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一

  日期:2011/7/20 14:48:03   阅读:    繁體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11

  请掀开经本,第十五页,倒数第五行,从第六段看起:

  【观即思惟,照有二,照住照见。照住,由思惟而来。心寄一处,即照住,此时许多妄念,暂时停止。本有光明,自然发露,此即智慧。照见,指工夫修成,如《心经》之照见五蕴皆空是也。观照须观吾人之心性,所谓消归自性。】

  我们看这一段。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观就是思惟,有些经论乃至于祖师大德注疏当中,用思惟修,用这个名词,思惟修;由此可知,他还是用心意识。古时候,交光大师批注《楞严经》,交光是明朝时候人,大概是跟莲池大师同时代的,他在《楞严经》里面主张舍识用根,这个说法,跟古时候很多家的讲法都不相同。我们知道《楞严经》来到中国,因缘很特殊。古代许多高僧大德到中国来,带了许多的经典,没有《楞严经》。中国许多法师到印度去留学,包括玄奘大师,在印度也没有看到《楞严经》,什么原因?古印度这些国王、大臣,说老实话心量狭小,把《楞严经》看作国宝,不传给外人。所以自己家里人出去,不可以带《楞严经》出去,外面来的留学生,这本经是看不到的。所以佛法会在印度消失,这未尝不是个原因,心量太小了,好东西不肯传给人,到最后和自己同归于尽,你说这个多可惜!

  天台智者大师实在很了不起,他在《法华经》悟出一个修行的方法:止观,三止三观,这三止三观是智者大师发明的,是他的东西。在当时有印度这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也到天台山去访问,看到智者大师三止三观的修法,非常赞叹,就说跟《楞严经》上所讲的一样,这个样子我们中国人才晓得,佛经里头有一部《楞严经》。可是诸位要知道,到印度去取经谈何容易!那个时候是走路去,没有像现在交通这么方便。于是智者大师身不能去,真有这个心,有这个精神,在天台山他自己筑了一个小的台,叫拜经台。每天往印度西方这边礼拜,希望佛菩萨感应,这部经能到中国来。一直拜到他老人家圆寂,拜了十八年,这个心了不起!十八年想《楞严经》、拜《楞严经》,希望这个经书能到中国来,经是来了,智者大师没看到,智者大师已经往生多年了。

  这是到唐武则天作皇帝的时候,印度般剌密帝法师把这部经偷渡到中国来,这个法师也很了不起,因为经书这是禁书,不能出口的,那个时候也有海关,不能通过的,出关的时候都要检查。所以,他头一次带的时候,被海关查出来,查着有这本书,不但书没收,人也不准出国。过了没多久,他老人家又用一个方法,把《楞严经》写成很小很小的字,不知道用什么东西写的,写完之后卷藏起来,把手臂剖开,藏在里面,然后再缝起来,等伤口长好了,这样子出关到中国来,这就检查不到了。那个时候没有X光,没有这仪器查不到。这次出来了,他是从海陆来的,坐船到中国来的,在广州登陆。到了中国之后,又要把手臂剖开,把经取出来,再不晓得用什么药物洗干净,《楞严经》是这样偷渡出来的。偷渡出来之后,经送到中国,法师很负责任,这是我们学佛的了不起的一个精神,经交给中国。在中国,因为天台大师拜了十八年,大家都知道,今天这个经来到中国,没有一个不欢喜,赶紧翻译。翻出来之后,法师立刻就回国,回国干什么?接受法律的制裁,你说多难得!现在的人出来了,再不回去了,是不是?这就是学佛的好处。《楞严经》是这样子传到中国来的。

  因此,古代大德们批注《楞严经》,就用智者大师的「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上的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解释这三个名词。交光大师认为不妥当,因为《楞严》上讲的奢摩他,不是用的心意识。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还是用心意识,差别在此地。所以,他老人家主张「舍识用根」,符合《楞严经》里面的宗旨,这是新的解释,《楞严经》有新旧两种解释。旧的解释依据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新的解释依照交光法师的舍识用根,完全用根中之性。奢摩他、三摩地、禅那,都用根中之性,这是跟天台大师讲法,稍稍有一点差别。但是,交光大师讲的是没错,很难修,几个人能舍识用根?而天台大师讲的可以修,中等以上根性的人都能修。交光大师那个水平太高,的确是相当不容易,这我们知道他说的是对的。观照,用天台家的教义,我们都行;如果用《楞严》交光大师的标准,我们就非常困难,就很不容易。这个地方还是就天台大师他所说的,我们依旧用心意识,前面讲要用得正,不要用邪了,这个就行。

  「照」有两种,有照住、照见,这是功夫浅深层次的不相同。「照住」就是得定,我们讲禅定。禅定是佛门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任何一个法门,禅定是修行的枢纽,这个很重要。大家不要以为参禅的人,才修禅定,那你就错了。凡是学佛的人,统统都是修禅定,离开禅定,那就不是学佛,就不是佛法的修行。可是我们名字用得不一样,譬如净土宗讲: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我们讲的名字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这个诸位必须要晓得。你知道一心不乱是禅定,念阿弥陀佛就是参禅,就是修禅定,就没有两样。「照见」是见性了,用观照、照住的功夫,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才能解决问题。诸位要知道,得禅定不能解决问题,要见性才能解决问题。因为你得禅定,四禅天是得禅定去往生的,四空天也是得禅定去往生的,没出三界;见性,这个问题解决了,见性能够破无明,当然出三界证得法身。所以大乘其它法门,如果不能达到照见这个标准,就不能算有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在修行实际的功夫里面来说,照住就很难,也就是说得定就很难;得定尚且这么难,照见就太渺茫了。我们举一个例子,你才晓得这个事情真难,不念佛没路好走。依禅定里面最低的初禅,初禅禅定的功夫到什么程度?五欲六尘的念头完全没有了,这个没有了不是断了,是他定功伏住,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东西,不会动念头,心里头清净的人绝对不会起这个念头,这才能够生初禅天。不是你打坐可以能够坐几个钟点,甚至于你可以坐上几天,坐上两、三个星期你才出定,出了定,你还有这个我喜欢的,那个我讨厌的,给诸位说,初禅没分,没资格。你那种禅定,叫做未到定。你是有修,不够它的标准,好像你念书,你是有念,考试也有几分,不及格,六十分及格,你只考二十分,不能说你没有,你有一点,不到它的标准,这是不管用的。但是有这么一点点禅定,要是能够持戒修福,他在欲界天的地位很高。完全是修福,没有一点定的功夫,靠福报只能够生欲界的四王天、忉利天,我们常常都是讲忉利天。超度、一切的佛事回向给他,帮助他,最多只能帮助他到忉利天,上面他去不了,上面一定要有一点定功。刚才讲了,那个未到定,行,可以帮助他到夜摩天、到兜率天、到化乐天、到他化自在天,这就是他的定功一层比一层深,但是都没到家。心里面对五欲六尘,遇到这个缘还会动念头,你才晓得好难好难!连初禅都这么难,明心见性谈何容易。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很多,想来想去没有法子,还是念佛求生净土吧!带业往生。我们这些念头没有断不要紧,可以带业往生。其它大乘法门,没有听说带业的,都是要断惑证真,没有带业的,只有这个法门可以不要断惑,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照住,由思惟而来。」是很细密的思惟,这个思惟是如理如法的思惟。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或者是老师传授给我们的方法,用心意识没错。譬如古时候禅宗的大德,教人参话头,参什么话头?话头很多,太多了说不尽!每个老师出的题目都不一样,大家一般都知道的,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的。诸位要晓得,你可不能胡思乱想,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个什么样子的,这就不叫参禅,这个就错了。它的目的是教你念头集中在一个地方,你别的妄念就没有了,目的是在此地,所以没有答案。一有念头,你就提起这个念头,你就想这个念头;没有答案,所以你也不要胡思乱想。诸位想想看,跟念佛有什么两样?他想的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想的是南无阿弥陀佛,不是一个道理吗?这个你才晓得,念佛方法比那个妙!那个完全靠自己力量,真的要得定要开悟才行。我们这个不需要,我们不得定、不开悟,我们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就加持我们。所以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我们依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帮助我们。参禅是完全靠自己,不依赖别人的。所以他是用思惟,由思惟而来,要心寄一处。那个话头没有意思,就是教你把心安在一个地方,安久了这就定了;安久了,其它一切妄念都没有了,这样就得定,跟念佛的原理原则是相同的。

  我们一句佛号,佛菩萨这样教导我们,祖师大德也是这样教导我们,教我们一心称念,一心就是你专注这句佛号,没有杂念,所以念佛秘诀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说实在话,这个原则是任何一个法门共同的,哪一个法门可以夹杂、可以间断?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要坚持这个原则。不怀疑,你对它有信心,这是第一个重要的条件;不夹杂,专注;不间断,绵绵密密,禅宗里面讲绵绵密密。这样久而久之,妄念就没有了,心就得定,得定就照住了。

  照住的样子是什么?底下说:「此时许多妄念,暂时停止。」诸位要记住,它是暂时停止,停多久?看你定功的浅深。世间禅定就分八个等级,我们常讲四禅八定,实在讲八定里面包括四禅,四禅不包括八定。八定就是四空定再加上四禅定;色界天的四禅定,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合起来是八定。这个诸位要知道,不是说四禅以外还有一个八定,不是的。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定功要来得深,定功深,伏妄想时间就长。最深的是非想非非想定,这是无色界天里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得这个定就生这个天。佛告诉我们,这个定力能够持续八万大劫,也就是说八万大劫之内,你的妄想不会起现行,这是很难得、很了不起。但是八万大劫要比无量劫,那还是个小数字,八跟无量比,不是小数字吗?八万大劫过了以后,他那个念头又起来,心又动了,心一动就往下堕落,他不会往上升,他就往下堕落了。俗话讲爬得高、跌得重,就是这个道理,他没能爬出去。如果要出去,那个定功继续不断再修,修到第九定,出去了。第九定是谁?阿罗汉证得的。你要是修成第九定,你就是阿罗汉,出了三界,不会再掉下来。八定会掉下来,到第九定不会掉下来,那就得到保障,真的是超越三界了。这叫暂时停止。

  虽然暂时停止,也生智慧,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能够清净一分就生一分智慧,清净二分就生二分智慧;何况他有这样深的定,那个智慧当然我们是比不上。阿罗汉那个智慧、那个能力,他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阿罗汉能知五百世,你就晓得,色界天人跟无色界天人他们的能力比阿罗汉差一点,换句话说,过去二、三百世,未来二、三百世,他们有能力知道。欲界的天人,有天眼通也有五通,过去、未来他们也都知道,但是不能像高品位的人知道得那么多。鬼神也有小通,那个小通的几个月的事情他知道,未来二、三个月的事情,或者是半年、一年的事情,他知道,再远他就不知道了。所以有的时候扶乩请鬼神问事很灵,近的事情很灵,远了他就胡说八道,反正他说了,你也找不到他,你对他也无可奈何。近的事情很灵,跟你说最近几天的事情,或者几个星期以后的事情,往往很灵验,小事情他知道得很清楚,大事他就胡涂了。那就是说,他的力量很小、不大,比我们人高明一点,也高明得有限就是了。我们了解这些情况,也就不会被鬼神欺骗,这个很要紧。

  「本有光明,自然发露,此即智慧。」会用功的人,慧帮助定,定再帮助慧,定跟慧相辅相成,这个修学方法就正确,决定不能把它搞邪、搞歪了。怎么会搞邪、搞歪了?里面加一点烦恼就坏了,这烦恼是什么?他有点智慧、神通,得定一定有这个能力,于是就搞名闻利养,欺骗众生,拿这个来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最后是堕落,那个堕落决定堕三恶道,那就坏了,这是用得不正。所以佛菩萨、阿罗汉,他们用得纯正,一点都不歪、不邪,换句话说,纯正的标准,《金刚经》是最好的标准,他不会离开《金刚经》上所讲的这些原理原则,那就不会走偏差了。定慧要等学,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到等持的时候,就开悟了,就照见了。

  「照见,指功夫修成。」只是功夫成功了,没圆满,成功了,也就是说不会再退转了。我们佛法里面,大乘法里面讲三不退,这个成功是他证得三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叫成功。在圆教,初住菩萨证得了,在别教,初地菩萨证得这个地位,这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明心见性,这叫修成。《心经》上,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说明他的功夫成就了,他照见了。五蕴就是代表世间所有一切万法,这个世间一切法都是五蕴和合而生起的。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了,彻底的了解。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万法皆空,我们一般人听到这句话,害怕了!一切法空了,怎么办?其实你也不必害怕,你怕也是这个样子,不怕也是这个样子,这是事实真相。

  这个空的意思很难懂,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十八种空、二十种空。空不是无;空,都没有了,这还要释迦牟尼佛讲?还要这些大菩萨才懂?两、三岁的小孩告诉他,空了、没有了,他都会懂,他都晓得。所以空不是无,这就难懂了。空是有,我们现在这一会,大家看看,明明有!有就是空,这个难懂。空跟有是一桩事情。我们最困难的是:空不是有、有不是空,一定要把它分成两桩事情,这是我们迷惑,不知道它是一,说空、说有是一。有人分开来讲,这是方便说,相是有的、体是空的,这个说法佛在经上讲得很多,相是有的、体是空的,这是方便说,没说到究竟处,没说到圆满处,圆满处不是这个意思,圆满处是: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相也是空,体也是有。《心经》里面不断的在重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是真的明白,这才叫照见,见到这些事实真相。

  正如同我们现在科学家发现的,物质是波动的现象,爱因斯坦说是场的现象,换句话说,在他们认识里面,根本就不承认有物质的存在,这是科学家观察到的。波动的现象,波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产生现象?这些所以然的道理,他还没搞清楚,他只是看出这是波动的现象,但是这个已经相当了不起。也就是说,跟佛法所说的相当接近,没有达到佛法的中心,靠近佛法的边缘,也可以给我们做一个旁证,证明佛经上所讲的真有道理。希望科学不断再进步,能够契入佛法的核心,佛法里面东西都被科学证明了。

  底下这两句,关系我们现前用功。「观照须观吾人心性」,须是必须,「所谓消归自性」,这样才得受用。心性是什么?真心,心性就是真心、本性,要观这个,你才会有受用。为什么?这是根源,好像我们看一棵树一样,看树根,再大的树都是那个根长出来的。你把这个问题找到,整个问题都解决了;你要是枝枝叶叶上去观照,那个麻烦可大了,时间就太长,费的工夫太多,很难收到效果。所以无论是禅宗,无论是教下,教人修行都是教你从心性上观照。从心性上观照的方法,也有很多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可是目的是一样的。譬如我们念佛,我们念佛求什么?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心性,用这句阿弥陀佛把清净心念出来,那就见性,所以念佛就是观照。目标要正确,《金刚经》任何一句经文,都可以把它拿来观照,都可以观照自己的心性。这个方法刚才讲了,依旧可以用心意识,常常思惟,譬如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观照这一句。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眼见色、耳闻声,心里一动心,动了贪爱的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贪爱了。动了瞋恚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不瞋恚了。时时刻刻把这个心拉平,这叫功夫!保持你的清净、平等,不要被外头境界所动,因为晓得一切相是虚妄的,这就不必计较了,不用分别了,心自然就平静下来。像这些句子,随便拈一句,你就用这个功夫,这叫用功,这才叫修行。行就是思想行为,思想行为错了,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我们成天打妄想,这就是过失,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去掉,使心恢复到平静,这叫修行,这就叫消归自性。也就是说,真消归自性,我们才得到真实的受用;也就是说,得到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个心起作用,这就得受用。

  【读诵受持大乘经典。受持即观照也。】

  这句话说明,教下每个宗派修行的方法,没有离开观照。读诵是预备修学的阶段,先要把经读熟。不读熟,从哪里观照起?没法子观照。所以你要想用功,先要把经念熟。古人修行比我们认真,比我们守法,古人老实,现在人聪明,什么叫聪明?投机取巧。古人不会投机取巧,老老实实的,所以古人那个功夫比我们好,比我们也快。我们看《高僧传》、看《居士传》都看到,无论在家、出家,都相当可观,不像现在人。老实从哪里看?第一个你能观察到的,肯念,这就老实。现在人不肯念,一听说要背书都吓跑了,古人都是从背诵下手。读诵,读是看着本子读,诵是不要看本子,背熟了;他能背得很熟,能记得很清楚,他才能受持。佛在经中讲的道理,他接受了,佛所讲的方法,他也接受了,持是什么?持是真正做到,那个叫持。

  现在有很多人把受持两个字搞错了,完全搞错了,认为受持就是把经念一遍,我就受持了,这个完全弄错了,那是读诵,那不是受持。每天你把你的课诵本念一遍,那不叫受持,叫读诵。受持是真正明达其义,依教修行,真正做到,这个就是受持。《金刚经》上一再说较量功德,很多遍,这我们很熟的,于这个经上,乃至受持四句偈,再加上为人演说,那个功德福德无量无边!四句偈,四句,哪四句偈?任何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任何四句。不要说四句,两句都够了,你的一生受用不尽,你就凭这两句,可以照住、可以照见。只要这两句、四句常常在心里,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换掉,它就管用,这叫受持。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受持就是此地讲的观照。

  【众生之大病根,即是心量狭小。】

  诸位要知道,心量狭小,难,不但修行不能成就,不能开智慧,得一点小定还可以。心量狭小的人,能得一点小定,不能开智慧,再跟大家说明,不能往生。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心量跟阿弥陀佛的心量不一样,怎么能往生?念佛就能往生,这个话似是而非。古人说得很好,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去不了!什么原因?心量太小。西方世界佛菩萨诸上善人,心量都是那么大,你这个小心量跑到那里去,天天跟人家斗争,你跟人怎么相处?所以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心量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才行!才保证这一生决定往生。

  这是我们常常在净宗讲席里说的,我们的心要同佛、愿要同佛、解要同佛、行要同佛,心愿解行都跟佛一样,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叫保证往生。所以我们定的课诵本,早晨念四十八愿,《无量寿经》的第六品,目的何在?希望我们的心、我们的愿,跟阿弥陀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要用他的愿行,把我们自己本性里头的本愿引发出来。四十八愿是我的本愿,依照阿弥陀佛的本愿,把我的本愿给引出来,我的心愿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晚课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诸位都很清楚,持戒念佛,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像倓虚大师在本经里头所讲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就这个意思。《无量寿经》讲得很具体,这一段经文里面,你仔细观察,它的内容就是五戒十善。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生活、如何办事、如何处事待人接物,给我们很具体的原则,只要能遵守,那就是佛菩萨的行持。所以我们的解行,又跟佛菩萨相应,这样念佛功夫才会得力。所以心量小是很大的毛病,一定要拓开。要知道善与人同,不要把好事自己都揽在一身,那个实在讲很可怜,一天到晚真的叫累死了。好事分给别人做,都分完了自己没事,这是最好的事,看到大家都做好事,我们心里多欢喜!

  「因狭小,即执我」,我执坚固,轮回就出不去。「故佛教人将此心放大」,你把你的心放大。

  【潜移默化,大而化之,即是除我见、去烦恼之妙法。】

  确实是如此,心要大、量要大,我们俗话也常说,量大福大。心量狭小,纵然有福也很有限,纵然有福他也很苦,他的日子过得很辛苦。我们要是冷静观察一下,这世间人不少,发大财、亿万财富的,一天到晚劳碌得不得了,我们看到那个日子过得好可怜,烦恼多、忧虑多、患得患失多。他还怎么样?还省吃俭用。亿万财产,还省吃俭用,一生到最后不晓得给谁!这是我们常说:有福报,没有享福的命。还有一些有享福的命,没福,哪些人?就是那些大富长者家里的佣人。特别是他们的别墅都很多,自己一年难得去住一次,很漂亮的房子,请几个佣人在那里,请他们在享福,每个月还要给他工钱,供他吃供他住,还要给钱给他,请他在那里享福。那个人很有福报,他的主人没有福报,一年难得到别墅住两天渡个假。所以诸位冷眼去观察,你就晓得,那个主人真可怜,他们才是真正有福!世间人这种颠倒,佛法里面常讲「迷惑颠倒」,还真不少,迷惑颠倒的人真多。

  【因缘聚合,当体皆空。】

  前面都曾经说过这个道理,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缘聚合而生起的,缘生之法没有自体,佛经上讲无有自性,无有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是种种条件聚合而现的现象,所以「当体皆空」。你要是看清楚、看明白了,自自然然就不会执着,也就是说,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你的心常常保持着空,心空就灵了。心里有东西就迷,就迷惑、不灵,冥顽不灵。为什么人搞到这种地步?心里面东西太多,牵肠挂肚的太多,所以他智慧没有了,冥顽不灵;心要是空的,心里面什么都没有,那个心生智慧。我们看六祖大师所说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老人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见五祖的时候,告诉五祖,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一些同修常常也来找我,说什么?常生烦恼。常生烦恼,他来找我。为什么生烦恼?心里面东西太多了。能大师为什么会生智慧?「本来无一物」,他无一物,他心里什么都没有,就生智慧。所以心不可以有东西,心要有东西,心就坏了。现代教育普及,大家都念过书,都学过几何,几何里面的圆,圆心有没有东西?圆心要有东西就坏了,就不圆了。心不能有东西,心就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一定道理!心有东西的时候,大病!病根!不但是我们一生痛苦毛病的病根,也是生死轮回的病根。知道当体皆空。

  【又众生同体】

  众生同体,我们对众生特别有一份亲切之感,一切众生不是外人,是自己心性所变之物,同体!因为同体,慈悲心就生出来了,大慈悲心是从这里生的。清净、平等心是从当体皆空生的,从同体上生大慈悲心。

  「则不知不觉,我执自然化去」,能常常这样观、常常这样照,好啊!我执、法执不必刻意去断,自自然然就化掉了,所以叫大而化之。「此乃消归自性之善巧方法」。的确比小乘高明太多,大乘权教菩萨也望尘莫及,这个方法的确非常巧妙。《金刚经》上讲这个原理原则,而净宗法门一心执持名号,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是实行这个法门。《金刚经》上是解释,念佛人真做!他所做的就是《金刚经》所讲的理论与方法。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的确是消归自性的善巧方法。

  【一切众生,无不有欲、色、识。】

  欲是欲望,我们今天讲的感情;欲里面也讲的烦恼,贪瞋痴慢这都是欲。色是身体,任何一个众生他有身体。识是分别心、执着心。有分别、执着,有身体,有贪瞋痴慢,「欲、色、识」这三个字就代表了,这叫做众生。

  【此三者若不转移,则永远轮回三界六道。】

  这三样东西,这里说得好,转移,不是讲断,为什么?断不掉,不能断,它是从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它要是断了,那真如本性也断掉了,也没有了。要把它转变,把欲转变成智,智慧,贪瞋痴即是戒定慧,把这个转成戒定慧。把色转成圆满报身,我们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身都是金刚不坏身,不生不灭。把识转变成真如本性,叫你转!因为识就是真性迷了就叫识;悟了,识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性。转!要会转。如果不能转,那就永远在轮回里面受苦受难。你要问为什么?轮回就是这三个东西变现出来的,你在六道里面,永远不能出六道,就是欲、色、识在那里面有加减乘除的变化。一念善心,贪图好境界,三善道;一念恶心,造作恶业,就堕三恶道。善恶在那里加减乘除,六道升沈,就这么一个现象。这是六道里面的事实真相,唯独佛跟我们说得清楚。

  古印度有不少的宗教家,他们的功夫的确相当高明,要以现在的宗教来看,他们的确超过基督教、天主教,超过。他们能在定中观察到六道轮回的现象,他统统看到,他可以上面看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可以看到地狱,这是定功。但是他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他见到这些事实了,不晓得这些事实怎么来的,这些事相的所以然他不明白,他没有这个智慧。我们知道佛教出现在印度,并不是很早,在佛教之前,印度的宗教就相当发达,对于六道里面情况,他们就说得很多很多,而且说得没错。所以六道轮回不是佛最先说的,婆罗门教,印度的数论派、瑜伽派,他们比佛教都早,他们都说得很清楚,但是他们没有解决的方法。一直到佛出现于世,才把六道轮回来龙去脉,跟我们说清楚了;以及怎样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佛法里面才说清楚了。这就叫我们转移。

  【而转移之最善巧,无过于念佛求生净土。】

  这个话是真的,实实在在的。因为用这个方法来转移,几乎每个人都做得到,就像善导大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不成功!这才说的是善巧到极处了。如果我们对于其它的大小乘佛法,有浓厚的兴趣,又非常的喜爱,你要觉悟。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去研究、去探讨,我们的寿命有限,时间太短,又没有善知识,又没有良好的设备,我们这一生当中要想研究个究竟,那是很难的事情。何不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首先,我们得无量的寿命,唯有无量的寿命,换句话说,我就有足够的时间。第二,西方世界环境好,阿弥陀佛是老师,诸上善人那些等觉菩萨无量无边,是我们的同参道友,随时随地都帮得上忙。何况每天你一定还会到十方诸佛那里去拜访,听诸佛讲经说法,怎么不开智慧?供养诸佛菩萨修大福报,那个福慧双修,我们生生世世比不上人家一天,你想想看对不对?无量劫来所修的,比不上人家一天,因为人家一天,有能力去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一天当中能听无量无边诸佛说法,怎么能比得上人家!

  也许大家要怀疑,无量无边诸佛菩萨,你的一天怎么能访问、怎么来得及?一个地方一分钟,也没办法、也来不及!你这个想法完全想错了。西方世界菩萨去拜访诸佛、供养、听法,分身去的,不是一个一个去拜访,那不累死了!分身去的,同时去的,也就是说一切诸佛如来面前都有他,他都在座,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他也没有离开,有这个本领!你要是真晓得这个事实,我相信你一定什么都放下,赶紧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利益好处太大太大了,没有办法说得出,实实在在说不出的。所以福慧双修,到那个地方才圆满。因此,他方世界修行要修无量劫,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有个成就,西方世界三劫、四劫就成佛,什么原因?你知道了,他修一天,我们无量劫都比不上人家,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一切菩萨没有一个不愿意往生西方净土。

  【化除我见,即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这就讲前面的转移,转移的理论晓得了、方法晓得了,这说出转移的效果,转移的结果。转第七识,第七识是执着,一切都不执着了,平等性智现前。为什么叫平等性智?这个智慧是从平等心里面生起来的,就叫它做平等性智;换句话说,你不平等,你这个智慧就现不出来。四智人人皆有,不是说佛有我们没有,我们有,我们有为什么不能现前?烦恼盖覆住。因为我们不平等,平等性智不能现前。

  【不起分别,即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我们偏偏要分别,因为分别,我们的妙观察智不能现前,没有了,道理在此地。为什么我们还要分别?为什么我们还要执着?真正用功的人,真正会用功的人,在一切境界里面,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不用分别心,也不用执着心;换句话说,绝对不用第六识,不用第七识,他不用,用的是什么?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四智这两条是因地上转,这两个一转,八识跟前五识连带就转了,所以真正用功就在这上面。

  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转了!一切境缘之中,我们不会起心动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你的分别心转掉,把你的执着也转掉,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熟了,分别、执着没有了,四智菩提就现前,这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前面说过了,大修行人发大心、修大行!历事炼心,历事,就在环境当中、就在生活当中,炼什么?不分别、不执着。如果你真在这上用功,那你是真会用功,你是修大行!所以你证的果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实报庄严土是大果。

  【此二既转,则五、八亦随转。】

  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成是成就,所作就是你所做的,这个智慧。穿衣吃饭,穿衣吃饭的智慧,那是成所作智。你每天生活,每天工作,每天交际应酬,充满了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对事的智慧。对人、对事都应付得很圆满、恰到好处,这个智慧叫成所作智,成就你所做的智慧,不会生烦恼。第八识转变成「大圆镜智」,圆是圆满,无所不知,像大圆镜照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转八识成四智。

  【修行要在转识成智】

  这个要是重要、殊要,是关键的所在。你要不能转识成智,那你修个什么行?纵然这一句佛号念得很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过是凡圣同居土而已。凡圣同居土修行,在西方世界证果,刚才讲了,要三、四劫,三、四劫时间就长了;如果你转识成智,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经上讲的一去就华开见佛,这才是一生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才叫真正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佩服的,礼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种赞叹不是没有道理,真有道理!

  所以真正会修行,实在讲,念佛堂堂主常常挂在口边的口头禅,大家听多了也就无所谓,这是真话:「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常说的一句话;放下身心世界就是放下分别、执着,提起正念就是这一句佛号,马上就转识成智了。你之所以转不过来,没放下,那就转不过来。分别障碍了妙观察智,执着障碍了平等性智;放下分别、执着,自性里面的智慧就现前。这两样东西,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你有妄想、执着,你沈沦堕落变成这个样子,你不能恢复自性。妄想是什么?分别,执着就是第七识,就是这个东西作祟。所以叫你妄想舍掉,分别舍掉,不分别了,执着也舍掉。难舍!想舍舍不掉。为什么舍不掉?认为身心世界都是真的,就因为这个舍不掉,这就叫做没看破,事实真相没搞清楚。佛在此地跟你讲,当体皆空。如果你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试问问,你能不能放下?能不能不执着?能不能不分别?自然就不分别、不执着了,因为分别、执着毫无意义,假的、空的,一场空,如梦!有什么好执着的。这样就转识成智,不难!真的,放下之难因为没看破。《金刚经》是开智慧,智慧是教你看破,念佛教你放下,只取西方极乐世界,其它统统都不要了。

  【佛法看似广大无边】

  广大无边也是真的,也不是假的。

  【实则亲切有味】

  我想这几天诸位能体会到,它真亲切、真有味。佛法,你要是能够体会到亲切有味,就欲罢不能!可是这个地方又怕麻烦,你又贪着佛法,那就又糟糕了,又坏了。其它的不分别了,分别佛法;其它的不执着了,又执着佛法。这就是《金刚经》后半部,须菩提尊者再发问,就是因为怕有这个毛病,所以后半部不是没有道理!怕的是前半部明白了,什么都不执着,执着佛法,所以后半部是彻底把我们破得干干净净。后半部讲的是三心不可得,能执着的心没有,所执着的法已经讲清楚了,一切法是空的,当体皆空。你能执着的、所执着的都没有,你还搞什么?就没得搞了。那个心才叫真的空了,真正叫究竟圆满,一丝毫都不能够有的,不可以有的。「看似高深,本是平实。」平是平常,「实」是实实在在,这是佛法。

  底下第十二段,明不住相即是正住。 上面这一大段,都是为我们解释为什么要无住。佛给我们讲,从胎卵湿化、十二类生说起,把这些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说出之后,才能够像他那样,像他那个样子,无住生心。这一段证明无住。

  经【复次,须菩提。】

  前面说过,经文上有这一句,底下就是重要的开示,叫着他的名字提醒他。

  经【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这句话非常重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换句话说,你不能不做,做不得,但是不做也不行,不做就落空了,要积极去做。做就是无住,做是有,无住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假如色没有了,空也没有了,行于布施也没有了,应无所住也没有了,这个道理很难懂。真正的无住,是在行上证得的。也就是我们讲,无住像圆里面圆心,行动就像圆周一样,圆周没有了,心也没有了;圆心没有了,周也没有了,它是一体,一个东西。所以诸佛菩萨度众生,从来没有一天休息过,不疲不厌。

  【布施赅一切法,佛法要行不要住。应当无所住而行一切法。】

  布施包括一切法,布施里面有三大类:第一个是财布施,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我们身外之物,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你要能舍;也就是说,说老实话,布施就是没有执着,我对于身外之物,心里头不执着,没有牵挂。什么是内财?内财是身体,内财怎么布施?譬如这个佛堂今天有事,许多同修发心来作义工,作义工帮忙做事,内财布施,我出力!力不是外财,不是我的金钱,你出力是内财布施,你帮忙策划在用头脑,也是内财布施。虽然布施,不着布施之相,能舍!这都是属于财布施。第二种,法布施,凡是属于智慧、技能的,都是属于法,包罗万象!不一定指的是佛法,所有一切世间法都包括在其中。第三种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保障一切众生安全,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国家对老百姓有什么功德?保障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国家的功德,国家对国民无畏布施,何况里面也有财法布施,但是无畏布施是最重要的。

  这三种布施,就包括所有的行法、行为。菩萨修六度万行,也就是菩萨的行门真的是无量无边,就在这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哪能说得尽?佛把无量的行法,归纳为六大类,叫六度、六波罗蜜。六度就是无量无边行法的归类,六大类。虽然说六大类,实在讲一个布施全都包括了,为什么?持戒、忍辱,在布施里头属于无畏布施。诸位想想看,无畏是叫别人心理得到安全感,没有恐怖!我们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现在一般社会风气很不好,新加坡比较起来是最好的,很难得!社会治安相当之好。在外面旅行最怕的是钱财露白,就怕人来抢劫,你是一个持戒的,我钱再多,你看到了,不要紧,他不偷盗,他持不偷盗戒。不要说我钱财被他看到,我放在这里不动,人走远了,他也不会拿,他不偷盗。持戒叫人心理得安全感,所以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也是无畏布施,平常交际应酬,喜欢说话的,开开玩笑,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那麻烦大了,引起很多误会!如果这个人是学佛的,修忍辱波罗蜜,没关系,我说话得罪他,他不会报复,他不会介意,他忍辱!这叫人得安全感,所以属于无畏布施。后面,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由此可知,六波罗蜜,一个布施包括尽了。六度包括一切的菩萨行门,布施包括六度,岂不是布施赅一切法,包括一切法,说一个就够了。《金刚经》上布施说得多,不是偏重在布施上,是用它来代表一切法。

  一切法要行不要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要行;换句话说,要做出来。这是在前面说了很多遍。佛菩萨做什么?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大彻大悟的榜样。我们学佛也要学佛这一招,也就是说我们要做一切众生大彻大悟的好榜样、好样子,这叫做学佛。无论你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做什么工作,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都一样,就在你自己本分之中,做出一个好样子来,这个好样子是与彻底觉悟相应,这叫做学佛,佛是这个学法的。如果我们表现的,还是分别、还是妄想、还是执着,你就是把大乘经说得天花乱坠,也与佛法不相干,不是佛法,这我们要懂得。

  【前发大愿,此起大行。】

  大愿是什么?要记住不能忘记,「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发这个大愿。这个愿跟一切诸佛的愿一样,实在讲这个大愿就是地藏菩萨所讲的,地藏菩萨讲的好懂,「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举一个例子,地狱。世尊这个讲法,叫我们一看就晓得,涵盖九法界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发这样的大愿。你怎么样去度这些众生?起大行,大行就是转识成智,换句话说,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离一切分别、执着,现起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智慧显现在生活当中,智慧显现在工作里面,离开工作,你的智慧从哪里表现?智慧表现在生活,表现在工作,表现在应酬,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菩萨。所以不能离开这些事,离开事,你的智慧落空了,你从哪里显示出来!这就是佛法要行不要住,这就是起大行。大行就在穿衣吃饭上,不是离开我们生活,到哪里去找一个大行,那到哪里去找?你就弄错了。离开分别、执着就大,为什么?与心性、与如来果地上的四智菩提相应,叫大行。我穿衣不分别穿衣的相,不执着穿衣的相;吃饭不执着吃饭的相,不分别吃饭的相,这是大行!穿衣天天挑剔这个款式、那个样子,怎么配色?那就完了,那就是六道凡夫。吃饭挑口味,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那就不会吃饭了。佛菩萨穿衣吃饭跟我们不一样,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佛菩萨心清净。我们吃饭心不清净,穿衣服心不清净,睡觉心不清净,干什么都不清净,糟透了!里面是贪瞋痴慢,搞这个东西,你说你怎么能离开六道轮回?你怎么不可怜?你怎么不苦?打扮得再漂亮,可怜人!苦,苦不堪言!读了《金刚经》要开悟,读了《金刚经》知道怎么过好日子,这个真的是非常现实。

  【愿与行不能相离,有愿必有行,有行必有愿。】

  这是告诉我们,前面发的愿一定要兑现,一定要认真努力去把它做到。如果有愿没有行,愿会落空;有行没有愿,凡夫行,刚才讲,你这个行是搞六道轮回,增长贪瞋痴慢。所以愿跟行永远不能分离,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之中,有这个愿,有这个行;行是什么?念念都在行,就是一个不分别、不执着。

  【菩萨行六度,不外戒、定、慧三学,对治贪、瞋、痴三毒病根。】

  这个大家都晓得,稍稍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懂得,佛法就像药一样,药是治病的。凡夫的病根就是贪、瞋、痴,佛开了三付药,专门对治贪瞋痴。用戒学对治贪,对治贪病,用定学对治瞋恚的病,用般若智慧对治愚痴的病,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佛所以出现在世间。我们凡夫不能解决的问题,不知道这三个东西是病根,不晓得,都认为贪瞋痴好像是很正常的,这不是坏事,好像是理所当然,人没有贪瞋痴还行吗?好像是当然的,不知道这是病根、祸根。不但是我们一身病痛的根源,前面讲过了,生死轮回的根源,障碍我们明心见性的根源,这个东西多可怕!佛要不详细为我们开导,我们怎么会认识?怎么会晓得?

  【布施有财、法、无畏三类,这刚才说过。是对治无始根本的悭贪毒害。】

  财、法、无畏这三种布施,就是对治贪瞋痴的良药。财施对治贪。如果我们贪心很重,怎样把贪心治掉?修财布施。我有财富让大家共享,不要一个人独享,甚至于我一个人不享,我不享福,我的福让大家享,给诸位说,那个人叫真正会享福,他的心情之快乐,没有人能知道。他穿破衣服,吃很简单的食物,他的福让别人享,最快乐了,世间没有比他更快乐的,那个快乐叫真享福。这个不是高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他不会享。真正高等智慧的人,他是真正在享福,他真的是很快乐。法布施对治贪瞋痴,法里头对治贪瞋痴的东西都有,无畏布施也是对治瞋恚的。三种施里面,法布施最广,法布施的力量最深。因此,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而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大千世界无量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演说四句偈的福报大,四句偈是法布施,法布施功德不是财布施能够比较的。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
下一篇: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二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