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34】 |
||
|
||
331、如何如法处理不可供、不可存的经像? 经像不能供不能存者,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则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 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焚化之。毁像焚经,罪极深重,此约可供可存者说。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执此义,则成亵渎。譬如人子于 父母生时,必须设法令其安全。于父母亡后,必须设法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见人埋藏父母以为行孝,则将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尽孝。或见人供养父母以为 孝,遂对已死之父母,仍依平日供养之仪供养之。二者皆非真孝也。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 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则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 是行者,是为如法。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傍,仍成亵渎,其罪非小。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0页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332、抄录佛祖经论依据什么次序? 先经,次论。经论又须先大乘,次小乘,不可前后倒置。 凡录佛祖经论,须先经,次论,然后方及此方著述。经论又须先大乘,次小乘,不可前后倒置。如纶音告示,不可倒列。一部中不能如此列者,一门断不可不依此而列。否则令无知者藐忽佛经,而大方家谓不知法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31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333、经书善书应当送给什么人? 当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善书为入圣超凡之前导,须送给稍有信心,通达文理之人。送时又须诫以恭敬,切勿亵渎。 《净土五经》用念佛法门之根本。当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73页 复拜竹居士书四) 善书贵于流通,然须其人稍有信心,通达文理之人,然后可以送彼。送时又须诫以恭敬,切勿亵渎。若或亵渎,必有罪咎。此种书,皆为入圣超凡之前导,不得与一切小说闲书一例看,则或稍有益彼处。(《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80页 复傅法霖居士书) 已于十三日令弘化社寄《文钞》十包,每包二部,尚欠分量,因加《了凡四训》一本,此书文理极圆满周到,为一切人所当说读之书。现今纸贵之极,印书之报纸, 贱时二元三角一领,今已五元多矣,尚日见涨价。当保贵经书,否则后来恐无力能得矣。送人时,亦当以此告之。又须令其恭敬,不可亵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 文钞》卷二十三第210页 复赵智云居士书一) 334、有字有佛像的衣服等,可不可以作殓具? 不可。 问,有字有佛像之衣服等,可作殓具否?(师旁批云不可。)经典可焚化以送亡人否?(师旁批云不可妄焚。) 答,如焚当另备化器,不可以经灰归锡箔灰卖。宜另包,用净布作袋,内加净沙,有人过海,投之深处,否则勿焚。不加沙,恐不沉,仍漂岸边。(《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0页 答卓智立居士问) 335、慢佛、毁佛会遭祸吗? 会。护法神必令其遭祸,以儆其效此作恶者。 佛虽慈悲广大,而欲度众生,须有折摄。若慢佛、毁佛,佛实不生憎爱,然不行折伏,则无以为劝。以故护法神,必令其遭祸,以儆其效此作恶者,其慈悲为何如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510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336、能否在卧室或寮房供佛? 卧室断不可供佛,除贫无余屋。若寮房供佛,当作大雄宝殿想,或可少招罪过。否则其功甚少,其过无量。 欲供养者,当于北京路长康里佛经流通处,请石印之西方三圣像,用镜龛装好,彼处亦有,则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俱全矣。卧室若不洁,可将佛像供于净室,日请来熟视一二次,则心中便可作忆念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21页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卧室供佛,除贫无余屋则可。若有余屋,断不可在卧室供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4页 复许止净居士书) 既有佛堂,彼何须又在寮房供佛。今人多半是粗心浮气,殿堂上尚肆无忌惮。正念诵礼拜时,尚敢出下气,则寮房之放肆,更不堪言。若寮房供佛,当作大雄宝殿 想,或可少招罪过。否则其功甚少,其过无量。每见高座法师,尚不以出下气为罪,而于念诵时竟敢行之,况悠悠泛泛之学人乎。座下所说,乃于无可设法中,与彼 作一方便,当以在殿礼拜,为免招罪过之第一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9页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337、为什么不能在佛殿放屁? 吾人业力凡夫,在圣中圣、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宝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敛,任意放屁,此之罪过,极大无比。 念佛之人,夜间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也。 念佛之人,夜间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也。吃饭不可过度,再好的饭,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养人。吃十几程,脏腑必伤。常如此吃,必 定短寿。饭一吃多,心昏身疲,行消不动,必至放屁。放屁一事,最为下作,最为罪过。佛殿僧堂,均须恭敬。若烧香,不过表心,究无甚香。若吃多了放的屁,极 其臭秽,以此臭气,熏及三宝,将来必作粪坑中蛆。不吃过度,则无有屁。若或受凉,觉得不好,无事则出至空地放之,待其气消,再回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当 用力提之,不一刻,即在腹中散开矣。有谓,不放则成病,此话比放屁还罪过,万不可听。佛制戒律,未说此事,想古人身体好,又不贪吃,无有此事,故未说。若 有,佛必说之。切不可谓佛不说,就应当放,则是自求堕落,佛也难救矣。孔子以圣人之资格,朝于凡夫之国君,将欲升堂,在阶下,便不敢大出气,况入堂面君 乎。故《论语》云:“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摄,提也。齐,音咨,与【 】 同,衣岔子也。鞠,曲也。屏,闭藏也。息,鼻中气也。孔子朝君,将升堂,先鞠躬而行。鞠躬,则衣前长,故必提其两岔,去地约一尺,方不至蹋其衣而跌蹶失 仪。严肃之极,故鼻中之气,似乎不出。试看此是何等敬畏。今人比孔子,则相去悬远。时君与佛,又相去悬远。放屁与不出气,又相去悬远。静言思之,直大地无 容身之处矣,可不极力留心乎。)吾人业力凡夫,在圣中圣、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宝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敛,任意放屁,此之罪过,极大无比。许多人因不多看古 德著述,当做古德不说。不知古德说的巧,云泄下气,他也不理会是什么话,仍不介意。光三四十年前,常说此事,就是说你说的话是放屁。凡有所畏惧,气都不敢 大出,从可会放屁。由其肆无忌惮,故才有屁。你勿谓说放屁话,为不雅听,我实在要救人于作粪坑之蛆之前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3页 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338、为什么万万不可完全把经文编做白话? 佛经窃谓以白话解,须先列经文,后再以白话简略注之。凡不关紧要之闲字,概不用,既明了又不枝蔓。若完全把经文编做白话,万万不可。何以故?以久则不得其要,而失本源故。 小说每以回名。吾人解经,自有成规,何得反效小说之用回乎?窃谓以白话解,须先列经文,后再以白话简略注之。凡不关紧要之闲字,概不用,既明了又不枝蔓。 每见有白话不几个字,便弄成十数字,反费事。若完全把经文编做白话,万万不可。何以故?以久则不得其要,而失本源故。光老矣,目力不给,已于二十二年冬登 新、申报(按:即新闻报、申报)半月刊,拒绝一切信札差事。序文不能作,以无精力目力,非不愿为经效劳也。即此来往信,乃以手眼二镜强勉从事。若用其一, 尚不能见。当悯光老而业重障深,不以见怪,则幸甚。以白话解用译字,未免有僭译经之过,不可不慎。凡说话须按事实,汝之推尊于光,何异以平民称皇帝,欲不 累我以凡滥圣之愆,何可得乎?切戒切戒!(《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70页 复胡宅梵居士书三) 第二章 念佛正行,持佛名号 339、净土法门的正行和助行是什么? 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为正行。修行众善,回向往生为助行。 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3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数日前接手书,知居士近来道心真切,不胜欣忭。所谓修净业者,唯在一心求生西方,不作此世来生一切人天福乐想耳。凡所持诵经咒,并一切种种功德,无论大 小,皆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则心无二念,凡一切读诵礼拜及诸善行,皆成净土助行。念佛之正行,再加以种种功德助之,则如船遇顺风,又加高挂风篷,则一日千 里,速登彼岸矣。所忌者,心口不相应,则一切善行,只得现世虚名,无有了生脱死之实果矣。纵令来生得其人天福乐,则由享福故,必定大造恶业。及至命终,则 永堕地狱,万劫难出矣。哀哉!由是之故,诸佛诸祖,皆劝众生求生西方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92页 复马香瑞居士书) 340、什么是三昧?如何修证念佛三昧? 三昧者,华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 有为一欲证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问我所证,方能缵步。《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此一日七日,乃是举例之 词,不可执定。若是等觉根性,一念即能不乱,何待一日。若是逆恶根性,毕生亦难一心,何况七日。王耕心混上中下根为一例,发而为论,深自矜夸,谓为发前人 所未发,实为上违佛祖诚言,下启后进狂妄,令人不胜悲痛哀怜而莫之能止也。)《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 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举一反三,儒者尚然,况博地凡夫,上窥佛意, 何得不依圆顿妙解,而以担板之见推测乎。)楞严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今例之 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四十二章经》云:“夫心者,置之一处,无事不办。”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 门一大纲宗。”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语句中全身靠倒。不以圣言为量,而以我之罪业凡夫为准,岂不颠倒之甚乎?然汝发此言,盖亦有由。以衷论详示省一大师所 见之境,及耕心谓承彼心传,意者必有种种不思议妙境,及口传心受之妙诀耳。不知三昧者,华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 谓。寂照双融,有何境界之可得。《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曰:以无所得故,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 所得。”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于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幻出幻没。譬如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 日光,恍惚之间,变化不测。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识。若错认消息,则著魔发狂,莫之能医。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行 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铲踪灭迹,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 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岂秘而不传,独传于汝乎?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第163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