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守培法师:佛门教学不拘形式,语默动静无不契机


   日期:2015/1/20 11: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已明未了佛法正旨者不能兴起教育矣,不知已明佛法正旨者如何而能兴起教育耶?

曰:吾佛自睹明星悟道后,自然善说法要,大说小说,顺说逆说,反说正说,或语或默,无不契机,未闻悟道后另求教育方法也,亦未闻有何古规可循也。又禅宗诸祖自得法后,或棒或喝,瞬目扬眉,皆能为人解粘去缚、拔楔抽钉,可证得佛法正旨者,语默动静,逆顺纵横,自然合于教理。

古德云:“大用现前,不存轨则。”

若为教育而预订教授法门者,不啻坦途栽荆棘,自生障碍也。

佛教之教育与世界之教育不得一概而论,何以故?

世间之学,皆有相也。世间之相虽博,世间之理不深。以不求深入故,广列课程,博而求之,三年五载,迟则十年八年,必有所得。

佛教之学,法在无为,其理极深,虽毕生求之犹恐不得。若效世界之学广列课程,种种杂学一齐进之,而求佛学之速效,犹如缚足求前,弄巧成拙,智者不为也。善学佛者,当从一门深入,一通一切通,故无须博学也。非但无须博学,二法同学亦不可。法二心亦二,不能深入故。永嘉云:“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佛法志在求根本,本得则枝叶自彰,故无须博学也。世间学不求根本但求枝末,所以不能不博学也。世间学与佛学不同,其异如此。

是故余言学佛者,宁可精而不博,不可博而不精。观夫古之高僧深入佛法者,无不是置心一处几十年不变易而能成就也。又世间学者,自古以来未闻有悟明自心者,非聪明不如也,即务博不求精之故也。古德云:“学博者谓之杂毒入心。”可知博学不利于初学,为教授者宜以一法授学者,而学者亦不可有多求之心,能于一法上有所心得,然后博览群书,自然法法皆是佛法。若于佛法未有得处,杂以世间学,世间学易得故,反牵制佛法变为世法,乃至僧相亦为之转变,可不惧哉!

夫佛学之目的,在明自性、了生死。若初学之人即欲学常识以为应对世人,则宗旨已错矣。欲求佛法之结果,如种瓜而想得豆,虽愚亦知其不可也。今之佛教教育,以杂学而错乱本旨,不能成就僧材,反成僧家之败类,此为一大因缘也。愚意不论授者学者,皆以明心为目的,二十年三十年,专心于此,不明自心,不为毕业。如是学者,不论多寡,乃至一个半个,是为佛教的好现象,舍此而谈佛教的教育,如舍舟航而渡大海,可断言不能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教育       不拘形式)(五明学佛网:佛教教育       不拘形式)  

 韩廷杰教授:学习中国佛学院的办学经验做好西园寺的佛教教育 

 华方田教授:中道理念与现代佛教教育 

 韩焕忠博士:佛教教育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韩焕忠博士:佛教教育当代开展刍议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 

 刘元春教授:浅析当前佛教教育问题——兼谈对上海佛教教育的 

 刘元春教授:佛教教育的社会意义与未来 

 高明道老师:佛教教育‧文化研究 

 高永霄居士:佛教教育应以“五明”为本 

 道坚法师:做好佛教教育工作 促进和谐社会到来 

 李四龙教授:佛教教育的学科设置和学制管理 

 吕建福教授:金陵刻经处与近代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