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佛说常睡懒觉的过患 |
||
|
||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乐著睡眠乃有如是无量过失。若有闻者,不生忧悔厌离之心,发起精进,当知是人甚大愚痴。若有菩萨,为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说如是真实句义,功德利益,于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进住菩提分,无有是处。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教导比丘应当精勤修行,转化所有障蔽自心光明的烦恼;世间诸法尽皆无常,若能净心,即得智能,彻见实相,便可远离苦恼,得大安乐。 当时,有一比丘心智昏钝不明,不能体会佛陀苦心的教导,每日饱食后即关起房门,放纵习性,恣意睡眠;贪爱色身快意舒适,从不修习无常观等观行法门。佛陀观 察这位比丘总是懈怠懒惰地度过每一天,不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七日的时间,担心他因放逸而堕落三涂,于是前往比丘静室予以度化。 然而在房内的比丘不知佛陀的到来,依旧酣睡不醒,世尊见其心念汩没,觉性迷昧不显,便弹指作声令其觉晓,同时呵斥道:「快起床,怎么还在睡觉呢?你这 样的行径就像牛马身上的寄生虫,以及螺、蚌、蠹虫一样,不知此身乃众苦根源,隐蔽于不净之中,只因贪爱身体的舒适而懈怠堕落。如同有人受重伤,遭遇如此危 急厄难,却安逸睡眠而不寻求解脱之道。修行之人不能懒惰好眠,常当自警,心心念佛念法念僧,学习诸佛菩萨的行迹,便能远离忧患苦恼。此外,还要常观无常苦 空,破除邪见、令生正见,便是世间明眼之人。若能如此,千倍福报功德由此而生,永远不会堕入三涂恶道。」 比丘闻佛音声,如雷贯耳,惊坐而起,见佛亲自教诲于前,立刻起身顶礼佛足。世尊接着问比丘:「你能忆知过去生的因缘吗?」比丘惶恐地说:「弟子心智为 五蕴烦恼所覆盖,不能明了多生累劫宿命之事。」世尊悲悯地说:「你在过去维卫佛时曾出家修行,不仅不诵经持戒,更贪求名闻利养,饱食终日懒散不勤,从不存 念佛法义理,所以命终之后便堕落为寄生虫。五万年后果报受尽,又投生为螺、蚌之类和树中蠹虫各五万年,这四种虫心智昏暗,长生暗冥无有智能,贪身爱命喜好 隐蔽之处,以冥为家不乐光明;若待其一觉醒来,已过了很长的时间!如此久远缠绕在罪业之网,不求出离。今日,你终于罪毕福生,能生而为人,更得以出家修 行;为何还要重蹈覆辙,贪着睡眠以待来日堕落?」 比丘听了过去生懈怠受苦的因缘,全身毛骨悚然,心生忏悔;自此一心念道,以精进勇猛之力漏尽烦恼,证得罗汉,不再受生死之苦。 龙树菩萨的睡眠诀窍 索达吉堪布开示: 贤明君主勤度过,白昼上夜及下夜, 龙树菩萨对乐行国王说:贤善明智的君主啊,你应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时刻在修行佛法中度过。现在很多人生活没有规律,凭分别念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真的跟 动物没什么差别。有些人虽然信佛教,但一天的生活中根本没有佛法的成分。当然,山上的修行人受环境影响,天天还是能跟佛教结上缘,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 个别道友恐怕也会每天看电视、吃吃喝喝,除此以外,不会产生一丝念经、参禅、行持善法的念头。 现在很多人见解特别恶劣,贪心、嗔心、邪见极其丰富,而佛法的无我见、空性见、大悲见以及出离心、菩提心特别微弱。其实就算你是出家人,穿一件袈裟也并不 代表佛法,佛法不在于外面的形象,而要看你内心有没有佛教的正见。寺院金碧辉煌,有好几个和尚,不一定就是佛法兴盛,也许这些和尚根本没有大悲心、菩提心 或者修证。包括有些居士,整天忙于名闻利养,尽管有皈依证,受过三皈五戒,可是对每天的生活从早到晚一观察:早上起来时像牦牛从圈里爬起来一样,晚上睡觉 时如同老猪倒下就睡,平时除了吃吃喝喝,从来不念咒语、不参禅、不修行,说出来的话跟佛教没有任何关系,世间废话满口都是,这种生活真的没有意义。 因而,龙猛菩萨对国王提了一些生活方面的要求:你在白天应当神清气爽,最好不要睡觉。晚上也应该分成三时,上夜行持善法而度过;中夜可以入眠;下夜要 早一点起来修行。在入睡的过程中,不要一直酣睡,虽若不具备高深境界,入光明梦境比较困难,但一般来讲,临睡的时候应作狮子卧,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 发光融入自己,或按密宗上师瑜伽的修法,忆念把自己的头躺在上师怀里:“上师您好好给我加持,我睡觉了啊!”(嘿嘿,上师一直不睡,你却睡得很香。)这样 做有很大的功德。睡觉本来是无记法,没有什么善根功德,但若在临睡时这样行持,观想要做善梦、明早很早起来,并在睡前念诵一些咒语和祈祷文,便能将无记的 睡眠转为善法。 很多人造恶业时随心所欲,吃肉喝酒肆无忌惮,行持善法时却很害怕——“上午可不可以念咒语?下午可不可以念佛号?”有很多不必要的顾虑,这是不懂佛法 的愚痴所致。其实,行持善法怎么样都可以,只要能与佛菩萨结上善缘,什么行为都没问题。如果依照上述的窍诀,以正知正念作光明想、早起想而入眠,善根会日 日夜夜增上,睡觉也不会浪费时间。 这一点,很多佛教徒不是不懂,而是不做。我曾要求大家睡前磕三个头,很多人两三个月内还可以,但至今仍坚持的极为罕见。有时候看见一些末法时代的人, 真的心生厌离,我不可能天天在你耳边唠叨,就算给小学生讲一两次威仪,他们比较听话的也会永远记得。我以前讲《入行论》时,一直很拼命地讲:希望你们早上起床时念二十一遍百字明,晚上睡觉时也不要忘了磕三个头。 但现在多少人没有断?其实,磕三个头的时间很短,可有些人修行太差了,太值得惭愧了!当然,城市里的人琐事特别多,成天跟这个烦恼、跟那个生气,睡时没有 处于嗔恨心的状态中,算是很有福报的了,对他们也不敢要求什么。但住在山里的修行人,每天连磕三个头都做不到,还好高骛远地希求即生成就,这怎么可能呢? 有些人没有惭愧心,口气特别大,而行为实在令人厌烦,最简单的要求都做不到,对自己的希望还特别高,这是完全不现实的! 言归正传,行持善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耽著睡眠,它是修行的一大障碍。现在世间人特别强调睡午觉,汉地的很多学校一到中午就让孩子必须睡下去,所以他 们慢慢就习惯了,长大后每天中午都要睡一会儿,不然就迷迷糊糊的,下午工作没有精神。他们认为睡午觉对身体好,可以消除疲劳、减轻压力,晚上也有力气熬 夜,到舞厅去通宵达旦。但对修行人而言,白天最好不要睡,麦彭仁波切和有关经论中都说,白天睡觉对身体有损害,会使记忆力衰退。除了白天不要睡以外,早上 也要早一点起来,因为早上做事的效率非常非常高。 很多修行人最大的障碍,就是睡眠难改。佛陀在《大宝积经》中讲了乐于睡眠的二十种过失,例如,懈怠懒惰:你若喜欢睡觉,闻思修行什么都不行,每天早上 也想睡,中午也睡,晚上就更不用说了;身体沉重:喜欢睡觉的人身体很笨重,不爱睡觉者身体轻快;颜色憔悴:很多人都认为睡觉能美容,自己会越来越漂亮,可 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睡得特别多,你会变得越来越丑;增诸疾病;食不消化;体生疮疱;增长愚痴;智慧羸劣;非人不敬;皮肤暗浊:很多人说睡觉是漂亮的根本 因,美人都是睡出来的,倘若睡觉这么养人,那老猪肯定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好看的了,因为它每天的工作就是睡觉,此外根本没有其他事情;憎嫌精进;烦恼缠 缚……讲了很多很多过失。如是详细观察,可知欲界众生贪执睡眠的过患很大。彼经又云:“是故诸智者,常生精进心,舍离于睡眠,守护菩提种。”有智慧的人应当恒时精进,尽量远离睡眠,虽不能像金厄瓦那样一点都不睡,但也要守护菩提的种子——毕竟菩提的种子不可能从睡觉中开花结果。 我经常这样想,凡夫人不睡是不行的,但我以前年轻时特别精进,每天睡三个小时就足够了。不过现在有点力不从心,很多医生都劝说睡觉对身体如何有帮助, 不睡觉如何不好等,但即使睡得再多,也不能超过六个小时,否则我觉得太可怕了。你实在不行的话,可以睡八个小时,再不要睡下去了,否则肯定对修行有障碍。 我们应该效仿有智慧的人,看他们早上怎么样精进,晚上怎么样精进,中夜虽然睡一点,但不会过得毫无意义,始终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可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 呢?我有时候觉得自己还可以,从小对治睡眠方面稍微有一点串习,但有时候也特别惭愧,觉得连没有发菩提心的人都不如,天天睡觉的话,怎么利益众生!怎么行 持佛法!因此,希望大家听了这个法之后,光是文字上懂得还不够,行为上一定要长期行持。 摘自索达吉堪布《亲友书》讲记 <<佛说离睡经>>述目键连尊者独自在寂静处经行,不堪睡魔引诱,昏昏欲睡时,佛陀即以三昧力得知,便现其前,为其阐明十种远离睡眠的方法:第一、莫行想,莫分别想,莫多分别想: 应反覆读诵你所听闻过,诵习过的经典。如果仍然想睡,再用第三个办法。 第三、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当广为他说: 应为人讲说你所听闻过以及读诵了解的经典。如果仍然振作不起来,再用第四办法。 第四、如所诵法,如所闻法,意当念、当行: 应如理思惟所诵习、听闻过之经典法义,并起而力行。如果仍然想睡,再用第五个办法。 第五、当以冷水洗眼及洗支节: 站起来,用冷水洗洗眼睛或身体、手脚。如果还是想睡,再用第六个办法。 第六、当以两手相挑两耳: 用两只手去搓拉两个耳朵。耳朵是我们身体神经最细,疼痛最敏感的地方,因此用力搓拉,应当能达到离睡的效果。如果仍然昏昏欲睡,再用第七个办法。 第七、当起出讲堂,四方视及观星宿: 如果仍然想睡,那只有走出讲堂,看看外面四方的景物,或仰望天空观看星宿,以去除睡魔。假如仍然想睡,再用第八个办法。 第八、当在空处仿佯行,当护诸根,意念诸施,後当具想: 走到空旷处经行、跑香,收摄六根,意念信徒之布施供养,我等修道,怎可不精进,反倒是昏沈睡眠呢?如果这样依然想睡的话,再用第九个办法。 第九、举尼师坛敷著床上,结跏趺坐: 如果还是想睡,那乾脆就把坐具铺好,坐在床上打坐。如果仍然不支配,那只好用最後一个办法。 第十、当还入讲堂,四叠敷□多罗僧著床上,举僧伽梨著头前,右脅著床上,足足相累,当作明想,当无乱意,常作起想,思惟住: 最後只有把七衣、九衣折好放在床头,右脅、两足相累以吉祥卧的姿势躺下睡眠了。但是躺下後,仍须作光明想,心不散乱。而且常作起床之想,不可乐於睡眠。 附原经文: 佛说离睡经 何以故。目乾連。我不說近一切法。我亦不說不近一切法。云何目乾連。我說不近一切法。汝目乾連。我說不親近白衣。目乾連。若親近白衣住 者。但有論俱不與誦俱。因彼論便有諛諂憍慢。因有憍慢便有嫉妬。因嫉妬不知息。汝目乾連。若有不息已。三昧便遠離。是為目乾連我說此不親近法。云何目乾 連。我說親近法。目乾連。當至靜處草蓐為床。默然不言。遠離諸惡離人眾。常當坐思惟。是為目乾連我說親近法。目乾連。若入村乞食。當莫求利報。當莫求恭 敬。汝目乾連息利報恭敬意已。當入村乞食。汝目乾連。入村乞食。當莫以想入他家。何以故。目乾連。居士家多有俗緣。若比丘入居士家不共言。彼比丘便作是 念。誰有向此居士護說。我而令居士不共我言。便有恚心。有恚已便有貢高。因有貢高便有不息。目乾連。有不息意。已便遠離三昧。汝目乾連。若說法時當莫見勝 負。當作不勝意。若作勝意便有多論。因多論便有貢高。因貢高便有嫉妬。因嫉妬便有不息。目乾連。不息已。我說遠離三昧。汝目乾連。若說法時當作有益。當決 定說。當莫非他說。當如師子吼論。如是目乾連。當如是學。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從坐起一面著衣。叉手向世尊。白世尊曰。唯世尊。云何比丘。至竟盡至竟無垢至竟 行梵行。此目乾連。若比丘所有病痛。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當觀彼痛是無常住。當觀是敗壞。當觀是無染。當觀是盡。當觀是正。當觀是止住處。當如是觀彼痛。 當觀彼痛無常住。當觀是敗壞。當觀是無染。當觀是盡。當觀是止。當觀是止住。便不著此世間。不著已便不恐怖。不恐怖已捨有餘般涅槃。生便盡梵行已成所作已 辦。名色已有知如真。是為目乾連比丘至竟盡至竟無垢至竟梵行至竟行梵行。佛如是說。尊者目乾連聞世尊所說。歡喜而樂 佛说离睡经解释我闻如是: 一時佛游婆耆瘦。在婆祇尸牧摩鼻量鹿野苑中。 那时尊者大目乾連游摩竭国,在善知识村,当时尊者大目乾連独自在安静的地方经行后睡着了。世尊遥知大目乾连在那里睡觉,于是佛即入如其像定。运用三昧的功夫在力士曲臂的功夫在野鹿苑忽然消失,到达大目乾连睡觉的地方。 于是,世尊在定中出,告诉他:大目乾连,你着于睡眠了,大目乾连,你着于睡眠了。 尊者大目乾连回答:“是啊,世尊” 佛又说道:“如果你着于睡眠,不要去想睡,不要多分别想,这样你就能离开睡意了。你如果这样还不能摆脱睡意,目乾连啊,你应该把你学习过的经典,多多 诵习,这样就能离开睡意,如果这样还不行,就应该把你学过的经典法门将给别人听。这样就能离开睡意。如果这样还想睡,就应该把你学过的经典,法门,如实修 行。这样就能离开睡意,如果还不能摆脱,你应该用冷水清洗双眼和全身的关节,这样就能离开睡意,如果还不能摆脱,你应该用两手摩擦自己的耳朵,这样就能离 开睡意,如果这样还不能摆脱,你应该离开讲堂,四目观看满天的星宿,这样就能摆脱睡意,如果还不能摆脱,你应该在空旷的地方经行,并且都摄六根,繁琐的事 物可以留到以后再想。这样就能摆脱睡意,如果这样还不行,你应该停止经行,把尼師壇(坐具)放到床上,结跏趺坐,这样就能离开睡意。如果这样还不行,就应 该回到讲堂,把欝多罗僧(衣服)叠好放在床上,把僧伽梨(大衣)枕在头上,右肋卧在床上,双足相叠,应该保持清静的思想,不要胡思乱想,应该把思维安住下 来。-----------------以上讲离睡眠--------------- 你啊,目乾连,不要以睡觉为享受,不要贪财名利,不要看重名誉。 为什么呢?目乾连,我没有说过要接近一切法会,我也没有说不要接 近一切法会。为什么我说不接近一切法会呢?目乾连,如果法会上道俗同论,我说这样的法会不要靠近,目乾连,如果道俗同会,就会谈论很多问题,问题一多,就 容易产生争论,就容易引起阿谀,谄媚,骄慢。因骄慢就容易引发嫉妒,因嫉妒就无法让身心安宁。你啊,目乾连,如果这样不能安宁,三昧就与你远离了。所以我 才说这样的法会不要接近。 那么我说什么样的法会应该亲近呢?目乾连,那些没有事情的非常安宁法会,我说这样的法会应该接近,在山林树下安然静坐,四周 的摩崖群峰静寂无声,离开诸恶,离开人众,随顺安坐。大目乾连,我说这样的法会应该接近。 大目乾连,如果你到村子里乞食,不应该求好的报答,也不要希 望对方恭敬自己,你应该把要求得到报答得到恭敬的希望消除,然后入村乞食。进入村子后,你不要认为自己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居士家里有很多俗缘,如果比 丘到了居士家里,居士不太恭敬,那个比丘就会想:是谁跟这个居士说我坏话而另这人不跟我说话呢?因此而产生忧愁的心。有了忧愁就回自己内心焦虑,因此身心 不宁。目乾连,如果心不安宁,三昧就远离你了。 你啊,目乾连,说法的时候不要存在胜负的想法,如果想胜就用容易跟别人争论,就容易贡高,因为贡高就嫉 妒,因为嫉妒心就不安宁,目乾连,心如果不安宁,三昧就远离你了。 你啊,目乾连,说法的时候不要强求,要像老师一样教导对方,大目乾连,你说法时要温 和的说法,不要勉强别人,不要否定别人的说法,要像老师一样。目乾连,你应该这样学习。 于是,尊者大目乾连,坐起,偏袒着衣,叉手问询世尊,对世尊说:“世尊,比丘如何才能达到究竟尽,究竟无垢,究竟梵行? 佛说: “大目乾连,如果比丘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应该观照这种感觉是无常的,应该观照它的兴衰,应该观照它的尽,应该观照它的断,应当观照它的无欲,应当观照它 的灭,应该观照它的舍,这样观照这种感觉是无常的,观照它的兴衰,观照它的尽,观照它的断,观照它的无欲,观照它的灭,观照它的舍之后,这样就不着此世 间,不着就不会恐怖,不恐怖就能舍掉有余的涅磐。如是完成究竟梵行,成就修行,辨别名色之后就可以不再受有,了知真如。这就是成就究竟尽,究竟无垢到达究 竟梵行的方法。 佛如是说,尊者目乾连听到世尊如是说,欢喜而乐。 清朝皇帝早上几点起床? 第一种说法:早上四点。 戏文中常说:朝臣代漏五更寒。 意思是说,大臣们每天早上五更天就得上朝,等着朝见皇帝。五更天时天应该还没亮,相当于现在几点钟呢?古代的王公大臣四更天就得从被窝里爬出来,五更天以 前就的乖乖地站在朝堂下等候皇帝临朝,可见,那时候的王公大臣的日子也不咋地。皇帝为什么要把上班时间定得那么早呢?他自己不是也睡不成懒觉了吗? 五更天相当于清晨的5点到7点,清朝的早朝时间是这样的,因为清朝的历任皇帝大都比较勤奋,都要五更上朝,五点开会,四点就要起床。 那时皇帝和大臣确实比较辛苦,有的家住的远的担心迟到甚至要半夜爬起来。 第二种说法:早上五点。 5:00起床。第一件事是着衣。皇帝穿衣戴帽是不能由着自己喜好来的,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月份,不同的日子,甚至同一天的不同时辰,皮、棉、夹、单、纱 的各种质地以及式样、颜色规格、文饰都有严格的规定。梳洗已毕,首先要做的事是“读《实录》一卷”,也就是说要学习祖先的光辉事迹,背诵祖先的教导。 7:00-9:30早餐。御膳的食谱每天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每月集成一册。每道菜的配料都有规定,不许任意增减更换。皇帝就坐后,传膳太监一声呼喊,饭菜鱼贯而入。试膳太监先查看每道饭菜中的试毒牌变色不变色,再亲口尝尝,然后皇帝才开始吃。每种菜最多只能吃三口 9:30-11:00御门听政。皇帝端坐于乾清门,文武百官在广场排班。奏事开始,大臣从东阶上门,列跪,尚书居前,侍郎位其后,陪奏的官属又在其 后。尚书手捧折匣折旋而进,至本案前垫上北面跪,将疏折匣恭放于本案上,然后起立,趋至东楹,入班首跪,口奏某事几件。每奏一事,皇帝即降旨,宣布处理意 见,大学士、学士承旨。事毕,大学士、学士起立,从东阶下,记注官从西阶下,皇帝起驾还宫。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朱子家训》说: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就是讲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过去农村都是大院子,把院子扫扫,内外整洁。到了晚上既昏便息,天一黑赶快把门窗都关上,自己亲自去检点。 “检点”这字从这儿来的。 “早起三光,迟起三慌” 俗话说:“早起三光,迟起三慌”。小学课本讲鲁迅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迟到的话,会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增广贤文》说“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在这个竞争的时代,更要求我们早!也就是勤。 朱文公四计 《朱子家训》说: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这是过去农村人讲究的。据祖父说我们这个家族很大,几十口人一起吃饭,得敲锣,然后都来领饭。所以一大家子,早晨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听锣领饭。 晚起床是败家的凶兆 晏起,为败家之凶德。 李鸿章的《家书》说:“清晨之气最佳,终夜紧闭卧室之内,浊气充塞,一吸清气,精神为之一爽,百病皆除。”从家政讲,《曾国藩家书》说:“晏起,为败家之凶德”,“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罗马哲学家塞尼卡说:“我们的人生并不短,短暂的人生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就是不珍惜时间,生命就会人为变短,很可惜的!金宇中说:“一天只有二十四小 时,这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差别在于如何使用时间。”“年轻人因为青春年少容易忘记时间的贵重。”“不能悠然自得地为追求外表而虚度时光。” 曾国藩几点起床 古人几点起床?早晨四点。曾国藩是清朝的大官,三十二岁时的地位已经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干部。清朝的大官早晨天不亮就起,这都是跟长辈学来的,起床后穿戴整齐坐着待一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天才蒙蒙亮。清朝的皇上,也是早晨四点起,都很勤劳。 早起是很好的个人习惯,也是勤劳的象征,而晚起则有慵懒的意思。可是如果把晚起与败家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些危言耸听。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呢? “一代疏懒,二代YIN佚”: 李鸿章每天早晨六点钟起 《曾国藩家书》说:“我朝列圣相承,总是寅正即起,至今二百年不改。我家高曾祖考相传早起,吾得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约一个时辰,始见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则不待黎明。”“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厚黑学派鼻祖李宗吾在书里谈到他的家庭,也说过,当时家境不错,请得起许多长工,但父亲每日早起,即便冬天,也是起后一袋烟的功夫以后,天才亮,才招呼长工起床。 李鸿章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写小楷一百字。 《曾国藩家书》说:诸子弟不好好收拾洁净,就是败家之相。早晨不起床,不叠被、不扫地,这是败家之象,是败家子。还有两句话:“一代疏懒,二代YIN 佚”。第一代是疏懒,第二代骄奢YIN逸,第三代就抽大烟了。朱子治家格言,要求年轻人应该早起,晚上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不管家多大,总得有这一套。 早晨孩子不起床,这家可能就要完了,这是古代人的一个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