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9】 |
||
|
||
81、有人言及密宗亦以往生西方为事对吗? 须知密宗要旨,在三业相应。果三业相应已久,便可从心所欲。未到心空而妄欲得者,或至著魔。此密宗一大关系也。 诺那来上海太平寺,言及密宗亦以往生西方为事。而阿弥陀长寿陀罗尼持之,开囱门,即能随意长寿,或即往生,此语何可一概?勿道尔我不能,即诺那也不能随意往生。一弟子以此事问光,光复之曰,此事理实为的确有之,但不可谓人人均能往。须知密宗要旨,在三业相应。果三业相应已久,便可从心所欲。未到心空而妄欲得者,或至著魔。此密宗一大关系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64页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四) 82、为什么说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 禅宗,纵能悟,谁到业尽情空地位?相宗,纵能记清名相,谁能真破我法二执?密宗之神通,及现身成佛,亦实有其事,然非尔我之根性所可冀及。有欲得神通,欲即成佛,而由兹著魔发狂者甚多。 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其不虚此生此遇矣! 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61页 复罗铿端居士书二) 净土一法,人人可修,修之均有感应。今人多多皆是好高务胜,以致或因撑场面,反累实益也。现今之人,一动手先讲建筑。未知净土之所以,便欲遍研大乘经论。或慕禅宗之玄妙,或慕相宗之精微,或慕密宗之神通,将仗佛力了生死之法,视之若不济事者。禅宗,纵能悟,谁到业尽情空地位?相宗,纵能记清名相,谁能真破我法二执?密宗之神通,及现身成佛,亦实有其事,然非尔我之根性所可冀及。有欲得神通,欲即成佛,而由兹著魔发狂者甚多。显荫,既能台宗,又得密宗真传,已是灌顶大阿阇黎。凡所与灌顶之人,通皆现身成佛。彼到死时,咒也不会念,佛也不会念。在彼平时,心中、语意中,每以法身大士相拟。到了临终,尚不如一字不识之老太婆老实念佛者,为能安危念佛而逝之为愈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05页 复闵宗经居士书) 83、为什么说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 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盖契理而不契机,则不能感应道交。所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矣。 王弘愿居士,虽则崇信密宗,颇有效验。然始则错认消息,将有未得谓得之失。继由多阅教典,方知错认。次则现虽工夫得力,而虚火上炎,无法自治。光以此二事,断其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谓君宿具灵根,见地高超,尚有错认,及受病不知对治之失,则世之不及君者可知矣。彼谓密宗高出显教之上,引种种言论以辨。然佛无二心,亦无两法。欲抬高密宗,但当论密宗所以高处。既以密宗之妙处,与显教之妙处证同,是欲推尊而实持平也。彼之所论,乃约教而遗机。光乃约机而论教之利益。盖契理而不契机,则不能感应道交。所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24页 与徐蔚如居士书五) 84、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切勿以密宗有现身成佛之义,遂将往生西方置之不论,则其失大矣。 净土法门,彻上彻下。将堕阿鼻者,念佛尚得往生;已证等觉者,尚须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切勿以密宗有现身成佛之义,遂将往生西方置之不论,则其失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1页复沈授人居士书)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41页 复周群铮居士书) 85、印光大师拒人研究他宗吗? 光并非拒人研究他宗。禅宗、相宗、密宗,无一宗不好。然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资,欲于现生了百千万劫难了之事,当筹度已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钻石他宗。致于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视之,以致仍旧百千万劫不能了耳。其不痛哉! 佛法广大,无量无边。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资,欲于现生了百千万劫难了之事,当筹度已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钻石他宗。致于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视之,以致仍旧百千万劫不能了耳。佛法犹如太虚,了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所言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者,约自己所立之地位言也。既自己不能与太虚相契相合,须必按自己所立之地位以论,不妨于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中约自己而定以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禅宗、相宗、密宗,无一宗不好。然以年已半百之人,得仗佛力,能以具缚凡夫即了生死之法,而复致力于其仗自力之法门,虽能助净业而圆通见解,诚恐心力不及,则以彼为正、以此为稍带,必至难以得力。光并非拒人研究他宗,有不谅者,加以严厉之讥,谓禁拒人研究他宗。则光于冥冥中得福,而大众以光为佛怨矣,祈自裁度而定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64页 复李觐丹居士书七) 86、印光大师禁人读诵研究大乘经论吗? 净土法门,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已所乐,诸大乘经论,皆当读诵。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览,或恐舍此取彼,则欲了生死,难之难矣。有谓光禁人读大乘经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说耳。 念佛一事,固贵纯无间。所以一切时、一切处,均宜念。育经则不能如念佛之常不间断,又何必于污秽处育也。持名若至其极,则不作观,而净境亦可具现。倘工夫不纯,妄欲见圣境者,或有著魔之虞。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净土法门,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已所乐,诸大乘经论,皆当读诵。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览,或恐舍此取彼,则欲了生死,难之难矣。有谓光禁人读大乘经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说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70页 复马宗道居士书二) 有谓光禁人读诵研究大乘经论者,不知凡来光处求教者,或身羁俗网,或年时已过。对此事务繁冗,来日无多之人,倘泛泛然令其遍读研究,而不先将净土法门之所以,令其彻底明了,其于种善根、明教理,则或有之。于即生了生脱死,或恐无有希望。以注重于读诵研究,以期开悟而自证,不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事也。不知凡夫具足惑业,欲仗自力,于现生中了生脱死,其难甚于登天。以故光不避讥诮,而摅诚以告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90页 文钞摘要序) 第四章 净土内涵与净土特点 87、念佛的原理是什么?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如来普令众生缘念于佛,使之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信愿持名。持至一心不乱,即可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 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现障蔽之相,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则化之。即生作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41页 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88、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含义是什么? 凡作观持名,通名为作佛。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佛号。是佛者,谓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于观想忆念者之心中,如镜照相,觌体无二。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矣。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心之作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其本体虽同,其造诣迥异。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63页 千佛图颂并序) 凡作观持名,通名为作佛。(《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14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3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89、初学者为什么只能缘想一佛,不能缘境过宽? 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 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69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90、为什么说念佛一法取舍皆是? 参禅一法,属专究自心,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属兼仗佛力,则取舍皆是。 言取舍者,此约究竟实义为难(难者、反诘问也)。不知究竟无取无舍,乃成佛已后事。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若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彼无取舍,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则便成毒药矣。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执。唯取其适宜,则有利无弊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4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