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峨眉山撷影之八:天宫般宏大庄严的佛寺-大佛禅院 |
||
|
||
从金顶下来时坐了最后一班揽车到接引殿,走路至雷洞坪的话已赶不上班车下山了,正好有山民说可坐他开的小车。按计划是想去万年寺,山民说太晚了,开车过去只能到万年寺路口,再走5公里才能到寺院,本来是可坐揽车的,可18点后就停开了。想想那就下山好了,原以为万年寺不过是普通的寺院,那就不去了,后来听大佛禅院的一位师父说:“你们来了峨眉山,竟然没上万年寺?那是最主要的寺院啊!” 车行了两小时左右才到了山下峨眉山市内的大佛禅院,我们是从后门进的,里面又大又漂亮。进来后真是特欢喜了,晚上住进了一间很古雅的新客房,休息得很好。 早上做早课时进大殿就见到好多师父,真是场面庄严哪!师父们都在东单,西单就我和英英师兄两个人。师父们诵得好听又清楚,僧众多的真是摄受力强,一趟难得殊胜的早课!这回英英感动得流泪。 早课后跟在师父们后面往斋堂走去吃早饭,拍的图片上又有好多白圈圈!(黄的是灯光) 禅院的山门 大佛禅院原名大佛寺(民间又称大佛殿),原址位于峨眉山市区东郊,为明代万历年间无穷国师开创,历时15年建成。寺院占地300余亩,拥有多重大殿、140多间禅房。因寺内大悲殿供奉了一尊高12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像,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特意赐寺名“大佛寺”。当年的大佛寺雄伟庄严,气象轩昂,驾乎诸山;晨钟暮鼓,梵音飘渺,闻者神往,观者感叹,香火旺盛,信众络绎不绝。清光绪28年(1902年),大佛寺与万年寺毗卢殿被确定为峨眉山两大十方丛林。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于此弘法,如近代高僧能海、寿冶、本焕、乐渡、圆瑛等长老曾在此讲经说法。民国28年(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为避日机轰炸,国民政府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运到峨眉,保管于大佛寺内,经广大僧众与护卫人员的共同努力,确保了国宝安全。国宝离峨前夕,时在重庆的故宫博物总院,赠与峨眉县“功牟鲁壁”横匾,以彰显其绩。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初,大佛寺殿宇被改作储粮仓库,建筑、佛像、法器等遭严重损毁。 峨眉山佛教协会从上世纪90年代起筹备恢复重建大佛禅院(大佛寺)。1993年,将寺院迁建于峨眉城区南面护城河外的原古寺佛塔处,总占地面积约30公顷。整个大佛禅院建筑群揽括了中国传统官式屋顶型制:重檐五脊、重檐歇山、单檐歇山、盝顶、攒尖顶等。除普贤殿屋面施琉璃瓦外,其余均为素筒瓦。每幢殿宇均有不同等级的佛教传统艺术的人工彩绘,如宋锦、金龙和玺、旋子金线等,丹青彩绘,图纹精美,文化艺术氛围浓郁。该寺规划和设计始终严格遵循轨制,部局严谨,错落有致;开合得当,转折自然。举目可见的紫柱丹壁、石作、台基、栏杆、甬道、地幔等厚实凝重。整个建筑凸显明清风格,兼有“盛唐遗风”,使人联想到佛都“那烂陀寺”之再现。传统手法与现代审美的巧妙结合,使大佛禅院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和当代仿古建筑理念的集大成,为当今中国汉传“十方丛林”建筑艺术之典范。 佛子凭借行愿力,碧血浇得莲花开 ——上文转自峨眉山佛教网 真是又大又壮观啊!比故宫还漂亮,从没见过这么美妙的寺院,我俩高兴得象刘姥姥进大观院。每个地方都去了,给每位佛菩萨都顶礼!每一樽像都庄严,情不自禁的供养。 念佛堂里有法师正在讲经,用方言讲的。大部份都是当地的老太太在听,真有福啊!她们下午在此地念佛. 法师告我俩知大佛禅院是近几年新修的,早上参加早课的法师主要是佛学院的,来自全国各地,有一百多人。常住师父目前还不是很多,整个峨眉山的出家常住也不过三百多位。但愿越来越兴旺! 以上图片从山门开始,基本上是按建筑从前往后排的。禅堂离法堂不远,正在装修,没拍。附近还有一个后花园,有后门,我们晚上是从那里进来的。 太大太庄严了,心花怒放!走了整整一个上午才走完! 普贤菩萨是华严的当机者,人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的富贵。”乘菩萨的威德力,人间竟然可以展现天宫般庄严的佛寺!每个人自性里都有极其美妙的如意宝,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极乐净土! 寺院前门外的商业街 上江腔梵呗-献供赞 献供赞 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批把。 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 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 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 注:图原创,部分文字资料来自网络 清梦居博客(2011.云水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