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1988年讲于台湾 4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四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三面,倒数第三行。这是六即佛里面最后的一段:

  【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茶。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

  『究竟』就是圆满,圆满的佛。『道穷妙觉』,前面讲等觉,等是等于,还没有到圆满,圆满我们就称他作「妙觉」,没有比这个更高了。后头有比喻,好比月亮,到十五的月亮,这就是最圆,没有比它更圆,这到了极处。

  『位极于茶』,这是什么意思?在《华严经》上讲华严字母,就是印度梵文的字母,它一共有四十二个字母,古人就把四十二个字母配菩萨四十二个等级,它第一个字母发音是「阿」,就把它比作初住位的菩萨,初住位是发心住,一直到最后第四十二个,四十二个就没有了。最后一个字母是念「茶」,到最后一个再没有了,就圆满了,是这个意思。就好像现在英文字母一共二十六个,这个字是梵文字母的最后一个。这就是位次到了极处,再没有比这个高的。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他彻底明了了,没有一样不知道。这种说法大家要注意,一般世间人不能接受。说佛是全知全能什么都知道,他不能接受,不但一般世间人不能接受,还有许多佛门的老法师、大和尚也不能接受,认为这些话都是对佛赞叹的名词,不是真的。佛也有不能的,佛也有不知道的,哪有全知全能的?这种论调都是用我们意识心、凡夫心揣测圣人的境界。其实这些话句句话都是真实的。

  佛告诉我们,这种智慧能力是本能,本来有的智慧。佛并不是说「只有我是全知全能,你们都不如我」,佛在经上没这种说法。佛说这种智慧能力是一切众生统统具足,跟佛没有两样,可见得智慧能力是一切大众个个具足,问题就是我们迷了。你到底迷什么?就是把你圆满的智慧德能迷了,不是迷的别的,是迷失了你自己,不是迷在外面,这个话我们仔细想想的确很有道理。佛教给我们就是恢复我们自己本来有的智慧德能,就如此而已,所以佛法真的就是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自己本来面目是如此。

  所以凡是说这些话,都是赞叹佛的,不是真的,这些人还是迷失了自己,并没有觉悟,换句话说,在佛法里面,在六即佛里头,他连名字即都谈不上。名字位中,虽然我们自己这个迷还没有破除,我们能力没恢复,但是我们相信,相信才是名字即佛。如果你对这个不相信,六即佛当中你只有理即佛,理论上讲你是佛,名字都谈不上,所以名字位也不是容易得来。你对于经典里面所讲的一点都不怀疑,完全能够相信接受,可是你一品惑也没破,这个叫名字位。希望我们同修,观行做不到,至少是名字位中人,我们肯定、相信,不怀疑,然后我们努力去修学,从观行到相似、到分证,最后也得到究竟。

  究竟位实在讲要拿其它法门来说,的确不容易。其它法门,这是古德说得很多,要想在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恐怕都办不到。你说参禅,倓老法师说得好,参的功夫很好的,将来也不过是往生到四禅天,不能出三界,还得要生死轮回,而且生死轮回实在是每况愈下,这个东西很麻烦。学密,密宗里面提倡的是即身成佛,你能成得了吗?实在讲成不了。成是能成,佛成不了,成了魔,我看到许多学密的都学成魔了。成魔倒容易,成佛我看是办不到,为什么?我们查遍《大藏经》,你说哪一尊佛有贪瞋痴慢?你们想想看,有没有贪瞋痴慢佛?换句话说,最低限度你要把贪瞋痴慢断得干干净净,你才能成得了佛。这个佛是什么佛?藏教的佛,他的程度只等于阿罗汉,通、别、圆别谈,只不过是成藏教佛而已,诸位可以仔细去研究。印光老法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的法语里头讲得很详细,说密宗即身成佛只是了生死、出三界,这样的程度相当于小乘的阿罗汉,他说即身成佛是成这个佛。可是小乘阿罗汉,你们要想,见思烦恼断尽了。我们看看今天学密的人,见思烦恼有没有断尽?如果没有断尽,换句话说,他决定成魔,他成不了佛,这都是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的。

  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没法子成就,唯一可以得度的法门就是念佛往生西方,就是靠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之所以能成就,就是它带业往生,如果不带业,我们都没有希望,没指望。就是它可以带业往生,它不要断见思烦恼就成就了,虽说不断,它要伏,伏跟断的差别很大,断难,伏容易。

  在六即佛里面,我们前面讲过,你有观行的功夫就伏住了,就决定可以往生;断是要到相似,断见思烦恼是相似位,那个不容易;破一品无明,这才是分证位;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究竟位。这是一切经论里面所讲的事实真相,我们念佛也离不开这个事实。所以往生有三等,上等的,念佛的功夫念得好,到家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理一心不乱,这是上品的,上等功夫。中等的是事一心,无明虽然没破,见思烦恼断了。下等的功夫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没有断,功夫只能伏住烦恼。怎么叫伏?套禅宗的一句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用这个方法就行。念是念头,念头不管善恶,不管什么念头,这第一个念头才起来,第二念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这就行了。绝对不叫这个念头相续,第二念就把它转成阿弥陀佛,这就叫做伏烦恼,烦恼伏住了,它不会再相续生了。

  所以不管是贪瞋痴慢,不管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恶念也好,统统都不要,为什么?善念是三善道的业因,恶念是三恶道的业因,所有起念头统统是六道轮回的因,将来果报都在六道轮回。我们现在想出离六道轮回,就把所有的念头都转成阿弥陀佛,等念头变成阿弥陀佛了,将来的果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要这样念法才管用,才能念到观行位。现在一般同修念佛功夫不得力,就是念头让它相续起来,不晓得把它转成阿弥陀佛,这样就功夫不得力。一个妄念接着一个妄念起来,这不可以的,这样子念法就是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用处的。所以诸位要记住,功夫要怎么用法,念佛要怎么念法,这很要紧。

  这一段是讲到究竟圆满之果。『边际智满』,智慧广大没有边际,边际智都满了,可见他真正是到究竟圆满了。『种觉顿圆』,「种觉」就是讲一切种智,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智慧,这个时候达到真正圆满,所以称为『无上士』,「无上士」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士是中国从前读书人的通称,现在讲就是知识分子,他的知识没有比他更超过的,他到顶点了,我们就称为无上士,底下这句就是解释。『名无所断』,他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也断尽,无明也断尽,他再没有得断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可断,他还有得断的,佛没有得断的,他一切烦恼统统断尽,所以称为无上士。菩萨称大士,不能称无上士,为什么?他还有一品无明没断,他还有得断的,不能称无上。所以无上士是对佛的称呼,大士是对菩萨的称呼。『无上士者,更无过者』,就是没有超过他的,这才是究竟。底下有个比喻:

  【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义。】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号。】

  农历十五晚上的月亮,月圆之日。在星宿里面,我们所看到的,肉眼能看到的,月亮是最大的,月光是最亮的,所以在星宿当中它算是王,就是最大的。诸位在此地特别留意到,凡是称佛就是称我们自己的性德,因为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经典里面所赞叹的佛,与我们自己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讲迷就是迷了自己的性德,迷了自己的佛性。佛经上讲悟,也是觉悟自己的性德,悟了自己的佛性,绝对不是悟外面的事情,所以佛法称为「内学」,经典称之为「内经」,一切都向自性当中去觉悟。所以佛法跟其它书籍不相同,完全从心性里面去做功夫。心性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因此这个称号当然也就是无量无边。

  【举一蔽诸。】

  『举一』,就是用这个佛,无量无边的称号用这个做代表就够了。

  【华严有十万号。】

  漏掉一个字,应该加一个字进去,『华严有十万号』,就是佛的称号。「十万」是略举,可见得名号是非常的多,显示佛有万德万能。

  【又经有万号。三世诸佛,通有十号。】

  『十号』,就是在许多名号里面举十个例子,「十」是代表无尽的意思,所以我们讲佛的十种称号、十种通号。

  【净名三号。】

  『净名』就是《维摩经》,里面举了三个号,就是「正遍知、如来、佛」,称这三号。

  【以劫寿说,不能令尽。何况诸号耶。】

  这个三号每个号里头含的意思实在讲是无量无边,说不尽的,何况像《华严》讲十万号?这个地方有个小题目说「兼显佛德明无尽」,说明这个意思是无有穷尽的。经题里面「佛」这个字就解释到此地。下面解释第二个字「说」:

  【说者。悦所怀也。】

  『悦』是喜悦。实在讲,解释这个字,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讲得最好,讲得非常圆满,他怎么说?佛看到这一切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所以非常快乐,这个意思非常之好。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佛就教给我们成佛的方法。成佛的方法是什么?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成佛的方法。在一切法门当中,这是第一法门,成佛。其余一切大乘经典都没有到成佛,只是成菩萨。小乘经是成阿罗汉,成辟支佛;大乘经是成菩萨,没有成佛的,唯独净土三经是成佛的。你成佛的机会来了,成熟了,我给你讲成佛的方法,这是真正畅悦所怀。所以我觉得蕅益大师那个解释真正是佛的意思,实在是不容易。

  【即十二部经。八万法藏。】

  这是讲佛的一代时教。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因为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他到此地来应化、来示现,给我们说法四十九年。『十二部经』是说佛说法有十二种方式,就好像我们现在所讲十二种体裁。像《华严经》,这十二种方式具足,统统都有,《法华经》里面有九种方式,每部经多少不一样。《弥陀经》是最少的,两种,第一种是长行,佛经的术语是长行,现在讲散文,《弥陀经》是散文的体裁,另一种是无问自说。所以《弥陀经》十二种方式里头只有两种,这是最少的。「十二部经」,不要看错意思,原来佛经只有十二部,实际上中文翻译的就有三千多部,不止十二部,这是十二种方式,十二种体裁。『八万法藏』是讲里面的意思、义理,所以是八万法门。法是方法,门就是门道,八万法门。

  【六度四等,一切法门。】

  这是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

  【又于一法中,作四门分别。于一一门,巧作四悉檀利益。闻者欢喜,赞用,受行。施戒进念,而得开发。】

  这是讲智慧德能的开发显露。

  【贪恚愚痴,豁尔冰消。】

  『恚』就是瞋恚。烦恼习气可以断除。

  【革凡成圣,入法流水。】

  『革』是改革,就是改造我们心理,改凡心为佛菩萨的心,也就是破迷开悟,改迷成悟了。『法』是圣人之法,圣人同一类。

  【或二三一益。】

  『益』是利益,『或二三一益』,或者是得三种利益,或者是得两种利益,或者是得一种利益,这个在批注里面都有,诸位可以能看到。

  【若都无益,则示默然。】

  像这些地方是我们要学习的。如果什么利益都没有,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我们就不说。学佛的人不开口则已,开口对于别人决定有利益的。实在对方都不能接受,他得不到利益,我们就「阿弥陀佛」,一句话也不说。这阿弥陀佛就有很大的利益,不管他爱不爱听、接不接受,他总听进去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把阿弥陀佛这个种子已经种到他八识心田里面去了,这就行了,这个对他就是很大的利益。所以不必跟他谈别的,谈别的他也不相信。所以不要跟人争论,不要跟人家辩论。佛说法都是如此,看到众生不相信、不能接受,不跟他说,『默然』。

  【若一机扣圣。于一门施四益者。】

  『四益』,通常就是讲四悉檀的利益。

  【余三门亦如是。为一缘说一法既尔,诸缘诸法亦如是。】

  这一段是叙说佛为一切众生说法的原则。天台家讲四教,有藏通别圆四教,就是于一切法,他分做四门,于每一门又分做四悉檀。这个注子里头注得很详细,希望大家自己去看。

  【观者,观也。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

  这是讲我们实行的原则,我们学了之后要会用,就是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因为这部经里面主要是教我们修观,修观拿现代话来说就是改变思想,修观就是改变思想。修就是改的意思,修正、修改,观就是观念,我们对一切事情的看法、想法。实在讲,我们对于世出世间许多事情的看法、想法都错了,要把这些错误的看法、想法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观。在本经实在说,佛教我们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教我们去想佛,不要想世间拉拉杂杂的事情。心想佛的时候,我们心就变成佛了,想佛就变成佛,将来结果当然成佛,这一定的道理。所以一切法都是心想而成的,可见得心的作用太大了。

  大师给我们提示了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次第三观』与『一心三观』,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次第三观」,通常讲钝根,中下根器的人。「一心三观」,这是上根之人,当然成就来说,一心三观是高明。本经里面取的什么?取的一心三观,为什么?因为这个教是圆教、是顿教,是叫你一生成就的,当然采取的方式是一心三观。下面这是给我们解释什么叫三观,我们看经文:

  【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二空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名出璎珞经。】

  天台大师发明这种修行方法不是他自己意思创造的,他有根据,都是从经典里面悟到的。他这个方法是以《璎珞经》的理论做基础,建立的修行方法。

  我们先讲「空假中」,空假中你明了之后,这个大意就不难懂。空是讲本体,假是讲现相,中是讲作用,也就是大经上常常讲的体相用。体为什么说是空的?体确实没有,所以佛讲一切法无有自性,自性就是自体,一切法没有自体,所以说它叫空。譬如我们讲这本书,这本书的体是什么?纸张。没有纸张哪来的书?这是我们很显然了解的。纸张是不是书的体?你们说是不是?书之体是纸张,没错。纸张是不是书之体?不是的。(书之体是纸张,这本书的材质是纸。但是,仔细分析,构成书的体应该还有其它,例如油墨、胶水、绳线等;故简单来讲,几十张或几百张纸,上面印有油墨,透过机器与人工合成一本书。若仅有几十张或几百张纸放在桌上,我们会认为那一定就是书吗?不一定!故云:纸张是不是书之体?不是的。)如果纸张是书之体,这个纸只能做书用,不能做别的用处,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一定做书。所以你仔细去观察,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所以佛给我们讲因缘生法,这个讲得没错。因缘就是种种条件聚合的时候,这个相生起来了;缘要是灭了、散掉了,这个相就没有了。所以相之生与灭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是缘生缘灭。这个道理近代科学家也知道了,所以才说出物质不灭,它确实不灭,物质只是缘聚缘散,它没有生灭。

  现在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因此相是假的。相不能说它没有,它有,虽有,它不是真的,是假的。真假的定义在佛法里说,凡是讲真的,永远不灭,永远不会改变,这个叫真的;凡是会改变的,凡是有生灭的,这都不是真的。譬如我们人有生老病死,有改变,这不是真的。在一切法里面,什么是真的?「无为法」是真的。例如,虚空没有改变过,三千年前这个虚空跟三千年以后的虚空,没有改变过,所以虚空是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有为就是生灭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

  虚空,给诸位说,还不是真正的无为法,它只是相似的无为法,换句话说,虚空前后相似没有变化,我们觉察不出它的变化,但不是真正无为常住,只是假说为常,唯心所变。譬如我们人,人有变化,为什么?年年不一样,一年比一年老,年年不一样,这个很容易看得出来它是在变化的,所以很容易觉察它是个生灭法。虚空不容易觉察得出来,到什么时候才觉察得出来?到大彻大悟。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里头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到那个时候才发觉到原来虚空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所以《百法》里面讲无为法,有六个无为法,六个无为法里头只有一个是真的,「真如无为」。其余的五种,因为我们不容易觉察它是生灭法,所以把它列入无为,这个无为是相似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

  由此可知,一切法都是相有体无,所以从体上看是空的,佛经里面讲「万法皆空,万法无常」。讲空,万法皆空,从体上讲;讲无常,从相上讲,这个相剎那剎那在变,不是永恒的,所以说是假相,或者称为妙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是分不开的,就是体跟相是一个,离了体没有相,离了相没有体,体相是一不是二。你这样观察才能把一切万法的真相,就是前面讲的诸法实相,这一切法的真实相你才能够见得到。见到真相之后,你就会用中了,中是中道。

  佛法主张用中,中国古代的圣人也主张用中。佛法没到中国来,儒家孔老夫子就主张中庸之道,主张用中。中是什么?以儒家的解释是喜怒哀乐还没有起作用,没有发,这个时候中;起了作用,这就偏了,就不是中道,可见得儒家讲的中就是佛门讲的三昧。但是儒家讲的中没有佛家讲三昧那么彻底,因为佛法讲的是烦恼断了,儒家讲的中庸实在讲就是佛法讲的伏烦恼。它有,有怎么样?没有发作,你能够把它控制,叫它不发作。这样子处事待人接物,心里头清净,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贪瞋痴慢。可见得这种功夫就是净土里面所讲的观行位,确实我们能够把烦恼降伏住、控制住,没有断。他这个中庸之道只讲到这个程度,所以儒家是人天乘的法,他没有能出三界、了生死。这样修持,换句话说,人天福报是决定能够得到的。这讲儒家的功夫决定能得人天福报,所以用要用中。

  体相用配空假中,或者配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体是真谛,真实的,所以真空。俗谛是配假观,中谛是配中观。谛是谛实的意思,实实在在的,是讲万事万法。三观是讲我们自己用心,我们对于一切法的看法,这个三观是标准。外面一切的境界是三谛,谛实之相,所谓是实相。用三观来看外面一切诸法的体相用,就是看到三谛。这是天台家教给我们改变思想观念的原则。

  这个大前提明白了,文就容易懂了。『从假入空』,就是从现相上观察它本体,这个叫『二谛观』。『从空入假』,就是从本体上观察现相,这个叫『平等观』。为什么?体是一个,相虽然有无量无边,体是一个。譬如有情众生,佛法讲的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在诸法上来讲,我们讲物质,这是植物、矿物,物质上我们叫它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只是换个名字而已,区别动物、植物、矿物,我们现在是三分。在佛法上只分二分,一个叫有情世间,一个叫器世间,器世间就是现在讲的植物、矿物。所以在器世间称法性,有情世间称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只是两个名词而已,是一个性。因为是一个性,所以《华严》上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不是一个性,这句话就讲不通。

  这个意思我们可以从梦境当中体会到,当我们在作梦的时候,梦从哪来的?梦是我们心变的。我们把能变梦境的心比喻作性,真性,梦中的境界比喻作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我们想想,梦里面那些众生、人,梦中当然有自己也有别人,这个自己跟人当然是自己心里变现的。梦里面也有一些物质,也有房子,也有山河大地,它从哪里来的?还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离开你的心,没有梦境;离开梦境,没有心,梦境跟你的心是一不是二。能作梦的心就是体,体没有相,所以叫空,空是真空。变出来的相,相是假相、幻相,不是真实的。所以空假中的意思在梦境里面我们很容易体会得到。

  你能够把这个意思明白了,你就『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你对于体、相、作用这三样都不迷,这就是「第一义谛观」。所以『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一切种智,「海」是比喻广大,就是圆满广大的智慧,一切种智。这是大师建立三观三谛,理论上的依据是出在《璎珞经》上。下课。



上一篇:1988年讲于台湾 3
下一篇:1988年讲于台湾 5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