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清静—人类灵魂最和谐的状态


   日期:2012/1/1 8: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 吕畅

    有这么个小故事。从前,有两对夫妇比邻而居,其中一对是地主,另一对是开豆腐店的。开豆腐店是很辛苦的,起早贪黑,终日劳作,可是他们家里常常传出夫妻俩欢快的笑声。地主的妻子很不理解:我们俩吃得比他们好,住得比他们好,但是怎么就没有他们俩开心呢?地主说:“这个简单,今天晚上我拿一块金子扔到隔壁院子里,他们就笑不出来了。”果不其然,从拣到金子开始,豆腐店里再也没有了笑声。夫妻俩整天想着怎么花这块金子,用它赚更多的钱;又害怕金子的主人前来索回,烦心得很。开豆腐店的这对夫妻,本来每天工作、吃饭、睡觉,什么也不想,反而很快乐。有了钱以后失去了清静自在的平常心,同时也就失去了快乐。

  不久前,有人做了一个关于中国人幸福指数的调查。按常理说,谁最不幸福呢?大家都以为当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了。谁最幸福呢?当然是那些有钱人。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幸福指数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少并不成正比。很多有钱人认为自己不幸福。这些人算计过多、心机太深,比起一般的老百姓,离天生的情趣越来越远。他们物质有余,精神上却常陷于困顿、煎熬之中。这样一来,他们的幸福感反而比平民百姓还低。用道门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内心艰辛、疲惫得太厉害,没有片刻的清静。由此可见,清静实在是人生旅途上不可或缺的心境。

  丰子恺先生曾经把人的生活总结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世俗生活,第二个层次是精神生活,第三个层次是灵魂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应,世俗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物质生活,物质生活的满足需要我们辛勤的劳动。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闻名,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丰衣足食的生存环境。然而,如若止步于此,一味地追求物质的富足,则难免会陷入贪欲的漩涡,带来无尽的烦恼,身心疲惫。正如《清静经》里所说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既著万物,既生贪求;既生贪求,既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长沉苦海,永失真道”。因此,人类需要继续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充足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人类步入文明时代以来所积累的种种文化宝藏,因为精神生活的土壤离不开文学、艺术、哲学的滋养。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就此停歇,正如《南华经》里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没有目的地的旅途,或许能带来沿途风景的赏心悦目,但却无法得到向理想不断迈进时收获的大欢喜、大快乐。海明威曾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写道:“我们都是迷茫的一代。”这迷茫正是灵魂忧伤的哭泣。当我们在寂静的深夜仰望星空,可曾感到我们孤独的灵魂正在寻找它可以安适的乐土。那么,灵魂生活又将归向何处?道教给出的答案就是“清静”。因为,只有清静,才能自然;只有清静,才能自在;只有清静,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清静,正是人类灵魂最为理想、最为和谐的状态。

  清静,首先是人生修养的起点和根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说的便是人生的起点,人格的基础,必须要从清静内心开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多少烦劳的身影,有多少盲从的脚步。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充满了你争我夺、钩心斗角,充满了不断滋生的欲望和贪求,这样的生活又怎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安宁?看到一个个原本前途无量、正值事业巅峰的成功人士,因为在纷扰的世间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金钱和权力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反而使他们步入歧途,离原来的人生轨道越来越远?”因为,在这物质文明兴盛发达的社会里,他们丧失了一颗怀有清静的平常心。一个人没有足够的修养,就无法控制足以通向更高山峰的攀缘能量。就好比一辆汽车,有着强劲的发动机,平顺的变速器,但却没有控制速度的刹车踏板。驾驶着这样一辆汽车行驶在人生的旅途上,好似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十分危险的。而且,动力越强劲,危险系数就越大。

  《清静经》里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清静正是这样一种不争的修养,一种破除执著欲念的修养。它犹如一柄拂尘,时时扫去飘落在我们心灵上的尘埃;犹如一汪清泉,常常涤清蒙蔽我们双眼的心障;犹如一盏明灯,每每在我们将要偏离人生轨迹的时候引领我们回归。

  其次,清静又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行走世间,常常看到一张张为情所困、为欲所扰、为爱而苦的面孔。他们衣食无忧但却眉头紧锁,他们学富五车但却进退失据,他们踌躇满志但却一事无成。他们常常自己感叹:“活得太累了。”是什么剥夺了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是什么让他们这么累呢?其实,境由心造,“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有人不堪其忧,也有人不改其乐。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心,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简单,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清静无为,潇洒自在从来不是什么难事?《清静经》里说得明明白白:“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能够看破空色外在,直指内心,做到“无无亦无”的人,又怎会心灵无处停歇,终日苦恼呢?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归根复命,也就是回到人的清静之性。而清静正是生命的常态、人生的常态,正是我们一切追求最后的归宿。所以,回到清静之性,正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

  再次,清静还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行动指南。曾经有位朋友这样问我:“如果我们都清静无为,无所事事,社会怎么进步,个人怎么发展呢?”我回答:“你错误地理解了清静的含义,清静不仅不是社会进步的拦路虎、个人发展的绊脚石,反而是大同世界的必备品、个人成功的金科玉律。”试想,人类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战争,而战争不正是国家和民族丧失清静的产物吗?《道德经》里说:“天下之至柔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时常听到体育评论员、教练这样评价赛场上的健儿——“这次比赛,他的心态很好,超常发挥了。”有时也说:“这次比赛他的心态没有调整好,发挥失常了。”同样,老师也经常这样评价自己考场上的学生。可见,心态对于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由一次次比赛、一场场考试组成的呢?有了清静的心态,离成功就更近了一大步。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得到和索取,又怎么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为国家作贡献,与他人和谐相处呢?一个人如果连和他人和谐相处都做不到,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不能为国家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为社会作出自己应做的那份贡献,又怎么可能走向成功呢?

  人最矛盾、最痛苦的时候往往是当他面临选择的时候,真是左右为难,不知所措。其实,这其中的种种困惑,很多时候是我们的私欲在作怪,因为,再繁难的事情也有解决它的正确途径。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每到这时,不妨试试放下自己的种种私心杂念,以一颗清静的心来面对抉择。当面临多数人与少数人利益冲突时,以多数人的利益为重,因为多数人的利益大于少数人;当面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因为没有国,就没有家;当面临晚辈与长辈的利益冲突时,选择以长辈的利益为重,因为是长辈养育了我们。这样去选择,还会让人感到为难、困惑,乃至痛苦吗?“清静以为天下正”就是这个道理。(本文作者系上海城隍庙道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清静       和谐)(五明学佛网:清静       和谐)  

 杨笑天教授:略谈佛教文化与和谐社会 

 仁焕法师:怎样才能达到和谐 

 宋立道教授:发扬佛教的慈悲观构建当代和谐和平的世界 

 宋立道教授: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宗教媒体的责任 

 宋立道教授: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及其如何能为和谐社会出力 

 仁焕法师:家庭的和谐来自礼仪和规矩 

 韩廷杰教授:禅宗与和谐 

 华方田教授:普贤行愿与和谐社会——“普贤与中国文化”学术 

 陈坚教授:和谐世界,从何开始?——《普陀山宣言》、《全球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 

 魏德东教授:从“心”开始,和谐生态 

 魏德东教授:从“心”开始,和谐生态——略论湛然的无情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