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贤法师:无常成就世间常态无我构筑“我”之假象 |
||
日期:2015/8/22 10: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如果对于烦恼不能解读,自己的困惑、自己的不安放不平,那怎样办才好呢?般若中观的学习跟禅门有一个共同之处,给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世间万事的解读,就是凡是你知道的事情,它需要条件去支持,这就属于缘起。 我们绝大多数认为人是独立,事情可以独立,财富完全独立,跟别人没有关系。事实上,我们正在误读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比如财富,如果股票市场上没有那么多人的供给,哪里会有独立一两个人的挣钱呢?没有天下穷人的劳动,怎么会有富人独揽天下的大财富呢?如果没有很多人的努力和奉献,哪有一两个人集中的公权呢?所以,实际上没有一个社会是能让人个体独立的。也可以说,缘起本然是世界的真正的面目。 我们在少年、中年、青年的时候可以忽略它,可是当生老病死来临的时候,你必须要把问题搞清楚,才能明明白白去死、明明白白去活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考虑吗?如果它是事实,为什么一定要回避了它,才觉得心里没事了呢?它是事实,我们就来了解它吧! 凡是需要其他的条件去支持,都属于缘起。人所知的常识范围内,能被了解的有哪一件事不需要条件支持呢?需要另外的条件支持的,不是独立完成一切条件的就是缘起。 佛说,缘起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没有事物是实有的,任何事物没有自体,没有自性。 为什么需要条件支持就能说明万事都没有自体呢?因为很简单,独立的自体那是封闭式的,不需要外来条件参与的,而缘起说明需要外来条件参与,没有封闭的独立自体。独立不了,封闭不了,这是每件事的特征。既然没有独立封闭的那一部分,它的实有从何而来?除了里外、左右、上下、有缘无缘的各类条件的大集合以外(若把这些条件都撤离),主体上还能留下什么?任何一个事物的主体什么都没有,还能叫做实有吗? 早年佛陀创立的教法,给我们一个常识:你眼前的一块石头,脚上的一双袜子,身上的一个披风、一件衣服或者头顶的一个帽子,它们都是各种条件的集合,或者一大堆条件,或者一小撮条件,或是很精致的条件,或是很松散的条件。总而言之,我们的可穿戴设备全都是各种条件的集合。再简单说,没有一个是实有物。 我们对于事物的分析和观察往往太过肤浅,稍稍认真一点就不耐烦不愿意了。可是,生死这件事情它不会让你不耐烦,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就是这个事实。 既然一切的事物本然都是虚伪和不真实的,都是没有真实的主体的,那你发现一个问题了吗?就是原来你所认真对待的那些事,件件都是靠不住的。我们认为靠得住的一定就是不会改变的,有什么不会改变呢? 但是,只有正在改变,才是你的安全感。不能改变,它不能给你安全感。一朵花它如果开了六十年不谢,你会认为这是安全吗?它只能是一种危机。人死虽然是很难受的,但是老人不离世,新人不出生,这样的世界你会觉得安全吗? 有人说,不生不死。可即便是净土,也有来生的菩萨,也有离开的菩萨。长生不死是我们追求的一个境界,可是无常是你获得长生不死的基本的常识。有这样的理解,我们才会知道,在生死的洪流中忧悲苦恼,各种烦恼争执,各种爱别离、求不得,各种怨憎相会,这一切原本是可以看空的。因为无常,所以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似乎给了我们一种隐隐约约的安全感,那就是变动不居里的稳定的理解——这就是所谓深度认同世间的不圆满性。 正因为理解了无常,所以我们知道了世间的常态,无常导致了世间的各种常态。正因为无我,也导致了在这个世间上空相的、假象的“我”的存在。我们对自我的了解,就是各种“无我”给我们的概念影像。 既然真相如此,那么我们今天有必要深刻地来用一番功夫。各位现在所面对的正是海北州这边的青海湖,这边的湖滩很平缓,水的温度是有点暖的,水不深,刚刚没过脚背。水非常清澈,水很干净,水里面有很多盐分。这个湖面,自古以来有很多的圣贤在其中修行。数十年前,这一带没有变暖,每到冬季,整个湖就要封湖,被冰冻起来。封湖了以后,就会有做好准备的修行人从陆地上踏着冰,朝着湖的中心走去。要走很久的时间,最后到达海心山,或称为湖心山。在那座山上住下来,就开始闭关修行。到了三年六个月圆满的时候,他们就出来。选择的时间都是冬天进去,夏天出来。夏天已经开湖了,就像我们现在这样的水面。修行成就的出家人,就会从湖心山上飘然走来,凌波微步。那是真正的凌波微步,从水面上走过,一直从岸上登陆。这样的事,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有人见证,比如有名的南怀瑾先生、贾题韬先生就见证过这样的事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片湖面非常干净,很宽大。第一眼看来,我们会觉得这个湖里有一汪的湖水,很真切,是实有物。可是根据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道理来看,我们眼前是没有所有水这个实体的。各种条件成就了水这个概念,横着立在了我们的面前。那么,我们有必要面对这片湖面来做一次共修。既然有缘在这个圣道场地,就依这个圣道场地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