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

  日期:2011/7/20 15:02:38   阅读:    繁體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20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三十七面,倒数第四行,从第九段看起:

  【9、总之,说无、说不取、说舍,但为破执,非舍其法。三执既离,则三空齐朗,三障全销。生死涅盘,两皆不住。】

  这些开示都是大乘修学的纲领,也是总原则,不仅仅是本经所说的,世尊在许多大乘经上都有相同的开导。说「无」、说「不取」、说「舍」,《金刚经》上说得最多,我们读经的时候,时时会念到。佛说这些的意思,我们要明了,都是为了破执着。众生无始劫以来,修行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执着障碍了。执着有两种,前面屡次的说到,有我执、有法执。我执、法执以外,还有一个是执着空,以为佛说的一切皆空,万法皆空,执着空还是错误的,空也不能执着。所以佛法教我们破执着,舍执着,非舍其法。不但不舍佛法,世间法也不需要舍。如果要舍掉法,法也要舍,那释迦牟尼佛就不必着衣持钵了,都舍了,何必还要着衣持钵,还要天天去乞食?由此可知,不但佛法没舍,世尊当年在世,大家都晓得,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舍法,法没舍;每天都要着衣持钵,都要出去乞食,世间法没舍;世出世间法都没舍。

  所以佛教我们舍,教我们断,你要晓得那个意思都是在断执着。若无分别执着,世法、佛法都没有障碍。我们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上看到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为什么《华严经》上,都说无障碍的法界?因为华严会上那些菩萨都不执着,我、法都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所以他就没有妨碍了。这是很明显的证据,非舍其法。实在说,如果把法舍掉了,这个意思前面也说过,就没得修了。菩萨修六波罗蜜,六波罗蜜都不能离开法,离开法这六条就修不成功。譬如修布施,布施要有对象,你布施给谁?持戒、忍辱样样都要有对象,包括精进、禅定。离开一切法,所有一切行法可以说都落空了。所以法不能舍,舍的是执着,我们常讲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个东西不可以有,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

  三执既离,三种执着,执着再多,佛把它归为三大类,三大类就包括尽了,我执、法执、空执,这三种执着没有了。则三空齐朗,朗是明朗,三空是人空、法空、空也空;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念到的大三空三昧,就是这桩事情。三空现前,三障就没有了。三障是常讲的:惑障,惑是迷惑,业障,业是造作。他给我写的条子、、、、迷惑是惑障,也就是烦恼;第二种叫业障,业是造作;第三种叫报障,果报,六道轮回的果报。这三种障碍我们的自性,障碍本性,所以称之为三障。经论上有时候也说二障,二障跟三障不一样,二障讲的是所知障与烦恼障。三障讲的是惑业苦,说的是这个,那么这个有没有呢?只要三空现前,三障就没有了。诸位要知道,三障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

  生死涅盘,两皆不住,这就成功了。小乘人,声闻、缘觉也有这个境界,三空现前,他也有这个境界。所以三空三昧,大小乘经论里面都有,但是境界不相同。小乘三空现前,生死没有了,六道轮回没有了,他住涅盘,这就坏了。涅盘是什么?不生不灭,换句话说,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生灭没有了,生灭没有之后现的境界不生不灭,他还有个不生不灭,这就是住偏真涅盘。这个境界,实在说,《楞严经》上说得好,不愧古德称之为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楞严经》说,阿罗汉所证得的偏真涅盘,是一回什么事?世尊说他们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话说得太好了,把阿罗汉那个境界一语道破,他是内守幽闲,还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个法尘是意根所缘的法尘,六尘里面的法尘,还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不是究竟的果位。菩萨比他聪明,境界现前,两边不住。如何两边不住?世尊在这个地方,在本经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两边不住。应无所住,不住有,就是不住生死,无所住,不住生死;而生其心,不住涅盘;生死、涅盘两边都不住。这是菩萨,唯菩萨才能够证得究竟的本性。

  我们回过头来看第八段。前面为我们介绍了观照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实际上讲就是用功。一定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是般若,都是用功。真正会用功,你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都没有糟蹋,这是真正会用功。我们不会用,这才叫我们用读经的方法。读经,前面说过,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久而久之,忽于一念不生时,性光发现。】

  这个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面的般若光明现前了。为什么会现前?记住前面这一句话,久而久之。久而久之就是你的定功到了相当的程度,这个事情不能着急,天天着急,天天想着,那这一辈子没指望了。要让它水到渠成,自自然然的,没有一丝毫的希求,这才行,让它自自然然的。纵然这一生当中达不到这个境界,也没有关系,你也决定得生净土。因为这个境界现前,往生是生实报庄严土,此地讲是因定开慧,你智慧开了,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教下所谓大开圆解,这个往生是实报庄严土,没到这个境界往生,是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可见得能到这个境界好、很好,不能到这个境界,也没有关系,何必要着急?着急反而坏了事,恐怕到时候连往生都不能得到,那才叫真可惜。性光发现的时候,

  【经中真实道理,自然涌现。】

  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相信,为什么?我相信许多同修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功夫不很高,所以读经的时候有些经的意思自然就现前,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好境界,但是不能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就没有了。而且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这个境界时间短,时间不长,或者一部经读下来,只有某几句经的意思往上涌。初学之人,往往在这个境界里生很大的欢喜,赶快拿起笔把它记下来,怕忘掉了,这是真的。其实要不要记?不需要,忘掉也没关系,忘掉随它去。过几天它还会来,不要怕忘掉,好好的保持清净心,这才重要。所以会修行的知道,抓住重心,重心是清净心。这就叫做思惟修。这句话很难懂,我们初学的人往往看到思惟修这句话,全都落到意识里面去了,也就是分别执着,那就错了,那个不是观照了。思惟修是取它的意思,思惟是明了。经的意思忽然涌现起来,本来这个意思很生涩、很不好懂,听讲也没听懂,看注也没看懂,忽然明白了,这个明白就是思惟的意思。平常我们要想这个问题、这桩事情,要了解有个深度的话,要好好去思考,你才能够了解。这个地方用思惟来代表明了的意思,其实他没有用思惟,他也没有去研究,也没有去想象,自然明白了,思惟是这个意思。修是什么意思?从前不明白,现在忽然明白了;不明白没有了,从断无明上讲叫修,无明是不明白,现在明白了。从明了叫思惟,从断无明就叫做修。由此可知,它实在是一桩事情,看你从哪一方面来说。所以用思惟修这个名词,这样才是受持,才能领悟。可见得受持这两个字,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把它错会了。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读诵就叫做受持,其实读诵不是受持,读诵是读诵,跟受持不相干。受是完全明了接受,持是真正把它做到,那个叫持。你还没明了,还没有把它做到,那叫什么受持?像前面这个功夫有了相当程度,读经意思自然明了。我们中国古人也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需要听老师讲解,一直念下去,念到最后就通,都明了了。什么回事情?心清净了,古圣先贤的文章,都是从清净心里头流露出来的。我的心清净,我的心真诚,我的心慈悲,他的那些文章、言语是这个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今天的心跟他的心一样,他写的文章我怎么会不懂?他写的就是我写的,一个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们所以不懂,就是他用心跟我们自己用心不一样,那你就不懂了,如果用心一样,没有不懂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佛法不难。佛的一切经好不好懂?好懂。佛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你也要能用这个心,经典一展开,意思你完全明了。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真正发心学道,无论在家出家,无论男女老少,真正发心求道,就是用真诚恭敬心去读。只要去读就行了,就能成功,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一直念下去,老老实实的念下去就行了。老实念,念佛要老实念,念经也要老实念,念到得定,念到心清净,性光发现,自然涌现,这种情形我们一般把它称作感应道交。佛力加持,感应道交,自自然然就明了了。有同修想发心学讲经,好事。讲经要怎么个学法?最重要的就是真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你要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基础,根本的根本,你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在方法上来说,古时候,可以说自古以来,代代相传,一直到民国初年,学讲经的法师都是从小座出身。

  有一年,这是很早了,演培法师回到台湾,我正好碰着他,大家有十几位出家人陪他到乌来风景区去玩,我也在座。他老人家告诉我,(因为我讲经,他也是个讲经的法师),他很感慨的说:你看!我们讲经,你是年轻的,他那个时候是中年,还有一些老法师,仔细去观察一下,都是讲小座出身的,好像没有佛学院出身的,讲小座出身的。什么叫讲小座?复讲。譬如你想学讲经,晚上你听我讲这两个钟点;明天上午,你把我今天晚上两个钟点重复讲一遍给大家听,这叫复讲。这样出来的!如果叫你复讲,你在讲台下面听经,可以听到五成、六成,可以听五、六成。没有叫你复讲,你顶多只能听个一成、二成,出去忘得干干净净。明天上午要叫你讲,你不能不注意,你全部精神贯注在那里听,你还得写笔记,你明天要重新讲出来。这样学出来的,确实我也是这样学出来的。

  李老师那个时候会下,他教讲经就是用这个方法,用复讲。古老的方法,跟现在学校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但是古老这个方法很有效果,成就的还特别快。学校用的这些新的科学方法论,我看收的效果不大。所以我们还是老观念、老方法。虽是老观念,老方法,当然也修正了不少;因为古时候那个真的古老的方法,我前面跟同学们提过,像从前香港海仁老和尚传《楞严经》,经文跟批注都要背,那才是道地道地的老方法。我们现在不要你背经文,也不要你背批注,只是叫你要记,博闻强记,你要有这个能力,你听了之后真能记得住,你复讲才讲得出来。听了之后记不住,那就没法子。这也是得有天赋,学不来的。

  我在台湾早期做学生的时候,参加慈光讲座,慈光讲座都是大学生。李老师为他们编了一套教材,叫《佛学概要》,有十四讲。十四讲,因为那个时候学习的期限两个星期,一天讲一次,两个星期这个课程就讲完了。十四讲,十四个小时,学生们听完之后,我们把他集合起来,让每一个同学复讲。老师编的是表解,那个讲稿是表解,李老师讲一个小时,这些学生里面讲得最好的,可以讲十分钟。六十分钟变成十分钟,能讲十分钟的不多,一半都不到,大多数人是五、六分钟就讲完了。这才晓得不简单,不容易!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学经?学讲经不是每个人都能学的,最低限度,譬如你在我这里,听我讲这个经两个小时,我同样的教材给你,你要是不能讲一个小时,就不能学经,要有这个能力你才能学,打个对折;你十分钟、十五分钟就讲掉,这个不行,这个没有办法学。

  学经一定是有他的天赋能力,这才行,其次还得要有法缘,你讲经有那么多人来听,这是法缘。缘从哪里来的?要跟大家结缘,那不结缘,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讲经的人跟一般出家人的用心不一样,讲经的人,对于结缘非常重视。像我们学讲经的,这都是老师教的,我们到人家的道场、佛堂,当然一定先要拜佛,拜佛要拜三拜,三拜怎么拜法?拜都是一样拜,用心不一样,口里念念有词,念的不一样。第一拜要与道场的主人结缘,像这个地方居士林,主人是林长,寺庙主人是住持,要跟他有缘,我第一拜跟他结缘。第二拜要跟道场结缘,场所结缘,有缘,第三拜要与这个道场的信徒结缘。这个就是有缘了,将来就有机会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这个道场的主人来邀请你,道场欢迎你,这些信徒们都喜欢来听经,这是有缘。没有缘怎么行?礼佛三拜,心愿不一样。我们要想讲经的时候听众很多,那别人讲经我们要不要去听?一定要去听。人家讲经你不听,你讲经别人也不听,这没人听。所以真正发心讲经的人,就是非常欢喜听经的,哪个地方有讲经的时候,绝对一次不空过的,不管他讲得好、讲不好,决定要听到底。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报,你热心听别人讲经,将来你讲经人家也热心来听你的。精神、心愿不一样。即使是初学讲经的人,我这一天没有讲经,有时间我都一定会去听。结法缘,跟讲经的法师结缘,跟道场结缘,跟听众结缘,这样才会有法缘。当然结缘要尽心尽力,你们大家对我的供养,几乎天天都有,这个供养跟大家再结法缘,我们印了很多经书,做了录音带、录像带,做了CD,到处跟人结缘,这个缘、法缘才会殊胜,不结缘不行。这是有愿要发心学讲经的,这是基本的条件,必须要具足的。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我们得佛法这样殊胜的利益、好处,我们希望把这份好处与一切众生共享,这个才行。

  这是教给我们从读经下手,从读经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学讲经从听讲、从复讲,从这个地方入门。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古大德都是这个方法出来的。先完全根据老师,根据古大德的注疏,自己不要加意见。讲经如果有过失,那个过失多半都是自己加意见里面所产生的。如果规规矩矩守住这个老方法,纵然讲得不好,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是好!找不出你的毛病,听听是不怎么样,有没有毛病?找不出毛病,这个就好!所以初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要好好的记住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听众里头有行家来听,我讲的是不好,初学怎么会讲好?但是没有毛病,你挑我的毛病挑不出来,这就好了,这就高明。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

  【舍法,是舍其着有之病。舍非法,是舍其着空之病。】

  凡夫、二乘之病,不外乎这两大类。这两大类里面所包含的真的是无量无边。诸位不要认为那个有是无量无边,空难道还无量无边吗?空也不简单,空也无量无边,因为空跟有是相对的,有有多少,空就有多少。所以那个数目字是相等的,都是无量无边,一样一样统统要把它舍掉。舍执着,前面讲了,不是不要法,不是把法都舍掉。舍执着,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空有两边都不执着。

  【病除,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

  寂是定,照是智慧。寂是体,照是用;照也是体,寂也是用,寂照可以互为体用。但是在我们初学,多数人是先得定,后开慧。我们根性不是大利之人,还是循这个次第去修,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就是守规矩,遵守老方法、老规矩。诸位要知道,老方法、老规矩,过去古圣先贤、祖师大德们都是走这条路成功的。这个路怎么会有错误?千万不要认为,那个旧了、老了,我们有新的方法,那就坏了。你这个新方法没经过试验,能不能成就是个未知数。人家老方法、老路子,多少人从那里走过来都成就了。这是我们要认真反省,认真去深思的。我们要相信佛菩萨的教诲,要相信古圣先贤的经验,记取教训,遵循这个道路,我们的成功是非常有希望的。先求寂,正如前面所说的,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性光就发现了。性光发现就是照,一念不生就是寂。寂而常照,寂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当然是常照,这个功夫相当高。观照、照住、照见,寂而常照,这个照是照见。照而常寂,虽然常照,他的心永远清净,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污染。常照、常寂,这个境界就是佛境界。什么人证得这个境界?在大乘佛法里面,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华严》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证得了,四十一位里面,地位最低的是初住菩萨,最高的是等觉菩萨,这是入佛法界。这是宗门里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为他是佛的境界。

  【此之谓,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无余涅盘是怎么回事?无余涅盘是什么样的境界?这个地方为我们说出来了。无余涅盘就是寂照同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由此可知,世尊为我们示现了个榜样,教给我们要发大心,要发大愿,要修大行,证大果。什么是大心、大愿?要度一切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个心才叫大心、大愿。到这个地方总算是很具体的告诉我们,要把众生度成佛,这才行。所以此地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是如来果地上的大涅盘。如果我们讲分证的涅盘,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都证得,但是不圆满。一定要帮助众生证得圆满,那才算数。没有证得圆满,我度众生的这个愿望就不圆满,我的心愿就不圆满。这才是符合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发大心的人,发最上乘心的人,这是《金刚经》的当机者。我们学了之后,最要紧就是真发心。要发真实的心,功德利益就现前,就得真实受用。再看后面这一条:

  【无论修何法门,如能领会此中精义而行,成就必速且高。】

  这是真的。《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这些原理原则,是整个佛法的要领,不仅仅是般若部。也就是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总纲领就是《金刚经》。因此,这个道理方法,无论应用在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能达到最高的效率,所以说无论你修什么法门。由此可知,《金刚经》在中国佛门当中,确确实实,无论学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没有说是没有念过《金刚经》的,很少,很少听到。所以一问《金刚经》都很熟、都念过,至少一生当中也念过一遍两遍。这就是说明,这个经里头所讲的是总纲领。可是你读是一回事情,如果对精义不能透彻明了,不能应用在你的行门当中,那也没有用处,读了也是白读。所以一定要把这些道理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很透彻,应用在行门当中。这个行门,此地讲的修何法门,那是你依照佛法某一个法门修学。克实而论,在这几天,同修们听了之后,你也有相当的了解。行门是什么?行门是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绝对不是我们修行的法门跟我们的生活脱节,没这个话,脱节了不是修行。从早到晚,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有一切行持,都包括在我们那个法门之中。修念佛法门的,穿衣吃饭都念佛,与念佛都相应,没有离开念佛。参禅的人,穿衣吃饭也没有离开参究。诸位从这个例子就能够晓得,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融合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佛法。所有一切法门,它的总纲领、总原则,没有超过《金刚经》,都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所以你要领会《金刚经》里面的精义,精是精华,义是道理。你要能够体会到般若的真正的义趣,它的理论、它的方法、它的境界,你去做,把它用在你自己的法门当中。

  譬如我们念佛,我们就把金刚般若用在念佛法门当中;参禅的,他就把金刚般若用在参禅的法门当中;持咒的,亦复如是,持戒的,亦复如是,都把这个原理原则用上了。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快速,一定高明。快速我们能想象到,当然快速。为什么?他教给我们从根本下手,破三障、断烦恼、开智慧,都是从根本下手,所以成就既快又高。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这个耶是问话)?如来有所说法耶?】

  这也是测验须菩提,测验须菩提实在讲就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听了前面,看看程度怎么样。世尊来个小考,考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及格,你是不是真懂得了。《金刚经》全经这种方法很多,往往世尊说一段,后面来个小考。这是我们看到,佛陀教学方法的善巧。叫着须菩提问他,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你以为怎么样?你认为怎么样?如来是不是真的有法可得?是不是真的有法可说?佛提出这两个问题来考须菩提尊者。

  【此节经文是说明如何是两边不取】

  你对于两边不取的道理是不是真的透彻,两边不取的方法是不是真的明了?因为要透彻的明了,一定就应用在生活当中,这才能够得受用。

  【以及为何须两边不取】

  这个疑问必须要破除。佛教给我们两边不取,为什么?如果有疑惑,你自然就不能相信。不能相信,你当然就不会去做。听了也许点点头,不错,不可能去做的,那就是理跟这些事实真相没搞清楚。真的搞清楚了,不要佛劝,你一定照做。你还没能做到,换句话说,你还没懂,没搞清楚。佛法之中,确确实实知难行易。从前孙中山先生的学说提出的,知难行易。佛法确实是知难行易。所以世尊要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知难!念佛往生,临终十念、一念都能成功,容易!行真的是容易,知可不容易,真正知了一定会做到。这就是说明,这个经为什么要常讲,为什么要深讲,要透彻的讲,道理在此地。

  【举果证因,明须因果一致。】

  佛这个地方所问的,不是问阿罗汉,不是问辟支佛,是问如来究竟的果地。我们知道,一般经上常讲的,如来得什么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来所得之法。他是不是真的有所得?佛给我们说法,是不是真的有法?如来有所说法,是不是他真的有法跟我们说?

  【于意云何四字,浅说是试探听者明了程度。】

  你的意思怎么样?你认为怎么样?

  【深说是指示我等读经莫错会佛意】

  这个意思最要紧了,这一句话提醒我们,不能错会佛的意思。正是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能把佛的意思错会了。

  【要深深体会,方是正知正见。】

  正知正见就是佛知佛见。我们在三皈依里面,皈依法,法是什么?法就是正知正见。

  【如来是法身,是性德。岂有所得,岂有所说。】

  这在前面都跟诸位同修报告过,这部经里面,有的时候说如来,有的时候说佛,说如来是从本性上说的,说佛是从相上说的。从相上讲,可以说有得,可以说有说;从性上讲,没有。《坛经》里面,六祖就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还会有法可说?那就不是本来无一物。前面我们刚刚见到过的,如来果地的境界、大涅盘的境界,是寂照双融,寂照不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里面还有东西,有一丝毫东西在里面,那就不是寂。所以,它用如来。真如自性之中有没有法可得?有没有法可说?这个意思实在讲,确确实实为我们暗示了,为什么两边不取,如何两边不取,意思都是暗含在其中。我们看看须菩提所说的。

  经【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我们看世尊跟尊者的问答,可以体会到他们的言语充满了高度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实在说这就叫金刚般若智慧。

  【此答看似所答非所问,实则极圆、极妙。应当学。】

  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他答得圆满极了,答得妙极了。

  【意谓佛问如来有所得、有所说。而我今尚未成佛,那里知道?】

  佛所问的这是如来,如来是圆教佛果的境界。须菩提在世尊大会之中,他的身分只是阿罗汉。本经里面世尊赞叹他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我们在这里能看出他的身分,他怎么知道如来果地的境界?所以这个答复就很妙了。

  【故今依佛向来所说之义略解之,当不致大错。】

  自己没入这个境界,但是常常听佛讲经说法,佛这么说的,我能够体会一些,能够接受一些,照着佛的意思来说,大概不会有大的错误。这就是我刚才跟诸位所说的,李老师教我们初学讲经,就采取这个原理原则,我们完全依据,因为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果,佛的意思我们怎么会晓得?你不知道佛的意思,那佛的这些文章你不全部都讲错了?用你自己的意思来解释,那怎么行?完全不一样!可是在这个时代,众生很苦,佛法衰微,没有人传播弘扬。我们是佛弟子,皈依三宝了,三宝弟子,有责任弘扬佛法。在这种情形之下怎么办?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已而求其次,讲批注,这个过失就减少了,把它减少到零。像我们这一次用的《金刚经》,采取的批注,江味农居士的。他的批注非常丰富,要把他批注全部拿来讲,时间太长,那个批注要一个字不漏详细讲一遍,至少要讲一年,时间太长,我们没那么多长的时间,把里头重要的摘录出来,所以称之为节要。虽然没有全讲,重要的意思都讨论到了,都讲到了。这就是讲注,我们今天只有这个本事。讲经,要开悟才能讲经,没开悟不能讲经。今天我们的本事只限于讲注而已,这个自己要知道的,才不至于有大的过失,跟这一段的意思完全相同。

  【无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实相般若】

  实相就是真相,决定不是假的。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般若是真的,那个不是虚妄的。

  【自性中亦本无此名号】

  自性里有这个东西没错,但是没有名号,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起的,所以名字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里面所讲的那个实相,这是真的。像许许多多的名字相,名字相是假的,名字里头含的那个意思也是假的。譬如「我」,一般指的身体是我,我这个名字是假的,我这个体也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个地方都要把它辨别清楚!实相般若的名是假的,实相般若的体是真的,那个东西不假,没有这个名号。

  【众生因障而不显】

  实相般若既然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哪一个没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虽然有,没透出来,也就是虽然有,不起作用。我们今天一天到晚生烦恼不生智慧,般若智慧不能现前,什么原因?因为你有障。

  「障无一定」,障实在讲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我们讲二障、三障,归类、归纳把它合并起来说,为了说法方便起见,用归纳的方法,其实是无量无边,所以障没有一定;因此,除障之法也没有一定。佛法里头为什么会有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会有无量法门?这些话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八万四千,确确实实八万四千条。诸位查《佛学大辞典》、《教乘法数》里头都有,这不是随便说的。实在讲,是因为烦恼有八万四千,障有无量无边,佛的法没有别的,对治烦恼,帮助我们破障的,障有无量无边,法门就无量无边,是从这儿来的。由此可知,我们的烦恼没有了,障没有了,那佛法也没有了。所以佛法也是从缘生,因为众生有障,所以才有佛法;众生要是没有障碍,佛法就没有了。因此前面经上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道理在此地。为什么佛法也要舍,道理在这里。小乘人过了河才舍,好像治病,病治好了就舍、才舍,这个意思好懂。本经所讲的意思深,正用的时候就舍,这个前面都说过了,舍执着,并不是舍法。法,我要用它,用它而不执着它,这比小乘就高明了。小乘在用它的时候执着它,必须自己病好了之后,舍它也不执着它了。这个跟大乘不一样,大乘是用的时候就不执着,小乘是用的时候他还执着,所以有法执。这是金刚般若跟一般经上讲的义趣不相同的所在。

  【除障之法没有一定,则佛说法当然亦无有定法可说了。】

  所以如来没有定法可说。下面再解释:

  经【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双非,就是非法、非非法,就是双离,也是双遮,谓皆非也。】

  双离是两边都离,两边都不执着。遮是止的意思,也是离开的意思。怎么个离开?就是不执着、不分别。无论是你所修的佛法,你日常生活的世间法,金刚般若的大原则就是叫你在一切法里面,不要用分别心,不要用执着心。法要用,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这个里面就生智慧,就不会生烦恼了。

  「长老此数言,圆妙之极。」须菩提尊者解释得好,解释得非常的圆融,解释得非常之妙,他那个圆融之妙,在底下我们一条一条会看出来。

  【佛经文句,应作面面观,佛自言:我说法穷劫不尽。何况我等凡夫,可不从多方面去领会耶!】

  这一点也说明了佛法之难,难在哪里?我们平常讲,字字句句含无量义,这是它的难处。经典是佛法的教科书,跟世间教科书不一样。像现在学校的教科书,小学的教科书,中学生不要了,用不着,永远都不要了。中学教科书,大学生不要了。换句话说,他的教科书期限很短,很有限制的。佛法不一样,佛法这一部《金刚经》,你今天学佛初学,你就拿到这个课本,一直到你修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还是这个本子,还是这部经,没有换第二个教科书,这个教科书就不可思议了。不换本子成吗?成!你的程度高,它的理论也高,说得也深;你的程度浅,它意思也浅,它里头的意思可浅可深。浅,很适合初学、初入门的人;深,其深无底,要到如来果地才能够究竟圆满,等觉菩萨还没有达到圆满。《金刚经》如是,一切经无不如是。这是佛法难的地方。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佛法容易的地方。所有一切大乘经,初学的人都可以选修。选的要领必须符合自己修学的条件,这样你修学起来就格外容易了。

  譬如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精神、生活压力都很重,时间分秒必争,每天空闲的时间很少,如果大部的经典,对我们来讲就有困难。不要说《大般若经》了,连《华严》、《法华》、《楞严》,我们都感觉得受不了。所以在这个时代,最便利我们修学的经典,分量要少,含的意思要圆满,这就是很中我们的意了。《金刚经》分量不多,五千多字,不到六千字,很适合。《无量寿经》虽然长一点,还行!还能够读诵受持。大部的对我们就相当困难。所以选择经论,要适合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条件。同样一个道理,弘扬也必须要顾及这些条件。譬如我们讲的学讲经,学讲经你要了解现代是什么样的社会,现代人需要的是些什么,现代的人不需要的是什么,都要搞清楚。不需要的,太深、太长、太啰嗦的,他不需要。他要很简单的、很短的、很浅的,很容易明白的、马上有受用的,这最欢迎的了。你说到一个地方去讲经,讲一个月,说实在的话,新加坡例外,其它地方不欢迎。到美国去,人家马上就拒绝你,我们没有时间听。在美国讲经,他就很坦白的告诉你,开门见山的说,我们的长假只有五天,这就告诉你了,你不能超过五天,五天他有的时候还安排一、二天,他私人还办事。实在讲最理想的是三天。你要认识环境,能够说是连续讲一个月,不简单!现在这个机缘希有,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学讲经,你跟哪些人讲?现在是交通便捷、方便,信息发达,我们的活动范围已经是全球,不像从前一生的活动范围就是一个小小的地区,现在我们的活动范围是全球。那么你就要了解,在这个世界上哪些国家、哪些地区,他们需要的、不需要的,统统要搞清楚。所以东西要精简、要短,这才得到大众的欢迎。跟过去弘扬佛法那个时代不相同了,用从前那种方法讲经说法,在今天行不通,这是必须要知道的。现在人病在什么地方,我们选择的正是要选择特效药,很短的时间它马上就见效,那你是高明的大夫,这是讲经的好法师。必须很短的时间能够有效果,能够帮助他得利益。这就是要体会到佛说法它的精神、它的义趣,要从多方面去领会,从某一方面去发挥。所以佛法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泼泼的。

  【如来所说之法,即无上觉,即究竟觉。究竟觉即无念。经云:离微细念,照见心性,名究竟觉。】

  这是说明佛所说之法,深广都不可思议,无论是哪一部经,为什么?都是从究竟觉里面流露出来的。江居士引经来解释,什么叫究竟觉?无念是究竟觉。无念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有念就不平等,有念就不清净。所以我们讲清净心,大家容易体会。究竟圆满的清净心,这个心广大没有边际,所以佛讲的那个意思、所说的法,那个法的意思没有边际,其深无底。

  可见究竟觉就是无念,「无念如何可取」,当然不能取,这就是教你法不能取,佛法也不能取,非法也不能取,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

  【能取所取皆要不得,故云皆不可取。】

  取就是执着,执着就是错误,错在哪里?因为心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心性里头要是有,那你可以取,心性里头没有,所以你取就错了。心性里没有,那我不取行不行?不取也错了,错在哪里?心性里面虽然没有这些法相,它能现法相,所以心性不是无,心性是空,空不是无,空中能生有,能生幻相,相虽然不真,它能生。因为它能够生相,生这个幻相,所以你也不能取空,你取空就错了。这个就是说明为什么两边都不能取。取法相不能见性,取非法相也不能见性,都错了,这是把一切法都不可取的道理说出来了。我们明白了,懂得了,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会用的话,你的生活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法与非法两边都不取,你得大自在,你真正的智慧现前,你烦恼没有了。这个生活方式是什么?我们讲席当中常说的,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怎么呢?不取非法相,一切都随缘,我不落空。心里面干干净净,于一切法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住法相,没有法相。法与非法两边都不取。这就是古大德所谓随缘消旧业,这话说得真好!如果你一有执着,一有能取所取,你就又造新殃了;古德讲莫更造新殃,你又造新殃了,那就坏了。所以说搞清楚、搞明白的时候,才知道佛讲的是对的,佛所教的是一点都没有错。法与非法都不能够取,都不能够执着,我们才能过得快乐,才能过得幸福,才能过得像诸佛菩萨一样美满的生活。这个念头转过来,那就恭喜诸位。喜从何来?你现在是乘愿再来了,你的业障消掉了、没有了。业障怎么消的?因为业障就是分别执着,我一切分别执着都没有了,业障就没有了。智慧现前了,从今而后,你所修的是无量功德。连你穿衣吃饭都是无量功德,真实智慧,广度众生,做的是这个,念头一转就是!真的是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转业报为乘愿再来。

  这一桩事情,在理上、在事上,《金刚经》讲得透彻,真是简要详明,不啰嗦,直截了当的为我们说出来了。要紧的就是要在生活上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就像世尊在本经开头显示的穿衣吃饭,就把这个道理显现得十分的清楚。穿衣,每天穿衣穿得整整齐齐,穿得干干净净,不着空,不取非法相。虽然穿衣,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取法相。这就讲我们随缘而不攀缘,不固执一定要穿什么颜色,一定要穿什么款式,那就执着了,那就取了法相。一切都随缘,随缘就自在。穿衣裳,法相跟非法相都不取,穿衣里头显示出金刚般若。转从哪里转?就从这里转。过去天天穿衣,现在天天还穿衣,可是从前穿衣跟现在穿衣不一样了,境界不相同了,以前着相是凡夫,现在两边都离,佛菩萨!怎么会一样?从前穿衣吃饭是搞六道轮回,现在穿衣吃饭是无上菩提!怎么会一样?学金刚般若要在这里学,学了之后,马上在生活上兑现,你是真的学到了,你真的得受用。如果不能把学到的这些理论、方法,变成实际的生活行为,那你叫白学了。《金刚经》听了、念了,依旧搞生死轮回,那个就错了,那不是佛对我们的愿望。所以要紧的,前头都说过,佛法要行,不要住,也就是说,要做,佛法要做,不在口说。世尊显示出来的是身教,完全做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果地上所证的无上菩提,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统统显露无遗,没有一丝毫隐藏,统统都露出来了。虽然它都显示出来,我们眼睛里头有翳,有翳就是眼睛害了病,长了白内障,严重得很,看不见,瞎了眼看不见,不是佛没有露出来,佛菩萨统统显露出来了,可惜我们看不见。过在我们自己,佛菩萨没有过失。所以世尊身教、言教,身显露出来是圆满的,言所说出来的是有限的。我想诸位同修冷静去想想,应该能够体会得到。佛讲这么多经,所讲的还是很有限很有限,但是他在生活上所表现出来是圆满的、大圆满。那就是穷竭不尽的都在生活上表现出来了,这个味道很深、很长、很浓。《华严经》上比喻,芥子纳须弥,芥子是很小;又说一微尘里转大法轮,微尘更小了,比芥子还要小;一毫端容大千世界,毫端是我们汗毛,汗毛尖端上,这真的不假。这就是说点点滴滴圆满显露,丝毫的隐藏都没有。在哪里?在一微尘之中,在毛端上。何况穿衣吃饭,那还用得着说吗?向这个地方去面面观,向这个地方去体会,才真正知道佛法不可思议,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而后才知道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不可思议。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九
下一篇: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二十一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