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给孩子完整的成长,而非完美 |
||
|
||
给孩子完整的成长,而非完美 天真:儿童的天真和老人的理智是两个季节所结的果实。——布莱尔 好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莱辛 兴趣: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黑格尔 童年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我们不给孩子们以地球,却去教他们地理;不教他们语言,却去教他们语法。他们渴望的是叙事诗,供给他们的却是编年的史实和日期……最可悲的是,在这些孩子中,有许多人早已习惯了这种了无生机的童年生活,并渐渐地认同了这是必须付出的“成长的代价”。 让孩子完整的成长,而非完美 孩子考试分数高了,家长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学习下功夫了,进一步推论孩子懂事了,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差不到哪里去,于是,各种奖励接踵而来。反之,若分数下降了,家长就觉得孩子“不争气”、“没出息”,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得出成绩都不高,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肯定也表现不好。家长的这种做法,让孩子觉得,高分数、高名次能带来老师的喜欢、同学的佩服、家长的自豪;低分数、低名次则只会让老师不重视、同学看不起、回家受惩罚。如此一来,孩子为分数而学习、以名次为目的竞争求胜,也就理所当然了。 当分数成为关系到教师是否下岗、学生前途命运、家长深切期望的重中之重,在此情形下有多少人能对它无动于衷漠然视之?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许多学校把分数视为头等大事,众多处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更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 “完整”不是“完美”,而是多元化的发展。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在于能够支持孩子,帮助孩子,让孩子自然发展,准许孩子能够成为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核心。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教育。因为正如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一样,教育的不同阶段同样有不同的主题。理想与现实,玫瑰与毒刺、美丽与邪恶,真诚与虚伪,热爱与憎恶……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生,都是应该或拥有或经历或感受的,但对于成长于特定学段的孩子来说,是否都应该将这些一股脑儿全部展现给他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