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 |
|
五伦关系是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也要言而有信。假如兄弟言而无信,可能家庭气氛就会出状况,甚至于会发生冲突都说不定。那兄弟也有情义、也有恩义,应该好好团结在一起,这样才能够让父母很放心。所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友弟恭在我的印象当中,父亲也没有告诉我们你要好好爱护姐姐;我也没有听过我父亲跟姐姐说,你要照顾弟弟,从没有听过。最主要是父母本身就有做给我们看、演给我们看,所谓“身教者从,言教者讼”。真正自己做到了,你的孩子很自然而然看得欢喜就照做。但是没有去做,只是在言语、在说教,可能孩子听久了,他会不以为然,到最后还会跟你发生口角。讼!
我们来看看现在有很多的兄弟都走向法院,为了财产都互相告起来。《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居家戒争讼”。一个家庭、一个家族非常忌讳什么?诉讼,亲人相告。我们说人情国法,人情也要兼顾。因为失了人情就失和,失和了,家庭就不可能兴旺。所以居家戒争讼。当家庭里面为了财产互相控告,这个钱保证留不住。再来,当兄弟之间都发生冲突,已经给下一代做了什么?很不好的示范,所以这个家族已经败象已露。所以才提醒我们“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在明朝时候有一个女士她姓陈。刚好她的父母比较早过世,那时候她还有两个弟弟,一个才六岁,一个才五岁,她又已经到了适婚年龄了,家里又留了一些财产。结果所有的亲友都一直在窥觊她们家的财产。那怎么办?人生往往要濒临抉择,所以抉择要靠智慧。假如她嫁了,那谁来照顾两个弟弟?所以她就下定决心,现在一定全心全意把她的两个弟弟照顾好。
她又知道这些亲友都一直在打他们家财产的主意。所以有一天她就拿了很多蜡烛,然后把家里点蜡烛点得很光明,然后还煮了很多菜摆在桌上。因为她知道这些亲友常常在她们家走来走去。所以她摆好酒宴,就亲自在走到外面把这些亲人都叫进来。来来来!到我们家坐,到我们家来吃点东西。本来是要来看看有没有下手之处,结果这位陈氏她是主动又把他们邀来吃饭。结果他们觉得很不好意思,然后就跟她说:我们是刚好走到这里来,结果没有蜡烛了,所以来你们家借一下。所以就统统一起请进来,一起吃饭。每一个人都不好意思,也不敢互相看来看去。结果从那天以后,这些亲戚就没有再到家里来。一来是她很有度量,她没有直接跟这些亲属发生言语上的冲突。也由于这样的态度,唤醒了亲友的惭愧心;再来是亲友也深刻感觉到,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好好把她的弟弟扶养长大。后来她的两个弟弟也很顺利有了家业、有了事业,她是四十五岁才出嫁,结果终身没有生孩子。后来晚年,她两位弟弟也是很自然的就把姐姐接回家里来奉养到老。
这是我们古代为人兄、为人姐,对于自己的弟妹都抱持着这样的情义,这样的道义。所以我们为人兄、为人姐也应该起而效法。其实当人常常会计较得失,比方说我多照顾弟弟,我是不是自己又缺少。当人常常计较东计较西,人生就不踏实、不痛快。所以应该遇到兄弟困难就要全力去帮忙才对。
我们在深圳就有一个老师她的先生,刚好先生的妹妹在夏威夷工作,结果在夏威夷生活很困难。先生就跟太太说:我希望把这二、三年的积蓄统统寄给我妹妹,因为她在那边很困难。假如是你先生,你要怎么回答?你那时候要想到量大福大,你那时候要想到君子成人之美,你要成全先生的这一分悌,这一分友爱妹妹的心,而且也成全他的孝心。因为他的母亲、父亲一看到哥哥对妹妹如此照顾,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么的安心。结果后来太太马上就说:你这个做法我很佩服也很欢喜,我去帮你汇钱。当夫妻是这样子的互动,相信他们的情谊会愈来愈深厚。虽然我们是舍掉了钱,却赢得了家庭的和乐。俗话又说“家和万事兴”,既然都万事兴了,还怕以后没钱吗?所以人生要尽义务,人生要看得远,不可以处处计较。这是兄弟之间的道义。 |
|
恭摘自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蔡礼旭主讲(第二十八集) 52-116-28 |
感恩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