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世间受到菩萨慈护之恩,而自己不知道的人,实在有很多啊! |
||
|
||
【注释】 今年五月夏天,将所印的《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寄给苏州的陆寿慈居士。他阅读到第二卷的救苦门,不禁心中有所感触。才知道小时候在难地得以生存,都是观音大士的慈力加被。于是大略叙述这件事情,写信给我说:我的家在江苏太仓市,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幸赖有祖母寡母的教导养育。母亲持观音斋,常常礼诵观音经,大悲咒。 咸丰十年(1860),我十四岁,正值太平天国的军队攻陷各城,姨母胡太君,带着我家三口人居住在乡下她的家中,不久城被攻陷。我携带的小箱中有《大悲忏》,姨母的母亲张太君,命我钞写其中的咒文,因此我记诵不忘,每天念好些遍。等到姨母迁徙他方,我们就依靠三图村姓毛的亲戚家居住。到了秋天,军队大批出城,肆意地掠夺焚杀。 一天午餐,正遇到军队进村。祖母年纪大了,不能逃走。我随着母亲向后面园子的竹丛中逃走,贼军拿着刀矛在后面追赶,我们母子二人着急,就跳到河中,正好河边有树根,暂且捉住树根静静等待,看见贼军向竹林中乱戳了一阵,就离去了。听到背后有人的喊声,回头看见有很多贼军站在河对岸,摇旗高呼大叫,如同绝对看不见我们母子二人。不久贼军离去,于是我们从河中出来。至今想起来,还是非常的不安害怕。 第二年十月,快没有粮食吃了,借了一千四百元钱的债,雇了一条船,前往璜泾镇拜访族祖父竹楼翁。没有到璜泾镇,而天色已晚,船夫将我推上岸,并扔下我所携带的东西,就离开了。天黑无路,我无法可想,不禁痛哭。村中的袁婆婆怜悯我,让我住在她家。第二天,命他的儿子陪我去拜见竹楼翁。竹楼翁是个穷书生,热心公益,崇尚道义,在当地教育界颇有声望,姑且藉着行医,来养家糊口。一见面很是欣慰,答应想办法,令我多待几天,于是居住在袁婆婆家一个多月。等到竹楼翁将钱款筹集妥当,送我登上了轮船,因此到了上海。承蒙亲戚的引荐,到了南门外的翠微僧舍。当时李鸿章统兵驻扎在此,得以由秘书的职务而进见。 天下太平后,迁居到苏州,勉强成家立业,没有成为水沟中的死尸,很庆幸啊!感激怀念姨母,袁婆婆,以及族祖父竹楼翁的恩德,不异于再生父母的恩德,终身不敢忘记。但还不知道诵经诵咒的感应。现今读到《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中的诸多事迹,才知道脱离刀锋利茅,每每遇到急难,就遇善人,都是由于我母亲持斋诵经,感得菩萨大慈悲神力覆护所导致的啊!《普门品》中说:“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相信确实如此。 现在追忆记述下来,希望一切善信人士,至诚念菩萨名,以及观世音经,大悲神咒,自然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以及业消智朗,障尽福增。在生,进入圣贤的领域;死后,登上极乐莲邦。祈愿法师怜愍我的愚诚,作一个《感应记》,附入到《文钞》中,普令大家,都生起正信,共同沐浴菩萨的慈恩。 陆西林居士,宿植德本,现行仁厚善良,多年以来,长斋奉佛,修持净业。年纪已有八十岁,精神强健,遇到有公益事业,虽然是几里路远,都是步行而去。人力车等等,一概不肯乘坐。眼力很好,能写小字。我四月到苏州,几次前来叙谈。他的谦虚谨慎的自我修养,是当今世上所没有的。他自幼多次承蒙观音大士的冥垂加被,所以才有今天,然而还没有彻底知道其中的所以然。那么世间受到菩萨慈护之恩,而自己不知道的人,实在有很多啊!譬如明亮的太阳,普照万国,盲人虽然承荷着阳光成长,因为没有亲眼见过阳光的形相,于是就认为没有太阳,这种辜负太阳照临之恩,实在非常的大啊!怜愍世间愚迷的人,因此录为记文。 【原文】 (辑自《印光法师文钞》•陆西林居士感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