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读经、听经到底要不要思考? |
||
|
||
印光大師教我們:读经方法。。。念佛需要一字一句清清楚楚,不假思索;读经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要一边看一边琢磨意思,这样益处不大,妄想情见倒增长很多。古大德抄写《法华经》专心一意,只顾写经,全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天已经黑了还抄个不停,侍者过来好奇的问:先生,天已经黑透了,您怎么还能写经啊?他听了,眼前立刻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了。其实所谓光明与黑暗的区别,都是众生的妄见和凡情。当他专心写经时,妄想分别停止,一切执着统统放下,完全不分别天已经黑了,也不计较天黑了就会没有光,没有光就不能写字。等到被人一提醒,什么光明黑暗,顿时分别心起,一下子就看不见了。。。修行用功的关键在于专心,不去用情想分别。倘若不用妄想,哪里还有邪见;邪见没有,就是正智。这样读经,和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是同一个道理,也就是专心致志。专心用功的时间长了,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明代雪峤圆信禅师,目不识丁,中年出家,刻苦参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久而久之终于大彻大悟,随口说出的话无不妙契禅机。你看他不识字又不能写,修行时间长了居然也能读书写字。这种利益,都是从不起分别中来。读经就应当这样。读经要从头到尾一直读下去,无论文字意思,一概不用分别心。能这样读经,上根之人,便能悟我空法空,证实相法;根机差的,也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所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指的就是这种读经方法,所以叫做“但看”。能这样看,一切大乘经典,都可以使人明心见性;假如边看边思考分别,这一句什么意思,那一段说的什么,那都是用凡情妄想,胡乱猜测,无法暗合道妙,领悟佛经的宗旨,更谈不上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如果要研究经文义理,或翻阅注疏,应当另外安排一个时间专门研究。学佛人在没有开智慧前,还是以阅经为主,略带研究就好。否则只顾研究,哪怕研究到感觉如同拨云见日,开门见山一样,仍然只是文字知见,对自己的生死大事一点用都没有,大限到来,平时研究经典的见解,此时完全派不上用场。如果不照以上所说的方法读经,只怕宿世的业力引起种种邪见,此人反而拨无因果,杀盗YIN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他还以为自己是大乘行人,一切无碍,援引六祖说的“心平何劳持戒”的名言,狂妄地认为一切戒律,破而不破才是真持戒,如此修行,难以得到真正的受用。应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大乘经典如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可以专门读诵一经,也可以这几部经轮流读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