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十九,竟) |
||
|
||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十九,竟) (白话图文参见:《云中吹箫人》(虚云老和尚画传)http://www.suyuan.org/tpbd/ShowPhoto.asp?PhotoID=120) 译者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 虚云和尚年谱竟 增补 答客问千佛衣 客问。千佛衣合佛制否。云云。 答曰。现在云居山藏经楼。毗卢佛身上披的绣佛袈裟。是上海众居士送我的。上面绣有千佛。世人多呼为千佛衣。这种做法。和这名称都不妥。大违因果。一般僧人穿上这样的千佛衣就海会。我向来反对。每逢传戒时都宣布千佛衣不合法。佛弟子对佛像。只能恭敬顶戴。怎能把佛像在自己身上颠三倒四。坐下来又把佛像压在屁股下。你说罪过不罪过。我在光绪三十二年时。得御赐紫衣。上面也没有佛像。只绣金龙。现存云南鸡足山。所谓千佛衣者。是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三衣。佛佛道同。千佛相传。都是一样。并不是衣上绣千佛。谓之千佛衣也。未制袈裟前。僧与外道分不开。阿难问佛。我们佛弟子如何分别。佛令制袈裟。照楞伽山的田形造。一块一块联缀成衣。如田相似。叫福田衣。又名善哉服。又名解脱服。又名离尘服。种种名义。都是表法。初发心的。不可不知。不要穿绣了佛像的衣。还有以讹传讹的。曹溪南华寺现存的六祖坠腰石。武则天圣旨钵及袈裟。这袈裟是假的。达磨之衣。到六祖便止而不传。坛经上载明。“方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裹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可见今之袈裟。并非原物。则天送的衣钵。现在所存的。也非原物。现存袈裟也绣佛像。后人失考。一人传虚。十人传实。都误以为六祖的衣绣了千佛。我们也可以绣佛。这是错误的。 论佛历问题答融熙法师书 上略佛历问题。来书所列。具见致力之深。此事晚近益聚讼纷纭。各本所闻。又正如所言。印度古时王国众多。历法紊乱。不似我国甲子纪年。易于稽考。云则向凭法本内传。摩腾法师。对明帝曰。佛以周昭王廿四年甲寅之岁。 佛历二千九百八十三年岁丙申夏月廿八日 覆 春读云笺道话。快慰难量。荒山冬日较秋稍冷却远可爱。住僧近百。芋少柴多。海众犹慕禅悦为食。暖坐一堂。忍苦相随。昼则垦地烧砖。皆冀聚沙为佛塔耳。尊寓气候。隆冬似中秋。小雪照明月。诚“人花俱老不知老”之境。盖以净念相续。外息诸缘。乃感清泰现前。娑婆即极乐已。夺冬为秋。纵之为春。天气可专也。圭峰大师云。“元、享、利、贞、干之德也。始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能专一气则柔顺。四季何定。不执冬必寒。夏必暑。亨之谓也。冬能暑。夏能寒。利之谓也。又冬还寒。夏还暑。则贞矣。至于元。则非冬、非夏、非寒、非暑、非玄、非白、非花、非人、非知、非不知、非老、非不老。唯万物皆备于我者。乃能见之。见之则任他冬、夏、寒、暑。玄、白、花、人。知与不知。老与不老皆可。此境唯证乃知。知之则常、乐、我、净。可进而几矣。求识之道无他。亦外息诸缘。净念相续。顺应天时。寒而暴之而已矣。昔日陆大夫见南泉。问曰。肇法师也甚奇特。解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南泉指庭牡丹花。曰。“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大夫罔测来示万年菊一偈。嘱为改定。居士致柔之意乎。山野念一气之专。以直养而无害。任其塞于天地之间。使有缘人见之。誉之为花雨缤纷。字字珠玉也可。毁之谓一文不值也可。山野何敢为更一字。谨次原韵奉和一绝。 开士行吟秋后菊。名花回顾梦中人。是谁人淡能如菊。一暴寒冬又见春。山野不文。见笑见笑。 附录重建云居山真如寺事略 佛历二九六五年己卯即民国二十八年。日人侵华。兹山殿宇。焚烧殆尽。仅存铜毗卢佛。释迦佛。观音菩萨。监斋像各一尊。住持性福等四人。结蓬而居。零落至此。 癸已秋七月。云知云居法窟久毁。请准当轴。派同志等数人。伴送来山。黯然伤之。乃藏身一破牛栏中。旋衲子闻讯踵至者百数十人。食宿两难。幸上海 甲午春正月。住僧至百余众。国内外道友闻讯。相将助资。爰掘土平地。将后山挑低七尺。以土填补。西边低凹坑旧寺。坐戌向辰。今改坐辛向乙。筑基抛砖竖竿。首建法堂两层。盖铁瓦。上作藏经楼。置碛砂频伽等藏经。中供毗卢佛。两边为众宿舍。楼下中筑法台。戒坛。通用。供释迦佛。挂沩宗钟板。于中上殿坐香布萨安居。铸造大铜铁锅五口。大铜钟报钟二个。各种法器什物。冬十一月所栖牛栏被焚。新建茅蓬。楼上下廿余间。牛栏。厕所。窑厂。次第落成。自烧砖瓦。储置木料。 十二月起禅七一期。 乙未春正月。开垦水田百四十余亩。旱地三十余亩。秋九月。香积除厨五观堂落成。 冬十月。为山上沙弥传戒。不期来者数百人。期满。起禅七一期。 丙申春正月。兴建大殿。天王殿。韦驮殿。虚怀楼。云海楼。报恩堂。西归堂。夏末落成。 秋七月。性福退居。新住持海灯接座。开讲楞严经。冬十二月。起禅七两期。 丁酉春正月。兴建客堂。功德堂。钟鼓楼。韦驮殿。祖师殿。禅堂。如意寮。上客堂。伽蓝殿。库房。方丈。祖堂。杂务工寮。柴房。 山志载:大殿佛座下地宫碑铭。今已招得。毗卢大殿佛座故址。得古物碑文二处。均系洪断和尚手藏物。如志中所载。仍以原物复藏二处佛座下。除原物外。毗卢座下。另加入铜弥勒佛一尊。玉章一个。大殿座下。加铜佛一尊。菩萨三尊。玉章一个。琥珀等物各一件。碗杯羹匙各一件。以资纪念。 数年以来。修建经费。悉赖国内外道友助成。至于斋粮。初赖外助。迨乙未秋。所收稻谷及洋芋。红薯。勉可自给。稍有不足。仍拟继续开田垦地。种茶植树。生活庶以无虞。 又自上海请来樟香雕像。丈六。八尺。五尺。二尺。西方三圣像共四堂。八尺阿弥陀佛像一尊。六尺弥勒佛。观音连善才龙女地藏圣僧。韦驮。关圣像各一尊。白玉二尺释迦佛一尊。吴宽性送来一尺六寸古铜观音一尊。 右录自癸已至戊戌六年间。重建事略。殿宇工程。大部完竣。诸余房屋。尚待工成。媲之唐宋建造。则华朴悬殊。较之明清重修。似益周备。此皆赖佛天垂荫。檀护弘施。以及四众辛劬之力。云何与焉。兹以重刊旧志。先附录于此。虚云识 云居山志重刊缘起 江西云居山。为历代古锥。雷震霆轰。五宗俊杰。龙腾凤翥之地。自唐宪宗元和初年。道容禅师开山。僖宗中和三年。道膺禅师入山演法后。直至明代。以祖师禅载传灯录者。四十有八人。盖开山祖道容。及道膺。道简舜。老夫。佛印。圜悟。妙喜。高庵。清凉。诸师。皆以旷世龙象。蹴踏此山。而赵州参膺祖。八十犹行脚。固此山佳话也。诸祖法典。流传亦广。尤以妙喜与竹庵所作颂古编。禅林宝训。及晦山之禅门锻炼说为最。斯山盛时。炽然建立。海印森罗。庵院累百余所。虽历宋元明清。屡嬗兴废。而诸祖嘉言懿德。洋溢回流。清康熙初。燕雷和尚。编纂山志。取名山形胜。先哲风规。据实诠次。汇成大帙。共二十卷。燕公寂后。沧桑代谢。烟草丘墟者二百八十余年。云居道脉。绝续何如。无由搜采。唯佛法不怕烂却。先哲萼跗相衔。神祇呵护。灵应不绝。如元和初司马头陀至山。愿与道容禅师阐扬佛教。感五神舍地。建寺示梦。现相至再至三。膺祖开堂。常有五龙现老人相。前来听法。道简禅师继膺祖席。主事不惬。罔循规式。师察情潜去。而树神号泣大众迎归。及闻空中连声曰和尚来也。诸缘和尚。将至云居。神钟不击自鸣者三日。建殿抡材。风拔神木。欲伐古树。灵鹊移巢。如斯冥感。详见志中。虚云鄙陋。愧媲前贤。癸已 虚云潦潦倒倒。波波挈挈。蹉跎两甲子。弘演一无成。惟对诸祖道场。志存匡护。前后修举废坠者。大小数十寺。癸巳养痾匡庐。因审云居法窟。湮没多年。念前哲诸师。无人继起。名山多胜。有讯归公。遂贸思兴复。请准当轴于五老峰下。修葺牛栏。苟安马枥。初未计及如何施设也。未半载。而诸方衲子。瓶钵遥临。势难独善。及抛砖竖竿。重建梵剎。苦诣经年。建就法堂一幢。上盖新铸铁瓦。置就碛砂频伽二藏经。住僧千指。早晚殿堂。冬夏禅七。黑白月布萨。平时蒲团禅板。香坐三枝。今春雨笠烟蓑。荒开百亩。预计岁不歉收。则足半年斋粮。年来僧多粥少。妇巧难炊。全靠政府售粮。住众除自力耕作外。还从事土木工程。自己烧砖。自己筑墙。建就去冬被焚之茅蓬。添筑牛栏厕所。现正筹建大寮斋堂大殿禅堂钟鼓楼等。又铸大铜钟。报钟各一。千僧锅四口。原大殿地基坐戌向辰。今改坐辛向乙。正对钵盂峰。而后山亦有主。原地基过高不平。宾主不称。今填平之。使藏经楼不高过大殿。其余工作。方兴未艾。虚云衰迈。已无能为。深望有大愿力者。继起发心。赤手扶起破沙盆恢复丛林旧观。则云居圣境。万古常新矣。 山志载有大殿佛座下地宫碑铭。去夏今春。发掘毗卢殿大雄宝殿故址。得古物碑文。如志中所载。已呈报当局。毗卢殿物仍藏毗卢佛座下。余物俟重建大殿时复藏原处。 蜀僧性福。自民国十年到此。一住三十余年。言当日仅存山志一部。为人持去。遂托其师弟上海龙华寺性空和尚。到苏州寻回。已微有损蚀。虚云念彰先达之美后昆之责也。用述缘起。重刊斯志。以广流通。盖不随世谛盛衰而销其渊默之声也。乙未岁 云居山志重修流通序 癸巳夏。予养痾庐山。有数禅人自云居至。称日寇中原时。以兹山险峻。易伏游兵。遂将真如寺全部焚毁。今祗见毗卢遮那大铜佛。兀坐荒烟蔓草中。苟不重修。将湮灭矣。予闻之恻然。念云居自唐代元和年开山。为历代祖师。最胜道场。道容以后。道膺继之。其后齐禅师。融禅师。老夫舜。佛印了元。圆悟克勤。大慧宗杲。皆曾任该寺住持。而过化者。有赵州谂。云门偃。古塔主。洞山聪。圆通秀。真净文。居士中如白居易。皮日休。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吕居仁等。不计其数。今祖师道场。零落至此。亟待重修。秋七月与居士祝华平等。至真如寺。洵如僧言。祇性福等四人住茅蓬中以事香火。居数月。四方衲子。闻风而至者。数逾千指。佥议重修事宜。虽有殿宇旧址之可寻。而乏山志记载之考据。因志板久毁。书册亦绝。后于苏州访得残本。漫漶殊甚。乃属 佛历二千九百八十六年岁次己亥孟夏释虚云序时年一百二十 补志 民国四十年云门事变虚公老人遭匪干木棒、铁棍三日惨酷毒打,翌年冬在沪主持法会,嗣赴云居启建真如寺。此数年间,年谱中仅记虚公迭以老病,拒赴北京之邀请。对实际健康情形,未见提及。六十八年六月一八零期慧炬杂志载有香港吴居士,民国四十五年赴云居朝礼,返港后致函加拿大詹励吾老居士言:虚公时年一百一十七岁耳聪目明,齿牙无脱落,且事无巨细,必自躬亲。诚属希有瑞相。经商得慧炬杂志编者同意,特摘录如次: 励吾兄道鉴:久疏音问,时切驰念,去年得读大札以人事栗栗,未遑作答,稽延至今,始握管奉复,死罪!死罪! 大作佛学浅义,善譬巧喻,深入浅出,拜读之余,钦迟无地,乃呈谈老和尚一看亦欢喜赞叹!嘱代致拳拳之意。 去年十二月专程到云居。谒见虚公求列门墙,蒙许皈依,行礼如仪。 老人和光同尘,即之煦煦然,如沐春风之中,而步履健捷,行动自如,耳不聋,目不眊,看小字不戴眼镜素来如此,非返老还童,口内无假牙,嚼硬物同中年人,思虑能集中,接物应事巨细无遗,诚佛门龙象,稀世人瑞。对于兄近作坛经序文,老人亦称许不置。旋于回港后, 潭安并祝 慧业日进弟 吴宽性拜顿 编后赘言 一。本集以速于流通。故匆遽付印。尚阙“行实。”“碑志。”“塔铭”诸篇。伏乞诸山耆宿。海内名公。发般若文字之光。续景德传灯之录。使一代禅宗。千秋不朽。同感拜嘉。 二。道光二十年。虚云和尚之父玉堂公。就任泉州府幕府。母颜氏。诞生师于泉州府署。宣统二年。陈荣昌撰妙净尼留偈记。误幕府为知府。展转传讹。兹订正之。 三。师于云门事变前。向不说自己年龄家世。因此年岁愈高。愈启人疑。考师于咸丰八年戊午十九岁出家。礼常开老人为披剃。二十岁。依妙莲和尚受具戒。其私逃出家时。并携从弟富国同行。是有人有地有时有职位可查考也。假令虚报长大十年。则师出家之年为九岁。岂有九岁童子。已娶两房妻室。岂有九岁童子。能携同六七岁之幼弟由泉州逃至福州。即使可能。而涌泉常住。岂肯收容此无来历之二童子。此其一。又假令虚报长大廿年。则此时师尚未出世。常开老人为谁剃度。此其二。后来师重回鼓山住持。亦有时有地有人。倘非有戒师可查。其大加改革时。反对者竟至放火烧回龙阁。能不令起而攻击。此其三。又假令其虚报在三数年之间。而师之自己说出真实年龄时。已有一百十二岁矣。又何必虚报数岁。凡此事实。皆足证明师之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百有一岁。 四。年谱所载灵异之事颇多。如猛虎归依。黑龙受戒。白狐驯豢。枯柏重生。夜雨移堤。绯桃应瑞等等。读者每生疑惑。然试取读历代神僧传。二百余人中。其神通广大。实有千百倍于虚师者。信古传今。莫敢非议。诚以此等事。属于不可思议境界。现在科学尚待发明。遑论考据。 试举一近事证之。年谱载。民国八年己未春。师应滇督唐继尧请。在昆明忠烈祠启建水陆道场四十九日。法会圆满送圣时。空中出现幢幡宝盖。荡漾五色彩云中。全城目睹。万家罗拜云。读者对此。恐或不能无疑。顾近代 游普陀志奇 余因观察象山舟山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 五。世之至人。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吾师出家百年。从理悟言。其潜修密行。证何果位。非凡夫所能知。从事迹言。其少年苦行中岁参方。已令人敬仰。及出而度世。志在兴复祖师道场。使宗风不坠。迹其平生。建造大小百十寺院。皆为历代祖师已毁将毁之道场。其最著者。如云南华亭。云栖。广东南华。云门。福建鼓山。江西云居数寺。均需用银圆百数十万。此皆近百年来国内未有之宏大建筑也。师建业虽多。然终身未尝有一椽一瓦为私人所有之别业。数十年来。携一杖上山。一杖下山。此人所共见者。及其最后中兴云居。初来住牛棚。被逐在牛棚。示寂亦在牛棚。曾历十五坐道场。未尝一日居方丈室也。至其延续五宗。除临济。曹洞。两派尚有传人外。沩仰。云门。法眼。三宗。灭绝已久。师考其宗派。访其遗迹。每宗为度弟子数十人。分承法统。以续传灯。 六。光绪二十六年庚子春。师到北京。住龙泉寺。肃亲王善耆之太福晋。慕师德行。执弟子礼。由是近支王公。多有来往。师益戒慎。至七月。联军陷北京。师与王公大臣。随两宫西幸。至陕西西安。巡抚岑春暖。请师建祝圣护国消灾法会于卧龙寺。法事毕。师潜遁至终南山结茅。为避俗扰。更名“虚云。”号“幻游。”及后至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师为维护全国寺产事。与寄禅同入京。并为鸡足山迎祥寺请藏经。两宫知虚云即从前之德清也。欲召见便殿。师辞之。于是奉旨敕封师为“佛慈洪法大师”之号。御赐“紫衣。”“钵具。”“赐杖。”“如意。”钦赐“玉印。”奉旨“回山传戒。”钦赐“龙藏銮驾全副。”在他人处之。则蟠龙御宝匾额。金字高脚牌衔。遍列大雄宝殿之前矣。而师无有也。仅将“紫衣”“玉印”“诰轴”等等。存于藏经阁中。以为镇山之宝。及后建筑各大寺院。都无一字炫耀。师之视富贵如浮“云。”视世间如梦“幻”者。 七。师历十五坐道场。中兴六大名剎。重建大小寺院庵堂八十余处。付法得戒及四众归依弟子逾五百万人。此亦近代僧史所稀有者。 八。师示寂后。噩电传遍。凡国内外佛教团体大小寺院千百万众。以及世界各地欧美人士曾归依师为弟子者。无不先后集会追思。诵经礼忏。荐师上生。所有追思事略。及诗文等类。另编别集。 诸书编辑。前后十稔。事类綦繁。全赖同缘协助。或搜罗文献。或借赠图书。或参考岁时。或更正人事。或躬亲采访。或佽助编资。甚或以三藏全函。连车并载。或以片言只字。万里传书。普与法乳之劳。用广传灯之录。龙华会上。功不唐捐。 前后十年间。自编云门山志。初版再版法汇年谱。重印云居山志。及此次全集之校订凡躬与笔砚之劳者。如释悟慈。宽慕。宽永。宽筠。诸师。居士如惭愧。李缵铮。岑衍璟。黄纪青。丁盘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