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十) |
||
|
||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十) (白话图文参见:《云中吹箫人》(虚云老和尚画传)http://www.suyuan.org/tpbd/ShowPhoto.asp?PhotoID=120) 译者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 老实念佛(壬辰 今天是印光老法师生西十二周年纪念。各位都是他的弟子。在这里聚集一堂。饮水思源。追念师父。在佛法的道理上。师是法身父母。纪念师父。便是对法身父母的孝思。较之世间小孝。更有意义。回忆我第一次与印光老法师相见。是光绪廿年在普陀山。那时是化闻和尚请他在前寺讲《阿弥陀经》。自从讲完了经。他便在寺中阅藏。二十余年。从未离开一步。只是闭户潜修。所以他对教义极深。他虽深通教义。却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日常行持。绝不觉得自己深通经教。便轻视念佛法门。佛所说法。无一法不是疗治众生的病苦。念佛法门。名为阿伽陀药。总治一切病。但无论修何种法门。都要信心坚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圆满的利益。信心坚固。持咒可成。参禅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样。若信根不深。只凭自己的微小善根。薄学智慧。或记得几个名相。几则公案。便胡说乱道。谈是论非。只是增长业习。到生死关头。依旧循业流转。岂不可悲。各位是印光老法师的弟子。今天纪念他。便是纪念他的真实行持。他脚踏实地的真修。实足追踪古德。他体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深理。依之起修。得念佛三昧。依之宏扬净土。利益众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辞劳瘁。在今日确实没有。真实修行的人。不起人我分别见。以一声佛号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功夫熟处。弥陀净境现前。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只要信心坚定。心不坚。万事不能成。若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听人说参禅好。便废了念佛的工夫去参禅。听人说学教好。又废参学教。学教不成。又去持咒。头头不了。账账不清。不怨自己信心不定。却说佛祖欺哄众生。谤佛谤法。造无间业。因此。我劝大众。要坚信净土法门的利益。随印光老法师学“老实念佛。”立坚固志。发勇猛心。以西方净土为终身大事。参禅与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若话头把持不住。禅也参不成。若信心坚定。死抱着一句话头参去。直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功夫熟处。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熟处。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差别何在。诸位是念佛的。我希望大家以一句佛号为自己一生的依靠。老老实实念下去。 附录虚云和尚莅沪时之各界言论 虚云大师印象记圣璞(录觉有情专刊十四卷第一期) 在一个不平凡的晚上。 谒虚云大师蒋维乔 我是八十老翁。近年来屏谢世事。专心修法。积聚往生资粮。所以不大出门。惟闻虚云禅师将要来上海。我想他老人家虽然在三十余年前。为了请商务印书馆翻印的续藏经。到过我的家里。以后就很少来往。趁他驾临上海的时候。总要前去拜谒。请请开示。 与虚云大师函高鹤年 虚公大德法鉴。昔日江上一别。今朝陆地相逢。悲喜交集。剎那之间。廿余载矣。流光之速。真可怖也。理应畅谈沧桑。共话三三。奈因大驾高年。途中疲倦。正逢法会初开。海众依仰。吾公现大威德。以神力感化众生。五欲境相不能缠。名利关头不能缚。不可思议之妙行也。惭人积习未销。佛恩未报。参而未彻。学又未成。睹诸境相。被物所转。仍在幻化影里作活计。不得真实受用。数十载飘游云水。拨草瞻风。三家村里。不避苦雨酸风。百仞峰头。那怕披星戴月。逆顺不退。百折不回。只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至今尚无把握。惭愧极矣。尚望吾公定光朗耀。雄力提拔。超出苦海。不受三途八难轮回之苦。专此草上。敬颂 佛日高悬。普利人天。惭愧学人高鹤年作礼癸巳元旦日由大觉茅蓬上言 大人榜样 温光熹 虚空原不动。白云自去来。乃者虚云老和尚黄发番番。莲云莅沪。觉刊将发专刊。用资仰镜。以文见托。自惭呰窳。向少闻法。又不会禅。何敢妄肆饶舌。无已。姑就管窥所得。略举三端。以概其凡。一言教契机。夫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平常心是道。马祖一喊。三日耳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出世圣贤。一道平实。无非布帛菽粟之言。但实天经地义之理。鸟巢云。“三岁小儿皆当知。八十老翁造不到。寻常行履处。乃见真面目。”莲池老人琴偈云。“鼓琴不会按。平淡平淡复平淡。”虚老眉毛拖地。广接方来。语语平淡无奇。正是大人榜样。抗日战争中。尝过重庆。于慈云寺主持水陆。凡归依者多劝念佛。并印布弥陀佛像。旁加小圈。属人念满若干句一点。以之记数。立为功课。用此方便。感化甚多。一种平怀。三根普被。今兹莅沪。首次开示殷懃叮咛于禅净两宗之不可互谤。其言曰。赵州老人说。“念佛一句。漱口三天。”这是对机。后来人问他。“你的师父是谁。”他说。“十方佛。”人又问“十方佛的师父是谁呢。”老人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亲闻如来大事因缘。禅净两门。当机大教。西方净土。果上庄严。功德巍巍。漪欤盛矣。虚老行履。出死入生。故能深知此中甘苦。契机普摄。拯物导迷。浅云乎哉。真悟后人。还须着眼。二行履笃实。若论宗门下事。本无言说可寻。但功行抉择。必须具眼。虚老开示。着重真参实究。此中路径。非兹所论。当知要领所在。切忌口角圆滑。稍一儱侗。天地悬殊。用功最忌助长。欲速便是偷心。但能不失本参。不悟亦了生死。所谓住佛性地。生佛法家也。不问你悟未悟。先问你参未参。自古宗下贵乎本参。良有以也。而尤当着眼者。虚老功行内秘。非我后学所知。迹其传略。可闻其大。较早岁卧薪尝胆。饮冰吞檗。梯山航海。行脚参方。办道之切。发心之真。一念万年。不问寒暑。看他人前人后。没有放逸。宜乎苦尽甘来。摸着祖师鼻孔。三上弘下化。参禅人发明心地后。自既能利。复欲利他。利他之法虽多。顾莫如本分衲僧。开丛林。建道场。上弘佛法。下化众生者也。所谓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丛林古法有二。一者世尊弘法度生处。二者震旦唐代以还。马祖所开大冶洪炉。龙象出处。赵州以下。丛林何事。事在坐香。天下丛林一枝香。上关诸佛法身。下关众生慧命。古法良规。万世不朽。滇中鸡足。岭南曹溪云门诸山。均震旦禅宗祖庭。虚老前往。一一复兴。坐香打七。与江南金山高旻媲美。功德胜善。可胜言哉。略述三要。蠡则高深。至其律己之严。耄年持午。破衲粗粝。克己厚人。火种刀耕。含辛茹苦。筚路褴褛。以启山林。凡诸事迹。人所共知。不待缕述。要皆涵养深厚。故能持己严而待人宽。机心销尽。到处真实。因之炉火纯青。虚融恬静。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凡真敬虚老者。应在寻常行履处。以是为学。然后可谓之真学佛。然后方能言弘法。 慈悲心愿菜根香 大照 云门虚云老和尚莅止沪城。四众久钦高风。倾巷迎观。玉佛寺前。瞻仰道貌者。日数千人。可谓盛事矣。师须发皆白。慈怀溢色。远近见者。无不动容。无言之教入于人心者深矣。师当代禅宗硕德。戒行精严。居常破衲一袭。谦光和德。尤不可及。学人前往参拜者。师必顶礼相答。四众恐师高年劳瘁。展转告诫。凡来谒师。问讯而已。师主玉佛寺法会。辄示众曰。“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须知佛心无殊。众生一体。至于杀生食肉之事。尤万万不可也。”一日。有居士谒师。问曰。“弟子有善根否。”师曰。“若无善根。安得到此。”又问。“弟子将来能成佛否。”师曰。“一切众生毕竟成佛。汝亦当成。”其人欢喜礼谢。师乃问曰。“汝持长斋否。”答云。“尚未。”师乃谕谓“食众生肉者。断大悲种。今后宜力持长斋。方能与佛法相应。”其人欢喜信受而去。或有请益法要者。师应机开示已。必谆谆劝令断荤持斋。呜呼。师于众生同体大悲之忱。灼见之真。践行之实。可谓无以加矣。忆余往昔初学佛时。但研微义。寝馈无间。斋戒之事。亦不严谨。坚持不杀。随缘饮食而已。此谒应师。师曰。“大乘行者。因于众生。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吾闻往劫菩萨。发菩提心已。生生世世。行菩萨道。至于自舍其头目手足。以为众生者矣。未闻有餐食众生以自肥者也。食肉众生。断大悲种。即所谓三净肉者。佛亦不许。如楞伽经说。其明证也。”余闻而惕然。自是不复食肉。今聆云公言教。若合符节。二老皆宗门耆宿。笃实光辉。躬行有得。不苟如此。则凡粗涉门径。以理自高。乃至以方便自恕者。诚不免坐肤浅蹈空大病矣。 滔天一筏之虚云大师刘瞻明 宗门龙象。自吾师天宁冶公。及融通玉嵀两禅师入灭后。真善知识。寥若辰星。独虚云大师道风闻天下。丙子秋。余来上海。访 我领受了虚云老和尚的当头棒喝开眼 这次上海市佛教界为了祝愿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在玉佛寺举行法会四十九天。这是上海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法会。这次法会特别恭请中国佛教第一位高僧一百十三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由京莅沪主法。这个消息在上海新闻日报。大公报披露后。不但号召了全上海的佛教徒都来参加法会。虚老和尚的德高望重为佛教群众竭诚拥护的热烈情况。除了看到印光大师莅沪主持丙子息灾法会的热烈情况外。这是第二次了。虚老和尚为接见广大的群众。特规定了每星期一三五。上午九时在大殿前面与群众见面一次。每次逢到见面的日子。在八点多钟大殿前面就站满了数千人。工人。农民。妇女。青年。儿童都有。各人都怀着瞻仰虚老和尚的一片诚意。在老和尚从大殿里出来的时候。一片如雷的掌声。充满了爱敬的热烈情绪。老和尚的开示。很简单扼要。告诉大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老实念佛。保卫和平。”大家听到都欢欣地感觉到无限的荣幸。每日排队报名归依的近万人。虚老和尚的道德感人之深。不但为佛教扩大了良好影响。同时对于和平法会的号召力量。是不可限量的。我在 记虚云和尚及其诗 王世昭 在中国诗史上。有长寿诗人。可是克享遐龄。到一百一十余岁至今还健在的。可以说是少有。而自幼至老。摆脱一切。以苦行为至乐。以一身奉佛为至荣。百年如一日。在中国高僧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足迹遍中国无数名山。西入康藏。踰喜马拉雅山。朝礼五印度。折而至南洋群岛。其平生行迹。合晋法显。唐玄奘。明徐霞客而为一人。此亦中国地理学史上之所无。和尚愿力至宏。而学力亦不可窥其涯岸。今据岑学吕所编。虚云和尚法汇。共集诗歌偈赞凡三百九十首。其中七言最多。五言次之。赞偈亦有三言或四言者。迭颂古“水鸟树林常说法。”七律用无字韵。多至二十三首。和尚之工力如何。于此亦可以概见。尝论中国方外诗人。于晋。吾得慧远。沈德潜谓其自有一种清奥之气。于宋。吾得汤惠休。禅寂人而作情语。宛转入微。为苏曼殊诗之所自出。其余如唐之皎然。齐己等。皆去古未远。卓然成家。出语便超。绝无禅习。此所以为可贵也。若以上述定义。以觇虚云和尚诗。则上品至多。颇难遍录。可是为使鉴赏者明了和尚的真工夫。亦不妨举例如后。“卅载他乡客。一笻故国春。寒烟笼细雨。疏竹伴幽人。乍见疑为梦。深谈觉倍亲。可堪良夜月。絮絮话前因。”还鼓山访古月师。像这样不食人间烟火。而人情味很浓厚的创作。即置于唐以后。宋以前。亦不甚为过。五言诗本来很难写的。在他的集中竟达八十余首之多。亦几与林逋相伯仲。至于山居五绝五首。其恬淡处又不啻陶渊明再世。生活方式虽不同。而其出口成章则一也。兹录其一首云。“山居意何远。放旷了无涯。松根自作枕。睡起自烹茶。”除此之外。他的诗作。多七律与七绝。七绝中有峨嵋山怪石栖云四首。为记其第四首云。“石壑云涛高际天。浑囵还是太初先。坡前犊子迷归路。引入香风蹴白莲。”好一个引入香风蹴白莲。句虽现成。而味极隽永。王渔洋诗。门外野风开白莲。和尚脱胎换骨。乃亦自成妙谛。和尚不但五言律绝与七绝写得好。而七律也有写得很好的。如过崆峒山。“凿破云根一径通。禅楼远在碧霞中。岩穿雪窍千峰冷。月到禅心五蕴空。顽石封烟还太古。斜阳入雨洒崆峒。山僧不记人间事。闻说广成有道风。”至他的工力。还在一首皮袋歌作于十九岁。三言与七言相间成篇。句虽俗而意甚长。宜于僧家诵读。故不赘。和尚的诗以属新出版。故评之者甚少。而其精神之所宗。亦不在诗。故诗转成为和尚瞋喜之间的游戏。修持之后的微呻。成诗在无意之时。得句在即兴之外。故不求至而自至。不求工而自工。转觉其可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