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业力就是潜力 |
||
|
||
10月3日,今天听师父早斋开示,随感几笔,分享于众。
l 业力就是潜力 潜力是世间流行的一个词,业力是佛法中难以说清的一种状态,师父竟然将这二者结合到了一起,不可思议。 什么是潜力?师父说,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身心形成一种好的善的习惯,这种身心行为所积累的业力,就是潜力。佛陀三大阿僧祇劫来积聚福德智慧的资粮,这些都是一种习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培养成身心一种善的、符合佛法的行为习惯。 想起《大智度论》中说:“声闻、辟支佛,集诸功德智慧不久,或一世、二世、三世;佛智慧功德,于无量阿僧祇劫广修广习,善法久熏故,于烦恼习无复余气。”又说:“佛于无量阿僧祇劫来,持戒清净故,身、口业无失;余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等,极多六十劫,不久习戒故有失。佛无量阿僧祇劫,集诸清净戒成就故,常行甚深禅定故,得一切微妙智慧故,善修大悲心故,无有失。”看来,要养成佛陀那样的好习惯,真是需要长期用功啊! 怎样培养潜力?师父说,通过佛法的修行,长期积累福德智慧资粮,就形成强大的良善的习惯,就能形成巨大的潜力。我体会,一个人长期乐行善,整个身心散发着乐观、光明、善良、祥和的气息,就是业力的展现,自然能够感召好缘乐果。一个人长期培福报,他到哪里,不用特别追求,想要的自然得到,这就是潜力;一个人长期修智慧,不论处于何种情况,他都知道怎么办,内心自在,这就是潜力。 原来,潜力是可以修出来的。 l 大乘根本在发心 师父又一次强调发心!同样的行为,动机不同,造成的结果就不同。《大智度论》中说,菩萨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智慧。有人疑惑:声闻、辟支佛有的都是证得圣果的圣人,为何一个初发心的菩萨,还在生死之中,就能胜声闻、辟支佛呢?论中解释道:“菩萨虽在诸结使烦恼欲缚三毒胎中,初发无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为诸佛所贵;以其渐渐当行六波罗蜜,得方便力,入菩萨位,乃至得一切种智,度无量众生,不断佛种、法种、僧种,不断天上世间净乐因缘故。” 这给我很大的启发,也更理解为何师父总是强调发心。因为菩萨的尊贵不在于立时得圣果,就在于发心!就算一时尚在生死之中,但为真佛子,终将住持三宝,利益人天。若对成佛之道明确了解,首要做的事情,就是发菩提心。真正明白了道理,又在大乘的师友环境下熏习,自然发大乘心,渐入菩萨数。其实也不觉得多难,这就是遇到大乘圆满教法,遇到大乘师友的殊胜!所谓,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 静静思考,无量众生中能够遇到佛法者少,能够听闻大乘佛法者更少,能够得到大乘圆满教授者极少。不仅得到这样的理论,还有大乘的同行师友,在这个末法时代,真正是难能可贵,极为稀有的。若非宿世深缘,何乃至此?应自庆幸,并发心帮助更多的人进入团队,已在团队中者,助其安稳承担,这是对自己生命最好的财富。真正跟着大乘师长,做菩萨也不难。这就是依师的殊胜。 l 靠团体的力量来修行 大乘行人要依靠团体来修行,是师父带弟子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遵守团队的规矩来规范自己的身口,让自己的内心有序,就是在落实修行。在团队里一起修,就像一起干活儿一样,是有一种氛围的。在这种氛围里,自然就能够提策我们用功的心力。试想,一个人在家念经比几百人一起念诵的力量要微弱的多。而且,团队行为容易持续、长久、定量,个人行为容易情绪化。今天心情好,念一天,明天心情不好,一句不念。起起伏伏,难以持久用功。所以,依众靠众,就是善巧帮助自己修行。 在团队里,也是最好的磨合习气的办法。大家天南海北习性各异,因为共同的信仰而有了共同的行为标准,要一起遵守。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规矩就会跟个人的习气产生冲突。师父举例说,大家吃长条桌,习惯吃圆桌的就吃不惯,但吃不惯也要这样吃。在家里,七点、八点吃饭,在庙里六点早斋,做不到,就要慢慢克服。这就是修行。慢慢地,个人的习气就磨掉了。正所谓:“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 我们之所以排斥团队,因为内心的封闭、缺陷、我爱,我慢等等,习气很多。难以融入团队,因为内心没有团队,只有自己。 当今社会很多问题,也都是由于极端自私、个人主义,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对社会会有什么影响,完全自我中心。家里“精雕细刻”装修一年,这是我自家装修,跟邻居没关系;街头热吻,这是我自己的爱,跟社会风气没关系;借机捞你一把,我赚到钱了,你亏本跟我没关系;有人跳楼自杀,还有人借此机会给围观的人卖矿泉水,所以,你跳你的楼,我挣我的钱,咱们没关系……人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越来越精明地追求快乐。实际上呢?其实只会越来越苦。 因为得失心越来越重,怕得不到,怕自己失去,也怕别人得到,恐惧越来越多,心就越来越苦。分享的心,同乐的心越来越少,人怎么能够快乐呢?远离团队,在茫茫人海中,一个个体如一叶叶扁舟,孑然孤立,孤独。 相反,强调集体,人就有了彼此的支撑,会有安全感,多了随喜心、分享心,有了生命的依靠。个人微弱的力量因为融入集体,而体会到强大的力量。执着自己利益的心轻了,自我慢慢弱化,心量渐渐扩大,快乐就会多起来。无我无畏,心自安。 因此,现代人丢弃团队而强调自我,去追求快乐,其实是缺少智慧的行为。正如《入行论》中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求自乐,毁乐如灭仇。”集体主义、雷锋精神,都是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个人幸福的良方,应矢志不渝地推动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