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濒死体验与临终视觉 |
||
|
||
第二节 濒死体验与临终视觉 在近代西方,十八世纪瑞典著名科学家斯威登堡曾宣称自己经历过死亡的早期阶段,对死后景象作了生动的描述。十九世纪的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阿尔伯特·海姆,在一次登山中遇意外事故几乎丧命,获得一种濒死体验,从此对垂死境况与濒死体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搜集了大量危险事故中幸存者们自述的濒死体验。 对透露出死后境况的信息、暗示着死后续存的特殊体验的研究,在当代西方有新的进展,成为新兴的“死亡学”之重要内容。美国医学哲学家雷德·穆迪博士于1976年出版的《生命之后的生命》(一译《死后见闻》),分析了150名濒死复苏者的自述。同类著作还有斯·格罗夫的《死亡探密——人死后的另一种境况》等。 美国心脏病科专家迈克尔·萨博竟毅然以身家性命为赌注,亲自“去地狱出差”,他建立了一个由有、无濒死经验两类人组成的小组监督,一个高水平的抢救小组负责“起死回生”,以医学方法亲自体验了死亡,复活后写成名著《死亡的回忆》,宣称濒死经验是人类最大的奇迹。 1985年,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成立了“国际濒死经验研究协会”。1988年,纽约世界民意测验研究所在全美国所作的广泛调查结果,令人震惊:竟有800万美国人声称自己有过濒死体验,经历了“地狱之行。” 一般认为,按医学通用标准诊断为死亡5分钟以后,脑便会因缺氧而受损,不可能再复活。但专家们调查的情况中却颇有例外,精神病学家乔治·里奇在1943年因肺炎被诊断为死亡,9分钟后竟然复活,脑未受损,有灵魂离体的体验。穆迪博士调查的案例中,还有被诊断为死亡20分钟后又复活的。 绝大多数死而复生者和濒死者都记得“死”后的精神历程,死而复生者和濒死者的这种经历大致相近,只是前者比后者对这种经历的叙述更为炫耀、完整,死亡时间较长的人要比死亡时间较短的人叙述得更为深刻。从各人的体验中尽管可以发现共同点和相似点,但任何两个叙述都不完全相同。 各人体验的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体验到意识、灵魂或自我离开肉体而出游,其体验非人类的语言所能明确表述。这种体验对大多数当事人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往往能改变其生死观、世界观,使他们确信死后续存,不再畏惧死亡,变得更热爱生活和更加慷慨。 奥西斯和哈拉特森在1977年处理的一些案例说明:“有几个垂死者显然看见了他或她至今还不知道的一个已死亡的人;而这个人死亡的消息或者还没有到达垂死者的所在地,或者一直被有意地向他或她隐瞒着。”(《心灵学》147页)这类事件的记载在中国史籍上可举出多例。 美国赖因格教授与加拿大“昆达利尼研究中心”主任合编的《超智慧之人》一书中,认为濒死体验是释放人类潜能、变人为超人的捷径,是人类将向一种新的状态飞跃的预兆。 而佛家大乘、密乘对死亡和中有的详悉描述,与心灵学研究的濒死体验,应该说更多一致之点。如《楞严经》说人临死时“一生善恶俱时现前”,藏密说临死际听到各种声音、看见光明、进入黑暗等,皆属濒死体验中的重要内容。 《死后见闻》一书在列举了濒死体验与藏密《中阴救度密法》对死亡过程的描述后说:“这本书所记载有关死亡早期阶段,与我所采访的几位有过濒死经验的人所言若合一契,令人惊讶不已。” 近两年,又听到湖南人体科学研究会的一位女同志讲她幼年病死,自觉离体,观看家人为她准备葬事,还看到家里一些其它事情,又回归肉体,问大人“死”后所见之事,得到证实。 另一位成都的女同志,曾因车祸濒临死亡,自述出事之际,先觉眼前闪耀光明,然后沉入幽深的黑暗。此类体验,都深刻影响了他(她)们的世界观,对佛家的死后非断说表示认同。 至于临终者眼见有来迎者等体验,笔者曾听闻过多例,亲自见过的,是1959年,自己的祖母临终前,正好在她跟前,当时她端着碗在吃饭,忽然放下饭碗,惊愕地望着门外,似乎看到了意外的来客,朝她的视线看去,却不见有人影,回头一看,只见她慢慢倒下去,瞌上双眼,脸色由苍白而转青黄,连呼不应,这才意识到这大概就是死亡。这是笔者讫今见到的唯一临终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