大师学,学《疏钞》的跟莲池大师学,也要分成两个道场。可见得见和同解重要,它是六和敬的基础,决定要建立共识,这个道场才能兴旺,这个道场才能够成就大众。所谓成就一定得戒定慧,念佛道场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叫成就。

  第二条是戒和同修。这个戒不是广义的,是狭义的,遵守团体的规矩。大家在一块共住一定要定一套法规,这些法规决定是依据我们现实生活所需要而制订的,而且可以时常来修改,我们在一块共同生活才有规律。这是戒和同修。第三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是完全落实在生活上,大家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真正做到六和敬,相当不容易。六和敬最后一条是利和同均。这是佛教给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六个原则。而在同住里面,古来祖师大德提倡云水堂,现在讲睡通铺,跟军队一样。大众晚上也睡在一起,都规规矩矩的,连睡觉也是彼此互相监督,你不能不守规矩。决定不可以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人一个房间关起门来在里面干什么没人知道,他就放逸、就懈怠;换句话说,他退转了。所以一定要像军队一样,十几二十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面,彼此互相监督,依众靠众,不让自己懈怠、不让自己堕落,非常重要。如果说现在人物质条件比古时候富裕,每个人有一个寮房,每个人还有个套房,无论你怎么修,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大众在一起像个样子,房门一关马上就变了,又是一个样子,你还能够成功吗?也许有人问,我房门关了还是规规矩矩的,你既然规规矩矩的,为什么不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你要关起来干什么?佛祖给我们订的规矩好,都是为了利益我们的,都是为了成就我们的,绝不是给我们找麻烦的。这个我们要懂,我们要感恩戴德,他不是找麻烦的。

  第三个科目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六度,菩萨行为的标准,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高级菩萨所修的。我们只取这五个科目,好记,一说出来人人都能记得住。希望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都要与五个科目所说的相应,这才叫持戒。持戒久了,自自然然你就定下来。初学的时候用这个东西来约束我们自己,好像感到很不方便,什么原因?平时放逸惯了、随便惯了,现在一下约束你,叫你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你就感到很不方便。这是一个关口,一定要突破你才能得定;你这个关口不能突破,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你的烦恼伏不住,你有烦恼、你有杂念、你有妄想、你有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念佛都不能往生,没有把握。这个事情愈想就愈可怕,往生没有把握,依旧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以前我们不了解,懵懵懂懂,现在明白之后,才知道六道轮回的可怕,决定不能再干了。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脱离六道轮回,你要不真干,出不去,一定要真修。

  所以我们将这个纲领,写在《净宗同学修行守则》里面。这本子印得很多,印成小册大家携带方便。我们培训班的同学也很慈悲,又将《无量寿经》里面,重要的教训节录了六十条,又将《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也节录了六十条,合印在一起。我们能把这个小册子里面所说的统统做到,这是真正的持戒。这个小册子是行经,日常生活行为一定要依靠的标准,然后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才有把握,我们这一生前途才真正是一片光明。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这个时候你对于十法界依正庄严,事事物物你都能看得清楚、都能看得明白而没有错误,那就是「种种焰眼」。此地这些神众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现身说法,所以他们境界高。第七尊:

  【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

  这个名号里面有八个字。『十方宫殿』,我们看到这个字样,就知道这是从作用上讲,不是从理上讲,是从事上讲。既说十方当然就包括三世,这是连起来,不能够分开的;说三世里面一定有十方,说十方里头一定有三世。『宫殿如须弥山』,如须弥山是比喻,须弥山是一个世界最高的山、最大的山。宫殿如须弥山,这个主火神我们就可以能想象得到,他的威德是多大,福报是多大,他居住的宫殿像须弥山一样。可是我们重要的要看他表法的意思。「宫殿」表慈悲,表护念一切众生。这个名号里面实在就是显示大慈大悲,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布施大慈大悲。我们要问,我们现在苦难太多,诸佛菩萨好像都没有慈悲来护念我们,没有慈悲来保佑我们,让我们遭这么多苦难。这些事实我们凡夫很难体会,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是布施慈悲、布施无畏,诸佛菩萨来现身是大慈大悲,诸佛菩萨不来现身也是大慈大悲,他的慈悲真的是遍覆十方三世。为什么说他来不来都是慈悲?佛菩萨来是感应而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来的时候是成就一切众生。众生没有感的时候,他不能来,来了之后不但众生得不到利益,众生反而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为什么?众生不认识佛菩萨,会谤佛、谤法、谤僧,那不是加重他的罪业吗?所以他不来,不来还是大慈大悲,避免你造业,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要很冷静的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才知道什么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不是感情的,决定没有感情用事,它是圆满智慧。可是诸佛菩萨,虽然不以佛菩萨的身分出现在世间,他会以种种差别的身分,诸如人天的身分、鬼神的身分,乃至于变现动植物的身分,还是没有离开众生。所以诸佛菩萨示现也许就在我们的周边,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这些事、这些理,理不必说,就是事,古今中外典籍里面所记载的很多很多,我们稍稍留意去体会、去读诵,然后再细心观察我们的周边,虽不认识有感触,确实佛菩萨没有离开我们。这是「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名号的意义。第八尊:

  【威光自在主火神。】

  『威』是说威德,『光』是讲光明。威光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他受用都得自在。如果这两个字我们分开来看,威德就是属于善巧方便,光是属于智慧光明。这里面所谓的实智、权智、根本智、后得智圆满具足,所以自受用、他受用都得大自在。我们要怎么样学习?也就是说这尊菩萨的德号,怎样落实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上?威不是很威风,不是叫别人害怕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威是令人景仰,这是威德。能令人景仰一定要有德行,这个德行一定是为世间大多数人所肯定的,你才能得大众景仰。古人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威德的根本就是真诚。佛的教育,这是大圣的教学。世间圣贤教育,我们中国两千多年来多数人肯定的孔子、孟子,多数人肯定孔孟是世间的圣贤,他们没有私心,一片真诚,教导一切众生。教导的内容是叫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学的目的是叫你知道人与人如何相处,这是教育的目的。人与一切万物如何相处,人与天地鬼神应该如何相处,教育的目的在此地。人与人能相处,人际关系搞好了,无论在生活、在事业上你一帆风顺,你得到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你肯帮助别人,别人也肯帮助你,人事关系比什么都重要。然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你看我们现在,现在很糟糕,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育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社会大乱。社会之乱就是人际关系坏了,每个人只求自己的利益,破坏别人的利益,这怎么得了?乃至于治国的人,他也是有这个观念,只顾我自己国家的利益,不顾别人国家的利益。这个世界能和平吗?能安定吗?不可能的。一定要懂得我们顾全自己的利益,同时要想到别人的利益;我要知道顾全自己国家的利益,也要顾及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我们共同来发展,共同来繁荣,互助合作,世界才能和平,社会才能安定,才能够繁荣兴旺。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后果是不堪设想。这是讲我们今天人际关系不懂,造成许许多多的摩擦,制造出许许多多的矛盾。与大自然的关系也违反了原则,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自然生态平衡。你破坏了,破坏整个地球,产生许许多多的灾变,带来许多的灾害,这是你不知道跟大自然相处,你不懂得。这几天报纸,我们看到中国大陆有一些讯息,他们现在在反省,发现到长江上游大规模的砍伐,与这次大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现在才下命令,一棵树都不准砍。这是什么?人跟树木的关系没处好,现在教育不讲求这些了。更深一层的,现在人认为是迷信,其实一点都不迷信。真有天地鬼神,不是假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哪里是假的?如何跟天地鬼神的关系搞好,我们才真正享太平的日子,这是教育的目的。你都能够通达、都能够明了,你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了。

  佛教给我们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最高的原则,教我们看破、放下,那才真正得到圆满的威德光明。释迦牟尼佛真放下了,他老人家一生在世三衣一钵,彻底放下。换句话说,过一种最基本的生活,一丝毫奢侈都没有,他真放下了。当然我们不能够学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我们生的时代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他那个时候,当年在那个地区,他们的气候,自然生活环境,许可他们过这种生活。每天托钵,吃一餐饭,日中一食。他们那个气候三衣就够了,晚上睡觉三衣展开就是盖的,卧具。诸位晓得,现在把卧具都拿来垫着拜佛,不是的,不是拜佛用的;卧具是铺在地上睡觉用的,所以称为卧具,它不是拜佛用的。过那么简单的生活,我们要晓得这个原则原理,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要想真正得到自在解脱,要过最简单的生活。给诸位说,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为什么?因为心清净。心清净就身清净,身心清净就境界清净,所以是最健康的生活。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放下了,放下一定看破。什么叫看破?对于一切万事万物,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是放光。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人家讲经说法没有预先准备,什么人来问,当时问当时就解答。答完之后,还不是当时记载的,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开会来结集经藏。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没有带一本书在手上,没有;释迦牟尼佛身上也不会有一支笔,找不到。智慧如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从哪来的?从看破来的,从放下来的。所以你真放下、真看破,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现前,无尽的,永远用不完的,哪里要去准备!哪有这个道理。哪像我们现在学经学得这么辛苦,不但佛看到好笑,佛的弟子看到我们也好笑。当时佛的这些学生,佛的学生听佛讲经没有带笔记,为什么人家一听都能记住?而且能够永远不忘。佛灭度之后结集经藏,还能把佛当时讲的话能够背诵出来,他绝不是有意去背诵的,而是自性流露。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诸位在经上常常读到,也可以说是我们相当熟悉,这些人身分都是小乘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们都是诸佛菩萨、法身大士示现的,不是真的小乘。

  所以在大乘经里面,我们都常常看到「皆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大」字就已经给我们很明显的标示出来,他不是小乘,大乘。大乘阿罗汉是什么人?法云地的菩萨称大乘阿罗汉,第十地的菩萨。因为阿罗汉这个名词的意思叫「无学」,就是他毕业了,他的修学毕业了。小乘法里面毕业称阿罗汉,大乘法里面毕业叫大阿罗汉,是法云地的菩萨。由此可知,这二千五百五十人,里面最低的位子都是第十地的菩萨来示现的,古佛倒驾慈航里头有不少,世尊没给我们说出来,只说出几位而已。像大家知道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哪里是普通人?都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佛灭度之后,他们来负责结集经藏,将佛的遗教传之于后世,做这样的工作,我们要清楚、要明白。他的总纲领就是看破、放下,我们要在这上下功夫。

  佛法叫「内学」,内就决定不能向外,向外求不到东西,要向自性当中求。真正是为佛弟子,佛给我们讲读诵大乘。大乘经要不要读?要读。怎么读法?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离文字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样子读诵。我常常读诵经典,我要不要记?不要记。要不要思惟?不要思惟。每天读诵,从来不去记它,从来不去想它,恭恭敬敬的读,这是修行,我们干的是这桩事情。为大家讲解的时候怎么讲?看你们的表态讲,看你们的眼神讲,不是准备,没准备,这个东西活的,不是死的。字字句句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如果要是短讲,这部《华严经》三个月可以讲圆满的,很快,一天讲很多章。细讲两个小时讲几句,这还不是很细。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们学教如何能学活,你就成功了;学死的,难!不能成就。一定要学活的,活学活用,你就得大自在,「威光自在」。第九尊:

  【光明破暗主火神。】

  这个好懂。『光明』是智慧,『暗』是比喻烦恼、无明。智慧开了,转烦恼为菩提,就是光明破暗的意思。火神,火是光明的,火能够照破黑暗,取这个意思。所以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破无明。无明这个名词不好懂,实在说我们常常读、常常听,也只是含糊笼统,问你懂不懂?好像有懂;再一问的时候,实在是不懂。无明的样子是什么?那就比较容易理解,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无明的样子,无明的现相。你有这些东西,你看无明在起作用,无明在现相。由此可知,真正用功,会用功的人,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尽可能减少妄想分别执着。用什么方法减少?哪一个人不希望减少?不希望把这个东西断掉?它断不了,愈想断是愈多;不想断的时候好像还没有,愈想断愈多。所以佛家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都是断这个东西的。我们今天所采取的持名念佛,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断。心里面常常缘着一句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这是念佛的原理。念佛的好处你要是明白,你就懂得了,好处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你的清净心现前,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了。然后你读经、你修学,甚至你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有智慧了。就跟惠能大师所谓「常生智慧」,否则的话,我们一天到晚就常生烦恼,所以这个道理要懂。末后这一尊:

  【雷音电光主火神。】

  『雷音』是比喻说法,这是浅而言之。如果深说,所有一切音声无一不是雷音,这是我们现在达不到这个境界。像《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那个闻,耳根对声尘就不一定是说法了,所有一切音声都是说法,所有一切色相也是说法。在平常讲席里,这种说法很不好懂,华严会上讲这个话大家多少能体会到一点。《华严经》毘卢遮那佛说法,尘说剎说、无间说,六尘统统都说法,这才是「雷音电光」。电光也说法,电光给我们说什么法?给我们说「一切法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如露亦如电」,给我们讲事实真相,不可得;不但不可得,而且是无所有,给我们说这些话。所以会的人,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开悟,能帮助你开悟的统统是佛法,所以说哪一法不是佛法?问你:会不会?禅宗祖师常常勘验学人,问你「会么?」你会不会?会了,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佛法?不会,《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参禅、念佛都不是佛法。为什么?你在里面生分别、生执着、生烦恼,那怎么叫佛法?佛法是清凉自在法,你在这个法里头得不到清凉、得不到自在。所以会的人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不会的人看到阿弥陀佛、毘卢遮那现在他面前也不是佛法,就这么个道理。这是「雷音电光」所表的意思。

  【如是等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这是总结,这个团体人数也是不可思议。末后叹德,叹德里面的义趣很深很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五十
下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五十二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