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净土法门法师:专修是根本智,参访是成就后得智 |
||
|
||
净土法门法师:专修是根本智,参访是成就后得智 我到台中跟 照着清凉大师《疏钞》去讲,人家讲的没错,自己就没有体会到。这念头一生,仔细去观察发现了,讲过,也没有讲错,毛病发生在哪里?毛病是我们只讲文字,没有体会里头的真实义。回头这一观照可不一样,立刻就发现了,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关键人物,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中国人跟印度人一样先入为主,他把他排在第一,这代表什么?代表就是他专修这个法门。再看最后,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头一尾,我明白了,善财专修净土。那旁边接触的这五十一位善知识代表一切法门、无量法门,他参访是什么?他都知道,他统统晓得,但是他不修。 所以科判里每参最后一科叫「恋德礼辞」,他去拜访,这个善友把他的法门讲给他听,他都懂。最后恋德是感谢,礼辞是什么?恭敬、礼拜,离开他,不学这个法门。门门都会,他并不修学,他没有杂修,他专修。所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专修是根本智,参访是成就后得智,叫无所不知,他才能教化众生,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教化众生要有方便,方便就是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这才了解。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看到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这才恍然大悟! 文殊、普贤是我们最羡慕的、最尊敬的菩萨,他们求生净土,才知道净土殊胜,才知道净土是个妙门,观念转过来了,才知道这些斋公斋婆了不起,斋公斋婆是什么?上上根人!就是这里讲的。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三十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