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净土宗核心教理:摄生三愿、三辈往生与九品往生


   日期:2013/8/19 15: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宗核心教理:1、净宗念佛法门的立宗之本;2、无量寿经弥陀摄生三愿(第18、19、20愿)所摄何种众生?摄生三愿与三辈往生、观经九品往生的关系?3、以上与阿弥陀经上【一心不乱】的关系?


先看1、净宗念佛法门的立宗之本

   毫无疑问,净宗之所以被称为“三根普被、无机不收”的特别法门,最极端的五逆十恶罪人也能在临终信愿往生,根本原因就在于弥陀摄生三愿中的第18愿。因为只有该愿不谈自力修行,只谈信愿。表明念佛法门,往生的门槛,其最低标准,也是根本标准,在于信愿的有无。故藕益祖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又因为愿力是信心带动的,所以再简单点,就是一个“信”字。所以,从印度大乘佛教集大成者、中国佛教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开始,判一代佛教为“难行道与易行道”,标准就在于这个“信”字。《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故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及,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18愿是弥陀根本大愿,没有这个愿,就又成难行道了。弥陀本愿把念佛法门与其他8万4千法门分别开,所以念佛法门被称为“门余大道”,即印光大师说的特别法门。藕益大师说本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即第18愿;禅宗大德、中国佛教协会传印长老在《念与念佛》中说:修持之所以不力。。更为重要的是,仰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特别是其第十八愿的“十念必生愿”。】正是由于具有如是之功德力用,【超越了佛法中“难行道”法门】,乃得我辈下愚凡夫能够如愿以偿往生弥陀果报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下下品人,亦证三不退,一生圆成佛果。此乃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言思莫及。故《要解》云: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今此两愿,于四十八愿中,如箭靶之红心。【至于第十八愿,则如红心中之中心。】

  《无量寿经》: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那么,有什么资格称为「超世愿」呢?【因为第十八愿。】如果把四十八愿一一分开,比如第一「国无三恶道愿」,如果单独就这一条愿来说,十方诸佛的净土也没有三恶道,那这一条愿就没有超过诸佛;第二「不更恶道愿」、第三「身皆金色愿」等等,【其它诸佛也都有同样的愿】。

  但是【独独这第十八愿:造罪凡夫,只要「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这是其它佛所没有的。】被十方诸佛所遗漏的众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像一张广大的网,把他们通通收罗起来──这就是超越诸佛的誓愿。甚至,因为这第十八愿超过诸佛,其它各愿也超过诸佛了。为什么呢?比如,弥陀净土、诸佛净土虽然同样没有三恶道,但诸佛净土造罪凡夫不能往生,弥陀净土因为有这第十八愿,凡夫可以去往生,这不是弥陀净土无三恶道胜过诸佛净土无三恶道吗?


   再看2、无量寿经弥陀摄生三愿(第18、19、20愿)所摄何种众生?

我们知道,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称为大经,中心内容是在讲弥陀48愿。而48愿中与我们往生有直接关系的就是第18、19、20愿,叫“摄生三愿”。

为什么?因为弥陀佛知道我们的能耐超不过三样,于是就设三条,这是第一种原因。第二是因为众生有三类根基,这有经证,《无量寿经》下卷中就讲三辈往生。注意!三辈往生就是这三愿所摄,但是这三愿不只是摄三辈往生的。

《无量寿经》弥陀 摄生三愿

  18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19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20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三愿前两句都是一样:“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既不是六道众生,也不是三界众生,而是遍指除佛以下的九法界众生。

十八愿接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而十九愿则是先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才说:“至心发愿”。日本人把这十九愿解释成为:“因为他不能深信弥陀本愿,所以才要先菩提心,修诸功德。修了功德之后,才至心发愿。”

二十愿是接着说:“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接下来是“植众德本”,最后才“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可见,他听闻佛号欢喜,要往生,为了往生,所以植众德本,培养资粮,然后以此资粮至心回向。

可是十九愿不是这样,十九愿一开始是“发菩提心”,那就不同了哇!也就是他一开始就深解大乘,已经能发菩提心了。可是他知道菩提心难发、难成就,他为了成就菩提心,所以要修诸功德来方便庄严菩提心。他已经在领受大乘佛法,并且发心了,可量仍有不足,他知道佛有彻底的方便,来成就菩提心,所以至心发愿。【【为什么说“至心发愿”,而不说至心回向呢?】】【因为他修诸功德,是为了成就菩提心,而不是为了回向。】何以故?因为只要你有了菩提心,你就已经在诸佛的愿海当中啦!你已经深解大乘了。由于你深解大乘,当然你不一定喊着我要去极乐世界,因为你已经在极乐世界了。不过事实上你的菩提心还不能圆满,为了圆满成就菩提心,所以在临终时,才至心发愿,往生极乐。

有谁作这个证明?有两个人。第一个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要往生兜率天时,并没有一天到晚念“南无弥勒菩萨”,因为他随时都在弥勒菩萨身边了。他是研究“唯识”的,弥勒菩萨是唯识的开山祖师。事实上玄奘大师念观音菩萨跟《心经》,他在西方取经遇到困难时,都是念《心经》和观音菩萨的,可是他在临终时,一念导归就去了。为什么他能这样?因为他早就在菩提心当中,跟弥勒菩萨相见相感了,这是发大心的上辈修行人。下面我还有经证。

所以,第十九愿是这样的,是为菩提心而修诸功德,他已深解大乘,可是他也深知种种功德没有彻底究竟的净土法门这种彻底方便的功德来得妙、高、圆、顿,他为了早日让众生离苦得乐,他要早日成佛,早日证得菩提,所以他要往生极乐。这个观念完全和密教相契合。

。。。中间省略非重要内容。。。

但是,日本真宗把这解释成什么呢?他们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先修功德然后才至心发愿。他们是先修行,才懂得要发愿。”为什么他们先修行,才发愿哪?为什么不像十八愿:“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没讲发愿,没讲发菩提心,立刻就至心信乐,然后就欲生我国了呢?这个修十八愿的是一闻即信,是对弥陀佛有彻底的信心,他当然没有怀疑,十八愿所摄的才是上根。修十九愿的不是上根,他还要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才愿意相信弥陀佛,信中有疑,所以修十九愿的一定生到边地或铁莲花里。这是真宗的说法。

你们觉的哪种说法对?十九愿里头有没有说因为他经过发菩提心才愿意发愿?没有嘛!他是为了圆满菩提心才发愿。他从一开始就相信弥陀佛,因为他一开始就发了菩提心。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人绝对没有怀疑阿弥陀佛,怀疑极乐世界的道理的嘛!日本真宗这样的解经有过度牵强的嫌疑。

我们再看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显然这里发菩提心是核心,并不是往生是核心。你说这种人为什么往生不是核心?这不是摄众往生的愿吗?你要记得有一种人,他已经体会了大乘佛法了,他不是骄傲,他是真正的有大善根的修行人。他体会大乘佛法之后,往生对他来讲只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这种人直接在大乘法门得利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导归极乐就是这样的,他并没有在前面参的时候,就在那里念佛。智者大师是临终发愿,导归极乐。那个玄奘大师临终生兜率天也是这样子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平常的身心已经在所往生的那个世界当中了。

好,十九愿这样修,是摄受上等根基人的。

我们再看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很有意思,最后一句是“不果遂者”。前面两愿没有这四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二十愿是累积资粮交换往生,所以要累积资粮来回向往生。这是交换,假如不果遂,就是交换不成,因此要说“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重点在“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没有交换往生的事情,不需要修诸功德来回向,所以不存在果遂不果遂的问题。他是“乃至十念”都往生啦!他的“果”就在他的信心当中,有信愿,当下往生,何必还要回不回向、果不果遂呢?

可是二十愿不同,二十愿说:“闻我名号”,还要“系念我国”。十八愿只是谈信乐,没谈系念的事情。而二十愿是闻名以后还要系念,这还不够,还要“植众德本”,以此德本作为往生资粮,回向往生。

第十九愿说:“修诸功德,至心发愿”。这和二十愿也不同。因为十九愿的修诸功德是为菩提心而修的,不是为了往生而修的。他对于往不往生从来不担心,他只要发愿要去就去了。可是二十愿就不一样,他没有办法发那样强大的坚固的菩提心,也没有办法直接的修菩提行、菩提功德。所以他要植众德本,那是让他往生用的“德本”。“本”是本钱哪!他不讲“功德”,功德已经是一种成就。但“德本”不是,“德本”是一个基础。比如,德本就是《观经》中说的修三福。懂了吗?修三福回向往生,就是修二十愿。中国祖师弘扬净土宗常用二十愿摄受众生。他们自己修十九愿,修密行,导归极乐。

日本真宗专攻十八愿,特显十八愿,他们认为十八愿最高。我说不然,他在解释十九愿、二十愿时有了问题。十八愿是往生左卷,特异方便在十八愿,这没有错。可是十八愿并不意味着最高,你也不能因此而说修十九愿是对弥陀佛信心不足,不是的。要是说对弥陀佛信心不足,修二十愿的是有的,他们才可能表现出对弥陀佛本愿摄受稍微信心不足的人。所以他们要植众德本,来发愿回向,然后果遂这个回向。所以他们可能有信心稍微不足的嫌疑。如果日本人要批评,也只能批评我们中国修二十愿的可能有信心不足的嫌疑,不能批评修十九愿的大修行者。

为什么日本真宗会错解十九愿呢?原因在于他们平素很少有大乘佛法的熏陶,你只要看看日本真宗的教典就清楚了,他们的教述从来不谈成佛的原理。他们对于大乘佛法听而忧恼不喜,他们觉得那太难了,于是一下子把它推开。

现在我们再来看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系念什么呢?系念我国的万德庄严,系念我国的易成佛。然后他“植众德本”,也就是《观经》上所说的净土三福,这些都是二十愿所摄。修三福之后,然后“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以此回向而得果遂,以成就众生往生的资粮与往生的事实。这就叫作“不果遂者,不敢正觉。”我们中国人呢,一方面没有祖师大德的那种大菩提心、那种大开圆解和大证悟,所以修不了十九愿。一方面对十八愿呢,又有中国历来要靠自力修行那种习气,常常对十八愿不注意。所以我们中国人常常修到二十愿去了。中国人弘扬净土都叫你广修三福,孝顺父母、持戒、布施等等。然后印送大乘经典,读诵大乘经典,以此功德,回向极乐。这完全是修二十愿。这里常有一种情形存在,即对自己能不能往生稍微有一点怀疑。何以故?因为对他的往生资粮回向得够不够不知道啊!能不能果遂不知道啊!所以中国人修净土老是有小小的盲点存在,是不是这样?问题的根本就在这里。中国人的修法是对的,是二十愿所摄的那类众生。

可是中国的祖师常常是修十九愿,他们修密行,大开圆解,不过他们教给众生偏偏用二十愿。何以故?因为众生没有那个根性嘛!所以中国的祖师讲法是高高的,说法摄受众生时常用二十愿。因为二十愿的植众德本,八九不离十嘛!反正是教你修善根嘛!二十愿就是要你修善根,要你“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就是指《阿弥陀经》上的“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里你可以看到三经合为一体,事实上三经是一体的。这二十愿就是《弥陀经》的修法。印光大师自己修十九愿,他教人家修二十愿,像要“敦伦尽份”喽!平常好好念佛喽!可是他没有强调一心不乱喏!叫你好好念佛,就是叫你系念我国嘛!然后修修善行、持戒、多修善根,然后至心回向,最后果遂其愿,往生极乐。中国人的修法普遍如此,是不是这样?证明出来了,我没有骗你们。

因此,第十九愿是最妙的,下面会证明给你们看,它是摄受上辈的。二十愿稍差一点,是摄受中辈的。咱们没有修下辈,下辈让给日本真宗去修了。日本人既不谈十九愿的大乘菩提心,也不谈中国人修的二十愿的植众德本。他们光谈十八愿,下面我们来看十八愿。


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法华经·方便品》有四句话,我把这四句话读诵好久之后,忽然之间,这四句话展现在我眼前,很久很久没有消失,这四句话就是十八愿,实在不可思议。《法华经》上说:释迦佛在讲到什么人才能听闻大乘经时,他对舍利弗讲了诸佛甚深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后,舍利弗好象似懂非懂,其实舍利弗已经懂了。那时,为了彰显大乘佛法的难遇、难闻、难解、难信,释迦佛说了一系列事情。

佛陀说:“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智慧。”我施设种种方便,象阿含道的方便、声闻乘的方便,引导你们慢慢进入佛的智慧。

“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我从来不对你们这些阿罗汉说,你们将来皆当作佛。为什么不说,因为时机不到。

“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现在正是时候,我决定要说大乘法了。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我以前说的九部法(经有十二部,有时也说九部法。九部和十二部意思相同,就是一切佛法),都是随顺众生根基说的。都不是真实的。

“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我唯一真实的本意是要你们进入大乘,因此今天要说《法华经》。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如果有佛子,其心清净,无有迷惑,无有颠倒,也没有骄傲、懈怠、以佛法谤佛法这些问题,他就会心意柔软,就有利根。何谓利根?就是有智慧,听到大乘了义的佛法能够信受,不惊不怖。

“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他们能够在无量佛国中,行施甚深的妙道,就是行施大乘真实了义之道,亦即净土法门。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就是为这些佛子,宣说《法华经》这部大乘经典。

“我记得如是人,来世成佛道。”这些就是发大乘心、行深妙道(即是行菩萨道)的人。我一定授记他们来世成佛。这一些人为什么能授记成佛呢?下面这四句偈来了。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这些人能以深心念佛,能修净戒,本来就有大乘的根性啊!

“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好!十八愿就在这里。十八愿就是此等闻得佛,不必系念我国,不必植众德本,他大喜充遍身。十八愿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他们没有修众善,没有修德本,他们只是“此等闻得佛”,就“大喜充遍身”。这一些是什么人?是“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那一类人,他们本来就有大乘的根性啊!所以他才至心信乐,那样的信,那样的好乐啊!

我们看到现在台湾有些弘扬净土真宗的人,很瘦,眼很锐利,嘴巴很狠,说我们中国的净土宗修得不对。他们这样子是福薄之相,不像是修持净戒、以深心念佛的人应有的反映。这样的人虽然“此等闻得佛”,然而并没有“大喜充遍身”。他们虽然说在修十八愿,可是从身相、从心态上看,都不像是真佛子。我们看其外表,就知道这些人没有真正的大喜充遍身,不是真正的妙好人。真正的妙好人,必须领解大乘,才能够闻得佛号,就大喜充遍身,就至心信乐。

各位,你们有没有大喜充遍身?如果有,你就当生决定往生了呀!为什么这些人闻得佛名就至心信乐或者说大喜充遍身?因为在这以前,他已经以深心念佛。什么叫深心念佛?深心念佛就修行大乘,久远劫来种善根,或者是已经体解弥陀本愿,所以才能“以深心念佛”。这个深心也就是《观经》上所说的“深心、至诚心”。我现在就是拿《法华经》解《无量寿经》,以经解经,以经证经。

如果你能够闻得佛号,毛孔张竖,欢喜无量,你什么时候念佛能念到这样,你就决定往生,不需要一心不乱。因为十八愿就是这么说的:“至心信乐,乃至十念。”等一下我还要证明给你看,下至一念,决定往生,意思就是说,一念导归就往生了,那“一念”名为一念,实际是无量念。也就是当你什么时候闻佛名号,大喜充遍身那一刹那啊!一念就永续不断了啊!再也没有退了。你不需要念到一心不乱。我今天念到一心不乱,明天跟别人吵了一架,“完了,我一心又乱了,不能往生了。”这样叫作怀疑心。你要修的不是要你带着怀疑心,勤苦修行。只需要你一直体会弥陀的大愿,理解弥陀大愿由大乘佛法来,从大乘佛法了解到弥陀本愿真正在摄受我,你深信不疑,所以大喜充遍身,你就为十八愿所摄。这一念大喜,就是妙好人的欢喜无量。然后这一念永续不断。从那时起,你就大事已毕,往生定操左券,完成了,不用再瞎忙了。因为你已经念念心大喜充遍身了。特异方便就在这里,完全没有秘密。它就是大乘佛法。“佛法无二子,唯一大乘法。”佛法没有第二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大乘法门。净土法门彻底的是大乘种子。

讲到这里,我很高兴,总算把它给讲出来了。不过,恐怕你们不会很高兴,没有听懂。听不懂没关系,慢慢来,因为你知道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就有救了。以前你们根本不知道净土法门在哪里嘛!现在我再经典证明来加强你们的信心。


【【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都摄受上品生】】,为什么?我以经文一步一步证明给你们看。《无量寿经》下卷说到往生有上、中、下辈,注意,这个“三辈”可不是“三品”,上辈、中辈、下辈不同于《观经》说的上品、中品、下品,这三辈其实都是上品,是上品中的上生、中生、下生。我首先要以经文证明:【十九愿摄受上辈,二十愿摄受中辈,十八愿摄受下辈。然后证明三辈就是上品的上生、中生、下生。】

请大家翻到《无量寿》<下卷>三辈往生的地方,经文说:“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这段经文是跟十九愿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意思完全相应,不过这里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和十九愿又不一样,怎样解释呢?大家要看到上辈往生首先是“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的人,必然会体会到发菩提心跟念阿弥陀佛其实是同一品格的,所以上辈经文中在“发菩提心”之后,紧接着便说“一向专念”。这前后两句经文是彼此并列的,既不是为了念阿弥陀佛才发菩提心的,也不是以念阿弥陀佛来满足菩提心的,更不是象二十愿那样植众德本来回向,作为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接下去看经文:“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

大家可以看到以上两句上辈往生经文是和十九愿的“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的意思完全相应。显而易见,上辈往生正就是十九愿所摄的大根基的修行者。但是日本真宗却对此视而不见,反过来说修十九愿的人只能生边地,生铁莲花。这是那门子的话呢?经文的对照可以清楚地证明,日本人对十九愿的解释是错误的。上辈往生经文接着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大家要注意到上述经文最后两句是“修行功德”,紧接“愿生彼国”,而不是二十愿中所强调的“至心回向”。这表明“修行功德”和“愿生彼国”这两件事情是平等并列的,“修行功德”并不是为了回向,“修行功德,愿生彼国”这两句不是一前一后(即不是前面一句是行为,后面一句是目的),而是完全相对平等并列的。这就跟二十愿的“植众德本”是为了回向“欲生我国”的意思大不一样了。这里修行功德只是发无上菩提之心的一种必然的行为。所以我们说象智者大师一类的上等根基的大修行者,他们不用回向,不用交换,他们已经发了大菩提心,修了种种功德,大开圆解,到临终时只要发愿,当下即能往生,他们是随愿往生,愿到哪里,就可以去哪里,一发愿立即往生。

所以,通过十九愿和上辈往生的经文对照,完全可以证明十九愿是摄上辈往生的大心行者。这完全符合经证、教证、和事实上的证明。

下面看《无量寿经》中辈往生,经云:“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大家将这段经文和二十愿对比一下,可以看出二十愿所摄受的正就是中辈往生。中辈经文的“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就和二十愿的“系念我国”相应,接下来“多少修善,奉持斋戒……”等等,正就是二十愿的“植众德本”。中国人常常就是这样修的。然后是“以此回向,欲生我国。”这又跟二十愿的“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一样,所以二十愿是摄中辈往生的。中辈往生经文续云:“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次如上辈者也。”这段经文中明确地说中辈者往生是“具如真佛”的化佛接引,因而也就可以反证十九愿所摄的上辈往生见到的是“具如真佛”的那个“真佛”,也就是报身佛,进一步证明修十九愿的大祖师们是真佛接引。

下面看下辈往生经文:“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

你们看,十分有意思,下辈往生完全比同十八愿,“假使不能作诸功德”,这就是说不需要再去做种种功德了。只要“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愿生其国。”这就和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完全一致,可见十八愿是摄受下辈往生的。下辈经文续云:“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命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一段经文和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完全相应。其中一句讲“不生疑惑”是着重强调“欢喜信乐”的,有一丁点的疑惑,就不能算是“至心信乐”了。那为什么上、中两辈不说“不生疑惑”呢?因为上辈是已发菩提心了,当然绝对不会生任何疑惑。中辈是以“行”为重点,就不必强调疑惑不疑惑的问题。可是下辈是以“信”为重点,所以要特别指出“不生疑惑”。日本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反而说只有十八愿才是真正的“信”,修十九愿和二十愿是有怀疑的,这种解释显然与经文不相符合。

十八愿所摄的重点是什么呢?是“信”,“信”即往生,所以要说“不生疑惑”,你只要“一向专意,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十念便能往生,这就是我要讲的特异方便。下辈往生经文续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好!这几句经文又进一步强调了信即往生的意思,只要信得彻底,信到“至心信乐,不生疑惑”,那么“乃至一念”亦得往生,我在前面说过,一念就能往生,依据就在这里。

各位,经过前后经文的对照,我们可以确认上辈、中辈、下辈分别是十九愿、二十愿、十八愿所摄,十八愿专摄下辈,事实非常明显了。中国人是修上辈跟中辈,日本人好乐十八愿,日本真宗事实上是修下辈。这有明显的经证,经文证明是这样的。

举例说明,有一次愿海法师去给一个刚刚死去的八十多岁的老阿婆助念。这位老阿婆的孙女梦见她的奶奶坐着莲花来告诉她,奶奶现在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这就是十八愿所摄。日本人修下辈,咱们当然最好修上辈、中辈,不过可以先修下辈,把握往生再向上前进!反正都是上品嘛!

(三辈往生指观经的上品往生)

可是,【这三辈生为什么都是上品生呢?怎么来证明呢?】

我们重新回顾一下三辈往生,三辈有一个相同的意思。三辈往生的经文是: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这里有发菩提心。再看中辈往生: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中辈也有一个发菩提心。再看下辈: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好,这三段经文清楚地显示,这上、中、下辈都有发无上菩提之心的要求。

我们来看《观经》九品往生的经文,从第十四观开始。

上品上生:“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便发无上道心(即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花,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是名上品下生者。”

这上品的上、中、下,三生中好像没有讲到发菩提心,别着急。我们接着看十五观。

中品上生:“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看到了吗?上品生的众生,要发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可是到中品时,就不讲发心的问题了,经上讲什么呢?讲受持五戒、八关斋戒,修行诸戒。

【我为什么不先解释上品生的至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呢?是怕你们认为我牵强附会。】

我读到中品生的时候,就是让你们知道,从中品的上生开始,就不讲发心的问题,只讲持戒的问题,这显然是指一种根本不懂大乘法,只是受了一些戒德的持戒念佛而已。他们不晓得发心的问题。下品就不用说了。下品是作众恶业乃至五逆十恶,都是临终忏悔念佛往生的。所以讲发心的就在上品。换句话说,上品讲的深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其实就是菩提心。至诚心也就是不退心、不假心、不二心。只有菩提心才是不二心。为什么?因为如果有二心,就不叫无等等心、至高无上心。菩提心才是无等等心,是至高无上心。所以至诚心也就是菩提心。

当我们知道中品以下已经不讲发心的问题,就会体会到唯有上品生才会想发心,而三辈往生,都讲到发菩提心。我问你,你能不能想像下品的人乃至于下品下生造五逆十恶的人发菩提心。或许也有可能,但只能说是过去的善根而已,我们承认或许有可能,但他绝对不是在今生,从今生来看,发菩提心的就在上品,这在经文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

这样,我就可以证明: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各有所摄。十九愿跟二十愿各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十八愿摄上品的下生,一直摄到下品下生。】这样三愿摄尽九品生,全部摄尽。

(附: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指观经上的上品往生)

最后看3、以上与阿弥陀经上【一心不乱】的关系?关于一心不乱,早是个热点问题,我就不再赘述了。总之,三经对于往生标准不会是矛盾的,如果感觉冲突,那是我们自己的理解问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宗       三辈九品)(五明学佛网:净宗       三辈九品)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利乐有情是往生净土的重要资粮— 

 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 中国净宗 中国净土宗大事年表 

 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净宗修学的基础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五章 殊胜关怀——佛法是殊胜之通道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17 净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16 镜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15 念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14 信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13 明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12 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