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100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00卷)  2010/2/5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10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第二治地住」末后一段「胜进」,我们将经文念一念: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发言和悦。语必知时。心无怯怖。了达于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何以故。欲令菩萨。于诸众生。增长大悲。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前面我们学到第四句,『发言和悦』,今天我们接着看『语必知时』。这后面几句与我们现前修行处境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看到经文我们感触很深。「时」是时节因缘,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说得很简单,「问不非时」,这个与第一句『劝学十法』相应。菩萨自行化他表现得非常谦虚,态度恭敬,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中国《易经》里面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凶,唯独有一卦只有吉没有凶,这个卦就是谦卦,地山谦,这个卦象上面是坤卦,坤是地,下面的是山,山在哪里?山在地底下,象征着谦虚,象征着谦卑。人,只要是人,记住必定有傲慢,这是正常的现象。你说为什么人都有傲慢?学过唯识学的同学都知道,经论上所讲的我执,只要有我,就有慢,为什么?这是从第七末那识,是他的根,是从这个根里面生的,是这个根带来的,这个根就是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是什么?头一个是我见,这个我见就是执着末那是我,执着末那识是我。末那识它带着有我爱,我爱就是我贪,我痴、我慢,你看看,我见,就是执着我。所以贪瞋痴,这个傲慢是瞋恚里面生的,根源是末那识。所以这四种,佛法称为俱生烦恼,它不是学来的,生生世世你都带着它来的。你看这个东西多麻烦。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把自性转变成阿赖耶,原本是性德当家做主。法身菩萨,我们现在学的,初住以上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们用真心,不用阿赖耶了,所以这四样就没有了,这烦恼习气没有了,也就是相宗所说的转八识成四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

  所以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的佛,依正庄严里面是无量因缘成就的,无量因缘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什么?佛为我们说出来,成佛最重要的因缘是平等心。你看转末那为平等性智,那就成佛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这两个转过来之后,阿赖耶自然就转了,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那是智慧,光明遍照,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自行化他的无量功德。所以你要能转过来!这里头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怎样把自私自利、把这个我转过来。佛法里面修行第一个障碍就是我,你要问为什么?有我就有六道轮回,我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轮回从哪来的?从我执变现出来的,我善就变三善道,我不善就变三恶道,就这么来的。所以《金刚经》上一开端,佛就教我们要破四相,一定要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它那三个相从哪里来的?从我对立而产生的。与我对立的,人相;与我、人对立的,众生相;与我、人、众生对立的,寿者相,都从对立产生,相对而生。所以这是非常非常麻烦的一桩事情。

  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入门就开始转,小乘须陀洹果,初果;大乘,《华严经》里面讲,十信菩萨,初信,十信里面的初信,他就把五大类错误的见解放下了。头一个就是身见,也就是说,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他还是有执着,只是不再执着身是我。执着什么是我?我们世俗里面所讲的灵魂,在佛法里面讲的神识。神识就是阿赖耶,也就是阿赖耶里面的第七识,末那。他不执着身,他执着末那,神识,那个是我。身有生灭,末那识没有生灭,我们中国人叫灵魂,外国人也叫灵魂。对不对?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为什么不能说对?只要有执着就错了,他如果真正放下这个执着,那就证阿罗汉果,六道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六道是我执变现出来的。连末那识也放下,那就是转识成智,平等性智现前,不过什么?他还有分别,还会起心动念。所以他虽然出了六道,他出不了十法界,必须把我见破了,就是不再有分别,不但分别没有,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了,佛告诉我们,真我现前,不是没有我,有我,真我现前。真我,到底下一段经文会讲到八种自在,实在讲它没有障碍,佛在教学里面举出八个例子,「我」这个字的定义是自在的意思、是主宰的意思。我们这个身不自在,我们这个身做不了主宰,一天一天的衰老,衰老不是一年一年的,一天一天的,一天比一天老。现在我们懂得了,特别是学佛的人,一秒一秒钟在老,这是事实真相,你怎么能做得了主!可是你要是见性,就做主了。为什么?性里面没有这个现象,自性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所以它没有生灭的现象,那是自性,我们称它为灵性。它具足无量的智慧德相,或者我们称它为圆满的智慧德相,那是我,真的有常乐我净这四种净德。六道凡夫里面讲常乐我净有名无实,那不是真的;小乘人不承认常乐我净,那他也有误会,为什么?他没有证得大涅盘。他要是证得大涅盘,他知道真有常乐我净,不在六道,也不在十法界,到实报土里面就见到、就证得。实报土是法身菩萨,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这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很巧,遇到了灾难的时代,灾难很多,欲界里头有灾难,特别多。色界天有没有灾难?有,有坏苦;无色界天,无色界天佛说也有,有行苦。所以《法华经》上说三界统苦。到什么时候没有灾难?我们一般说,世尊说法随顺众生来说,那讲大三灾、小三灾。大三灾是水、火、风,火可以烧到初禅天,所以初禅天还有火灾;水可以淹到二禅天,二禅天有水灾;风可以吹坏三禅天。到四禅,这三灾没有了,水火风没有了,所以四禅叫福天,这个天人有福报。我们佛家的名词讲三灾八难,四禅天里头三灾八难都没有了。四禅上头还有四空,四禅天三灾八难没有了,那四空天当然没有,他们唯一的灾难就是寿命,他有寿命,寿命到了没有法子。他们那个地方寿命到了没有生死,堕落,往下坠落,没有办法再向上提升,他就往下坠落。寿命到了,落到底下去投胎,为什么投胎?因为他业力在,他禅定的时候,他把他的业力伏住,它不起作用。寿命到,就是定功失掉了,定功失掉的时候,他阿赖耶识的烦恼种子又起作用,依旧要随业受报。这就是六道轮回麻烦的地方,出不了六道轮回,永远搞这些把戏。佛法里头对这种现象用一句话来形容它,叫生死疲劳,叫轮回。佛教人第一个目标就是脱离轮回,叫离苦得乐,六道轮回苦!出离六道,不再受这个苦,这真的离苦得乐。我们在这个世间遇的灾难这算什么!在佛法里这是鸡毛蒜皮,这事实真相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法,佛出现在世间,佛教化众生没有不知道时节因缘的,他在什么时候要用什么方法教他。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用什么方法教我们最有效果?给诸位说,祖师为我们说出来了,印光大师,很多同修都知道,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有资格代表阿弥陀佛,有资格代表释迦牟尼佛,有资格代表十方一切诸佛,告诉我们,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众生当然缺乏的东西太多了,也就是众生病入膏肓,怎么样来救?怎么对治?最重要的这一服药可以救他命的,印祖一生为我们示现的因果教育,不谈佛法,谈因果。为什么不谈佛法?你不相信,佛法理太深了,你能够真正相信因果,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你再也不敢起心动念做坏事了。什么是坏事?损人利己就是坏事。你敢不敢干?损人利己,总而言之,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是名,一个是利。侵犯别人的名利,自己拥有,搞这个,这就是损人利己。别人得到名利,自己就生起嫉妒心,这个现象很多,在因果里面讲,动这个念头将来都堕阿鼻地狱。如果再加上行为,真的用种种手段,那可麻烦了,你堕到地狱要多少时候才能出头?出头的时候日子不好过,你还要遭报应,欠命还命,欠债还钱。我们在前面读过五扇提罗的故事,这佛在经上讲的,以出家人做个比喻,出家人里头也有迷惑颠倒,嫉妒障碍。

  《弥勒菩萨所问经》里面讲得更清楚,两位出家的法师讲经说法,信徒很多,也有几位看到之后起了嫉妒心,用种种非法的手段破坏,让这些听众对法师失去信心。那个法师有没有受到伤害?没有。谁受到伤害?信徒,闻法的缘被他断掉,结罪是从这个地方结罪的。真正有智慧的法师他不会怪罪你,他心平气和,没有怨恨,所以不跟他结罪。但是信徒闻法的缘稀有难逢,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未必能闻佛法,你把众生闻法的缘给断掉了,这个堕阿鼻地狱,这就是什么?破坏正法。从这个地方结罪,堕阿鼻地狱,将来在地狱罪受满之后,你再回到人间的时候,愚痴,没智慧,不知道要做多少辈子的愚痴,你那个罪业才忏除得了。你说造罪业的时候很容易,那个罪业消除可麻烦了。所以今天讲经教学弘法,要把因果摆在第一。早年我们在台中学经教,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教导我们讲经教学,教学当中也举很多例子,这些例子从哪里来?当然最好的是现前的,现前的因果报应,这是举例子第一优先。眼前的,一说大家都知道,媒体报导了,报纸杂志刊登过,大家都知道,举比喻、举例子,这是第一优先。眼前找不到这些资料,找古人的,古人里面第一优先是历史里面所记载的,为什么?取信于大众。中国二十五史里面记载得很多。民国初年,有好几位大德搜集历史上这些显著的因果报应的这些事实,编成一本书,《历史感应统纪》;像《太上感应篇》搜集的这些例证,《感应篇汇编》;《文昌帝君阴骘文》,周安士搜集的。《阴骘文》文字不多,只有七百多字,他所举的例子非常丰富,每一句话有几十条例子。在佛经里面有《经律异相》、有《法苑珠林》,这都是唐朝时代古人从经典里面节录下来,也分成一百类,便利我们寻找,便利我们在讲台上引用,这老师告诉我们的。

  在今天这个时代,要用什么方法来宣传?我们不要忘记高科技,好工具。这是很早的时候,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老师给我讲到「佛经哲学」,他就说到现代的电视,那时候电视是黑白电视,还没有彩色的,无线电广播、电影,好工具!他反复叮咛我,要我记住,以后有这个缘分、有这个机缘要会利用,把古圣先贤佛菩萨的教诲,用艺术的方法来推出去。戏剧,像连续剧这种方式,譬如《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五十三个连续剧,每一个都可以独立,都可以拍成专辑,用这个方法教学,现代人容易接受。讲堂上讲很辛苦,未必能听得懂,未必喜欢接受,所以你要知道利用这些工具,为什么?时代不一样!这叫「语必知时」。你要晓得今天是什么时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佛法教学的对象是一切众生,所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中下三根;用现在的话说,全民教育,男女老少都是教学对象,那你要不知时节因缘怎么行!除了这些,现在像是办论坛、办这些讲座,用会议交流这种方式,在现前也相当普遍,学术会议交流,举办这些;这种活动再配上媒体,效果就很大。可是最重要的是要做出典型,要做出个好样子给人看,人家才会相信。过去,我们有不少年在国际上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化解冲突,能给社会带来安定和平,可是相信的人不多,赞叹的人很多,听了都欢喜赞叹。大家有个问题,有个疑问:这是理想,做不到!所以我们如何从自己本身做起,本身是个样子,好榜样,从我们家庭做起,我的家庭是所有家庭的好榜样?做《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在我身上,我这身是好样子;落实在我一家,我这家庭是好榜样;落实在我们的团体,团体是好榜样。私人公司,开的公司、开的商店都是团体,做出样子来,然后什么?然后媒体要能够去采访,把这种典型用高科技的方法来传播,让社会大众都知道,就省悟了,原来古圣先贤这套东西现在还管用!

  我们知道哪些同学、哪些单位、哪些公司他们真做了,真干了,挨家去访问,拍摄纪录片,在很多大的活动里面去播放,那个效果很大;能够在电视频道里面播放,那效果就更大。但是要记住,把因果摆在第一,彰显出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让人真的省悟过来了,从起心动念开始到言语造作。因果的标准,除了道家的《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祖师提出来的,佛教的祖师大德,他们有智慧,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门户之见。现在我们把心量拓开,世界上许许多多宗教,里面讲伦理、道德、因果很多很多,都可以搜集,都可以传播!这个传播对世界有很大的好处,让社会大众对宗教会耳目一新,它不再是迷信,它是教育,它是圆满的教育,不仅仅是社会教育。让大家认识宗教,宗教徒应该重视学习宗教的教育。所有宗教教学的方向跟目标,确确实实只有一个「爱」字,人爱人就不会害人,爱人的人才真正是自爱。自爱什么?爱自己的性德,性德的核心就是仁爱,仁慈博爱。性德无量无边,仁慈博爱是性德里头的第一德。今天迷了,所以被自私自利、被欲望控制了自己,让自己天天造罪业,没有办法省悟过来;接受圣贤教育,也敌不过眼前的欲望。所以祖师给我们的启示好!因果教育。把因果的理论、事实讲清楚讲明白,做出来给大家看,人家就相信了。真正改过自新,不但自己得度,一家人得度;如果你开公司,你一个公司得度了。中国大陆胡小林居士在做示范,做给大家看。我相信现在已经不是他一个人,很多人都在做,都能够把传统教育落实在公司、在行业上,好!

  也有寺院的法师来找我,跟我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戒律。我们知道,佛法要没有戒律,佛就灭了;儒要是没有礼,儒就没有了;道里头不谈因果,那道也亡了。这个问题很严肃。我告诉他,现在在这个时代,我们说佛门,我们说净宗,在家的同学十善业做不到,出家的同学十善业也做不到,连三皈五戒都做不到,这个问题可严重。我们首先要问,他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古人能做到,今人做不到?你认真的去找它的原因,你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障碍没有了,也能像古人一样真做到了。这里头真正的因是古人有基础,我们在讲席当中曾经做过多次报告。佛法是师道,它不是迷信,它也不是宗教,它是教育,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人自古以来,从小所受的教育,他受什么教育?孝悌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如果说用一个字来代表,那就是孝,孝文化。从孝展开的德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总纲领、总原则。千万年来,世世代代累积的这些典籍,乾隆时代编成一部丛书叫《四库全书》,讲什么?没有一篇文字是离开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没有一篇能够离开的,因为全是从这个纲领上演变出来、发挥出来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现在麻烦出来了,民国建立之后,中国人丧失民族自信心,变成一种病态的心理,叫媚外,一切外国好,中国总比不上外国,甚至于有谚语所谓: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你什么法子?外国人不讲孝道,外国人也不懂得什么叫师道,所以现在问题出来了。

  外国先出了问题,我们也跟着出了问题,不知道怎么教法,父母对于教儿女是头痛的事情;在学校里,老师教学生也头痛,怎么教法?怎么样教,没有办法跟古人比;那古人是怎么教法的?我们想想,古人是小孩一出生就开始教,谁教?母亲教的。所以母亲是孩子第一个老师,真是第一代的老师,母亲教的。母亲教什么?母亲是身教,我们今天提倡《弟子规》,母亲在家里把《弟子规》统统做到,让小孩看。小孩一出生,睁开眼睛,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模仿,已经在学习。所以小孩到三岁,根扎稳了。中国人常讲「三岁看八十」,三岁扎的根,八十岁可以不变。母亲把儒释道的基础统统做到了,道家的《感应篇》,因果,佛家的《十善业》,他做出来了,根深蒂固,所以以后长大,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他都有成就。他明理,他知道因果,他心善,思想善,言行善,所以一接触到佛法,三皈五戒他就能做到。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是难事。今天我们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有了,扎根的教育。怎么办?这些年来,我们极力提倡,我们要补习扎根教育。这三样东西我们得认真来学习,用个两年的时间把根扎稳,然后戒律有根,才能够生长,才能茁壮。如果这三个根疏忽了,那戒律可以变成一种学术去研究,做不到,不会起作用,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尤其是真正有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真正有这种大愿,不可以不知道。我们这一代,八十以上,这一生的路走到尽头了,希望年轻一代要跟上来,年轻一代要把根扎好,你们的前途无量。如果不从扎根教育学起,你们的成就是非常渺茫,这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时节因缘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学什么?我们教什么?我们将来传什么?你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一句,『心无怯怖』,这也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清凉大师这一句说得多一点,「不怖深法而不能受,不怯行法而不能行」,话虽然不多,十六个字,讲得好!佛法深,这是真的,尤其是大乘,你要有勇猛心,要有精进心、真诚心来学习,不怕,可是你要有耐心,你要懂方法。佛法的修学跟西方人修学的方法完全不一样,这是你不能不知道的。你要用西方修学的方法,所谓是逻辑的方法,你来学大乘,你用了许多精力、时间,最后你所得到的是什么?是大乘的常识,现在美其名为佛学,你不能得受用。得受用是学佛,不是佛学,佛学不得受用,学佛才得受用,你没有学佛,所以不能用西方的方法。我在二00七年,很难得,也是二00七年的春天,剑桥大学汉学系的老教授,麦大维教授,我们也是老朋友,他到中国来旅游,在庐江汤池参观了四天,参观文化教育中心。回国的时候从香港经过,在香港住了两天,跟我谈了六个小时。他邀请我到伦敦办一个书院,他名字都想好了,叫「大乘佛学」,办个书院,这个书院隶属于剑桥大学。我当时很感激他真诚的邀请,我说我谢谢他的好意,我没有办法到里面去办学。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们学校的那些规章、那种框架,它会限制我,我没有办法把学生教好。他反过来说:那你用什么方法?我说:我没有方法,我们都是用中国传统老祖宗的老办法。他说:老办法是什么?他是汉学家,他四书都能背,非常难得。我就告诉他,中国传统教学的理念、原理原则就是《三字经》前面的八句话。《三字经》他会背,他就想起来,这八句话什么意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这八句。你看他会背,他也教人,这八句意思他没有搞懂,这是中国几千年老办法。

  我说教学,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这是先决条件。像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第一个条件是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要没有这个理念,怎么教法?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不是佛?那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从性上讲,你是佛,从习上讲,你是凡夫。习是什么?习染,你被污染了,你被妄想、分别、执着污染了。大乘教里面讲,你被无明、尘沙、见思烦恼污染了,所以你变成凡夫。教什么?就是把这些污染去掉,恢复你的本性,这就对了。教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是什么?是贵以专。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东方,中国、印度都是这种理念,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还告诉他,如果我办学招的学生,这都是研究生(博士班的研究生),不一定要大学毕业。他说:那你招什么人?我说我只要他两个条件,第一个,儒释道三个根他扎下去,这是什么?德行。第二个条件,他有能力读文言文。我说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可以了,可以学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学大乘佛学。大学毕业了,这两个条件不具足,没用处,我们教不出来,他也学不好。这他才恍然大悟。

  临走的时候,我告诉他,我说:你回去到学校里跟学校商量,如果能够破例,不用学校的这些规矩来限制我,我说我倒很乐意到伦敦去办学,也来做一个试验,看看中国传统的方法适不适用。他问我怎么教法?我说譬如,我跟他讲修学期间是十年,十年专攻一部经。这他问我的教法。我说譬如《论语》,《论语》是一部经,分量不多。我说我的教法,学生具备这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语文的能力,他能读文言文。我的教法是把《论语》古今这些大德的注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上课,上课是学生讲给我听,你学《论语》,你把《论语》讲给我听。这一部《论语》,譬如说一天讲半个小时,四个月就讲完。讲完怎么办?讲第二遍,二遍讲完,讲第三遍;一年讲三遍,十年讲三十遍。十年之后,《论语》这一门他就是专家,你相不相信?而且这一经通了的时候,其它他都能触类旁通。「一经通,一切经通」,是佛家讲的,用在儒、用在道都不例外,你能够把《论语》通了,中国传统学术你都通了。

  所以你要学一门,你不能搞太多,搞太多,你的思想乱了;学一门,你心是定的。譬如他专攻这一门,我们估计三年,他就得论语三昧,五、六年他就开悟。这是佛法里面讲,依戒生定,因定开慧。守规矩,守方法,这就是戒律,这就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叫你得定,在我们净宗讲,叫你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每个学生学一样,不必相同,我带十个学生,十部经,每天一个学生做半个钟点报告,我们大家在一起听报告,五个小时。听报告有个好处,能够听到各种不同的经典,但是自己专攻在一门。咱们中国传统是这个方法,世世代代教出来的是圣贤、佛菩萨;不是现在交叉式的教学,每天从早到晚学好几个课程,这是什么?这把我们搞乱掉了。譬如像现在学校,大学也是如此,前面第一堂课语文,第二堂课是数学,第三堂课是学历史,搞乱了,你思想不能集中。第一堂课还没有消化,换了题目,所以他心是浮动,显示心浮气躁,这哪能学圣贤之道!这是很大的忌讳。

  我把这些东西讲清楚、讲明白,他才恍然大悟。我说你们学校我去参观过两次,跟同学做了学术交流,跟教授我们也交流过。我讲得很清楚,你们学校现在所学习的,所教、所学的,是儒学、道学、佛学,而不是学儒、学佛、学道。我们今天希望佛法能够复兴,真正做到古人所讲的续佛慧命,你得要用祖师大德的办法,用现在办学的学校上课的办法决定不行。我学佛是李老师教给我的,是私塾教学的方法,是个别教学的方法。二十多个同学在一个教室里面上课,个人学个人的,老师是个别指导,是办私塾,我们是这种方式学成的,而不是像现在学校里的方式学的,不是的。这是我亲身的体验。

  我们用这种方法,心里面就离开这些畏怖,就不再害怕,心是定的,老师指导,老师负责任。可是你对老师得有信心,对方法有信心,对圣贤典籍有信心,你才能学得成功。如果你怀疑,那问题就严重。信心怎么建立?老师帮助我,老师告诉我,古人东西,你从远古,孔子二千五百多年传到今天,它还能传得下去;换句话说,它经过二千五百年时间的考验,经过二千五百年世世代代这些专家学者的考验,它没有被淘汰!那就是告诉我们所留下来都是精华,如果不是精华,早就被淘汰掉了。他说你要晓得,古人的书籍是第一宝贵。中国在宋朝时候,书还是要手抄,不是好东西,谁愿意用这么多时间来抄写?到宋朝才有印刷术,印刷术是刻在木版上,一个字一个字刻出来的。你就晓得那个费时间,成本多高!比手抄是好,手抄只能写一部,刻版至少可以印几十部,印一、二百部。到近代印刷术才发达,我们年轻那个时代是铅字排版,算是很进步,可是跟现在比差太远了,现在是多么方便!得到一部书不容易,所以不是好东西,怎么能流传到今天?我们想想老师讲的话有道理,古人,就是他自己一生的著作,也是他一生著作的精华,不是精华的东西、最好的东西,他自己已经把它淘汰掉了,这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我们自己一生如果是有这些著作,你就会考虑到哪些能传的、哪些不能传的,将来后人不会在你这些作品上花上金钱、花上精神来流通,自己能想得到。所以古圣先贤留下来字字句句都是精品,我们不能不珍惜。

  佛的经典流传到今天,在中国历史上记载是三千年。翻译可不可靠?会不会出问题?有没有犯错?现在人都有怀疑。我初学的时候也怀疑,我请教老师,这真能可靠吗?他说你不用怀疑,唐朝时候玄奘大师就怀疑,怎么办?亲自到印度去,接触原文的佛教,在印度住了十七年。回来之后,对于过去古大德所翻译的这些经典,没有一句话批评,这是什么意思?完全肯定。他自己也翻译不少经,所以称他以前的叫古译,玄奘大师以后的叫新译。有一些新的名词跟古译的不一样,风格上也有一些不同,统统流传下来。他没有反对古人哪一部经有问题,没有,完全给予肯定。老师把这桩事情告诉我们,我们对佛经上的怀疑消除了,不再怀疑了。老师又叮咛我们,他说现在印刷术发达,很多人自己的东西流通,甚至于将来印《大藏经》他也放进去,这问题严重了。怎么办?他教我们读古时候版本的《大藏经》,最后的这一部《大藏经》就是《乾隆大藏经》。这些《藏经》可靠,国家颁布的,不是随便可以入藏的,一定是当代这些大德他们审查过,皇帝下命令,圣旨颁布入藏,那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所以这个可靠,你放心。教导我们,我们看经典、看批注,就看看古时候《藏经》目录里头有没有,要有,你就放心用它;要没有,打个问号,存疑,可以做参考,不能做绝对标准。这个指导好!所以我们要看唐宋翻经的目录,这是最可靠的。宋朝以后所翻的已经不多了,分量很少。

  你不了解,你心里有疑问,这个疑问会产生很大的障碍,对我们的修学不利,必须要做到「心无怯怖」。特别是行法,行法是什么?戒律。一般知识分子,我自己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我对于戒律尊重,但是我不学它。我年轻时候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戒律是生活规范。佛经上的戒律是什么人的生活规范?是古印度的人,不是现代人。我们学过中国文化,中国三代的礼,礼是生活规范,三代的礼不一样,有兴有革,兴就是有新的东西收进去,旧的东西有很多删除了。就好像法律条文一样,过几年有的条文不适用了,重新修改、修订,这是一种进步的现象。戒律记载的都是释迦牟尼佛当时这种生活状况,古印度的,我们要学佛,学他的经典,经典里面的理论,也就是那个时候讲学他的哲学,佛经哲学;对生活规范,我们就重视他们古时候那个时代的,读这些戒律看到当时那个生活状况,我们现在不必学它,我们不必学印度人,更不必学古印度人,我们是现代人。所以对于戒律有这种严重错误的思想,这个错误思想很难改变,成见很深。帮我改变这个错误观念是章嘉大师,三年的时间,不容易!他非常有耐心,他知道我这个成见很深,很不容易放下,他有善巧方便。

  我们每个星期见一次面,每个星期他给我两个钟点的时间,我向他请教经典上一些问题。他每一次送我,老人很客气,对我们年轻人非常爱护,都送我到门口,他会轻轻的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你看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戒律很重要」,所以这句话我听了几十遍,听了耳熟。他老人家往生,过世了,他过世是火化的,单独给他做一个火化炉。我在他火化炉旁边搭了一个帐棚,那不是我一个人,有好几个,甘珠活佛在一起,我在帐棚里面住了三天。我认真去回忆,这三年老师教了我些什么?我学了些什么?这个念头一起,立刻就想到戒律很重要,就想到这一句,他轻描淡写的,次数太多就产生作用。认真思惟这桩事情,老人家这个话一定很有深意的,不是随便说的。想了很久,想通了,我们世间的礼、法、制度都会常常改变,这是世间法。佛法是出世间法,它不是世间法,它是要我们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的。戒律是帮助我们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的,这个不能变,一变,那十法界就不能超出,六道就不能超出了。

  我想到这么个道理,愈想这道理能站得住脚,所以对于戒律就改变态度,认真去看它,愈看觉得愈有道理。当然我们持戒律,遵守戒律,遵守戒律的原理原则,实际上在应用那是活的。譬如行礼,我们初学佛的时候,佛家的行礼是跪拜,是顶礼三拜,我们现在是三鞠躬,形式不一样,那个尊敬的心是完全相同。所以你得要活活泼泼的去用。最后我也磕头了,为什么磕头?想到这里头有很深很深的道理,磕头是一种运动,非常好的运动,你只要依照它这个规矩去做,每一个动作都运动到。你看平时他没有其它的运动,打坐、读经,顶多是跑香,经行,那就是散步,最重要的是拜佛。拜佛的时候,第一个修自己谦卑的心,能把我这个心用在日常生活上,处事待人接物,谦卑,尊重别人。第二个,收到运动的效果。尤其一般运动,我们知道腹部的运动是不容易,但是在礼佛的时候,全身,连腹部都运动到,你只要按照规矩去做。所以就很欢喜。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我每天拜八百拜,这对于身心健康是大有帮助。心地修清净心,每个动作是全身都运动到。所以想到身要动,身是个机器,不动它就生锈、就坏了。心要清净,养心要静。你看你拜佛的时候,心是定的,把所有一切妄念放下,心是定的,身是动的,这种方法妙极了。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每天我拜佛的次数就多了,没有搞清楚,一拜都不可能。所以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见到他老人家都是三鞠躬,没有拜过他,不晓得这个道理。可是大师不见怪我,还对我非常爱护,照顾得很周到,我很感激他。明了之后就不一样,不明了的时候,我们做起来很困难,明了之后,问题就解决了。

  底下这一句,『了达于义』,清凉大师在注子里,「以思慧力,解达深义,非但多闻,于义不了」,这几句很重要。以思慧力,这句话重要,要有智慧你才能解。智能跟知识不一样,知识,你只能够了解它表面,皮毛。以前老师告诉我们,佛法字字句句有弦外之音,你必须能透过文字去了解它的真实义。真实义,语言说不出,文字也不能表达。语言、文字像什么?像我们走路那个指路标,指示的,你要向里头去走,你不能把这个就当作目标,那你就错了;你必须把这个放下,你往前面走,你才真正达到目标。这个比喻好。所有经典都是指路牌,你要把这个经典就认为这是大方广佛华严,就完全错了。大方广佛华严不在经上,在哪里?在遍法界虚空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那是大方广佛华严。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你怎么能了达义理?经典的术语叫义趣,这个义理的趣向。终极的目标是要明心见性。要明心见性,你看我们读经,在一起研究、讨论、学习,一定要遵守马鸣菩萨《起信论》里面的原则,他教我们听经要离言说相、要离名字相、要离心缘相,那就是用思慧力。怎么个离法?就是不要执着,不要分别。听经不要去执着讲经的人的言语,也不要分别他所说的这些话是什么,名词术语是方便,决定不能执着。所以都不可以分别执着,更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解这个经典的意思,那会解错了。那样子去解,那就不是佛的意思,是自己的意思;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华严经》,是自己的《华严经》,跟释迦牟尼佛相去就太远了。所以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换句话说,我们听了,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会领会。你能够领会多少就是多少,不要去研究,为什么?你还会听第二遍,还会听第三遍,遍遍有悟处,那是你真正的收获,遍遍有悟处。你所学的是慧,是智慧,不是常识。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个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用在工作上,那叫学佛。过什么生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是大自在,佛菩萨的生活不生烦恼,只生智慧。

  我们生了烦恼,自私自利跑出来,贪瞋痴慢跑出来,这知道错了,怎么又回头了,又落到凡夫地上去?所以学佛,善学,你要会学。宗门大德常常测验学生,开口就问「你会么?」这两个字的意思太深了。「你会么?」会,随顺佛菩萨的教诲,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佛菩萨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不要疑惑;佛菩萨不准我们做的,千万不要做。你从开始看,佛菩萨教我们十善,一定要做到。不杀生,决定不能伤害众生;做到什么?包括不能叫众生因我而生烦恼,那我就对不起他,我就有过失了。要怎样?要像菩萨一样,「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学佛!不杀是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不盗,绝对没有占众生一点便宜的念头;我有占一点便宜的念头,这是盗心。我们学佛了,头一个,你做生意买卖你得纳税,你有没有想过咱们走法律上漏洞,我们少缴一点税?这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念头是盗心,你为什么不布施?佛教给我们布施,布施给国家好。所以你要有布施的心,不要有盗心,想贪一点点小便宜的是盗心,你看这个戒律很难持。不YIN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佛教给我们,开头,你一进佛门,头一个教你这些,还没有三皈五戒,开头学这个。

  《观经》里面讲的三福,那就是基础,基本的指导原则,你看,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你从这里做起,这叫学佛,你真得受用,从这个地方积功累德。决定不能做的,那是什么?杀盗YIN妄,妄语里包括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不能做,这个东西一定要舍掉的。佛教我们做的,真干;佛教我们不要做的,一定要舍。这个东西做到了,这叫佛门里头扎根的教育,你有了。你有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你有成佛、成菩萨的条件了,这是最根本的。这个东西没有,你学佛,你这一生无论怎么样精进勇猛修学,用现在的话说,你所学到的是佛法,是佛学常识。你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你也能够著作等身,你依旧没有办法离开名闻利养,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学佛,学佛我们走的路子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是走这个路子。一定要放下贪瞋痴慢,这是菩提道上严重的障碍,有这个东西你就不能清净,它就把你挡住了。这个东西舍去之后,你才体会到精进,你才真正体会到法味,你愈学愈欢喜,你愈舍愈欢喜,真得受用。像开经偈里面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自自然然你就能开解。「了」是明了,「达」是通达,对于佛所教给我们的典籍里面的义理明了通达,才能做到如法修行。如,如同诸佛如来,同样的方法,把我们所有错误的思想、言行都能修正过来,这叫学佛。这样修学我们才能真正有成就,才能真正得利益。利益是什么?现前你能觉察到的,烦恼轻、智慧长,你得这个利益。烦恼轻,我们用现在人讲的最现实的利益,身心健康,百病不生,这是你现在得的利益。为什么?一切众生所有的疾病,那个病根就是烦恼。所以佛法把贪瞋痴认作三毒烦恼。毒是什么?病毒,你全身所得的病,你决定不会超过这三毒。也就是你的病,不是从贪起来的,就是从瞋起来的,再不然从愚痴起来。你要是把三毒化解,你里面没有病根,外面一切感染,感染不到,你里头没有对应的,它就不能感染你,道理在此地。

  烦恼细说,百八烦恼,佛说一百零八种;总的来说,不外乎贪瞋痴。从贪瞋痴把它展开,展开到八万四千烦恼,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佛法对治烦恼,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总的来说,总的归纳就是贪瞋痴,佛用什么方法?戒定慧。戒对治贪,定对治瞋恚,慧对治愚痴。总的来说,这佛家常讲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什么病都没有了,你看戒定慧多好!戒定慧是保健第一,身心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你就能得到大圆满,幸福美满的人生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99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101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