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人切莫因见解不同而结怨


   日期:2010/5/17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下学佛以来,经常看到佛教内部不同观点相互争论的文章,也听说有些法师因为见地不同和对修行方法的理解不同,而反目成仇。因为初入佛门,又加上身为凡夫,当然只是看看热闹,听听是非,根本无力去分清谁对谁错,但却多少受到其影响,真是前路尚不知,徒又增迷云。故既不敢深入其中,又避之唯恐不及。
学佛多年以后,再回头关注这些争论,和争论的热点,以及争论者的心态,在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争论毫无结果,话题依旧是多少年前的话题,焦点依旧是老的焦点,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这些争论依旧没有划上句号的迹象。唯一发生变化的是争论的层级和温度有所不同,比如,理性渐少,而火药味渐浓,对法本身的关注渐少,对人身的攻击增多。至于为何争论多年而没有结果,在下体会,这些争论非是我们凡夫所能承担的。

二是争论没有益处。世间人有的为名利而争,有的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争。为名利争者以私欲为动因,以观点争者以我见为依据,由于第一步即错,当然永无水落石出之时。故世间也被此等人搅得永无宁日。学佛人关于佛法的争论是否也陷入此种有害无益之境地。是我们每个佛教徒应当深思的。

三是没有资格争论。在下之所以不敢介入争论之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身分所决定的,试想一个博地凡夫,以自己的愚痴情见去较量佛法的高低优劣,去妄论古大德和祖师的长短得失,去为他人指点是非曲直,去为众生解困去惑,在明眼人看来,只会觉得既可笑,又可悲。就如一道士,晚上在坟地被鬼所迷,由一农夫救出,离别时,道士为表谢意,赠农夫一避鬼符一样。

四是当以和为贵,既然争论无果,无益,而又无资格,在下以为最好的办法是以和为贵。要想和其实也很简单,若双方各自从自己的观点中解脱出来,观照对方,观照自己,进尔观照佛教,以大局为重,就会相对客观地给自己的眼界和心胸打一个较为恰当的分数。从另一个角度看,学佛人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佛教的团结。自觉遵守六和敬的原则,使我们成为内和外敬的和合团体。在下以为,这才是两土教主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五是要求同存异。争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双方都没有能力说服对方。又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对了生死,对修行无益的话,最好是求同存异,各行其道,相安无事,比如若对净土法门的见解不同,可暂且存而不论,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目标是一致的,若意气用事。因此而旧怨未了又结新怨,那就得不偿失了。而且也违背了当初学佛的初衷。另外,还要有良好的争论风范,和做学问的基本态度,那就是对事不对人,并且要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原则。因为佛教义理有凡情可解者,也有凡情不可解者。而我们争论的问题,很多是涉及凡情不可解的部分,故争论之人,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更要对因果负责。因为没有一句话是不落因果的。在下写到此时,心情有些沉重,想起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悬记:“末法时期,斗争坚固”。我们如今的学佛人,言行稍有不慎,就会不自觉地沦为“斗争坚固”之人。一思及此,作为佛子,能不时时谨遵佛教,处处检点心行,为光大佛教尽一分心力吗?

愿一句阿弥陀佛如春风,化解彼此心中的介蒂,
愿一句阿弥陀佛如利剑,斩断你我的无明和偏执,
愿天下学佛人同舟共济,愿天下学佛人同生极乐。
【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人       结怨)(五明学佛网:学佛人       结怨)  

 仁焕法师:学佛人的本分 

 卢志丹居士:结怨不如结缘 

 药师山·紫雲居士:一个居士学佛人应有的认知 

 常福法师:给净土学佛人的信件 

 为什么有的学佛人从早到晚不停念佛,却没有任何感应? 

 万行法师:学佛人的气质 

 学佛人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要学会忍耐、忍让 

 学佛人的结婚与离​婚 

 学佛人一定要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忏悔!忏悔有什么好处?&# 

 信心对人是多么地重要,学佛人要有信心 

 学佛人要懂得,有骨气才能精进,有自信才能成功 

 印光大师:学佛人怎样才能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