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38】 |
||
|
||
371、为什么说玉峰法师的念佛四大要诀违背念佛宗旨? 玉峰法师的念佛四大要诀,教人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由此可见,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60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372、念佛与看书有什么不同? 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念佛是正行。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 一心念佛,又不可专事阅览。念佛是正行,行路等何必看书,只好念佛。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念佛行住坐卧都好念,看书,非凝神静虑,不得其义意。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21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五) 373、修净土人必须屏除万缘才能念佛吗? 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但如能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YIN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12页 复江有传居士书) 至于事牵,亦属浮泛之遮护语,非实情也。今为一喻,如孝子思亲,虽与人百凡应酬,其心中常常有思亲之念,不能暂忘。又如贪YIN之人,常想美女,彼虽终日各有事业,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YIN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98页 复智正居士书二) 374、念佛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心佛相应? 一是志诚恳切。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志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57页 复李觐丹居士书一) 375、如何正确认识念佛之辛苦? 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 今夏各处水灾,饥民甚多,尚宜切戒家人认真念佛,以防意外之祸。如其不能受辛苦,当念饥民之苦,及富室或有被劫之苦,则自可忍此念佛之苦矣。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5页 复许止净居士书) 376、只有午夜才好念佛吗? 念佛一法,方便之极。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念佛一法,方便之极。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洁净处,出声念默念均可。大小便时、不洁净处、并睡时,只好默念。默念功德,仍是一样。何只午夜好念乎?从前隐居山林则好,今则人心坏极,为几升米、一件衣,就肯杀人。汝且在家念佛,勿萌隐居之念。(《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69页 复沈净心金谈二居士书) 第三章 诸恶莫作,众善助行 377、什么是助行?为什么说修一切行门及种种善根皆为净土助行?而不知此义者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 所有修持功德,皆悉回向往生。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是大乘胜行。否则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0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378、如何处理正行与助行的关系?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利益甚大。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矣。若不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泛泛然念佛持咒等,皆只为来生福报而已。……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0页 复沈授人居士书) 修行人外功内功皆当修。汝一向多方帮助各善举,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内功。外功为助行,内功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来日无多,固宜偏重内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举所转,终至仍在娑婆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80页 复方圣照居士书五) 379、为什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法大意? 此恶字,通身口意。三德未圆,即是其恶。又九法界皆为恶,佛法界为善。所以此两句,便是佛法大意。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是总戒律,能修到,则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来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 欲生西方,须做好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二句,在字面上看来,固若容易。然究其实际,蘧伯玉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若贤若圣,皆不能承当此二句者。昔白居易为杭州太守,谒鸟窠禅师。问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恶字,通身口意。无明四十一品,等觉大士,尚有一分无明未破,三德未圆,即是其恶。又九法界皆为恶,佛法界为善。所以此两句,便是佛法大意。白居易曰:“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能道。”师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此是总戒律,能修到,则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来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1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现在杀劫尚盛,前途危险。当劝眷属,及与乡人,各各吃素念佛,以求往生西方。否则后世做人,不知又如何苦恼也。凡皈依者,令彼各各实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事,以为世间善人。吃素护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了生死。以此自行,复以化他,普令同人,同沾法泽。否则后来之苦,与眼前有过之无不及也。呜呼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63页 复施宗导居士函) 380、印祖为什么劝念佛人注重敦伦尽分?欲得佛法真实利益必须要敦伦尽分吗? 修净业人欲依佛法了生死,必须敦行世间伦常,以为贤人善人。否则纵学佛法,亦难得真实利益。以根本既缺,便难完全得佛法之真利益也。 须知佛法,原与儒教无异。凡佛弟子必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依佛法了生死,必须敦行世间伦常,以为贤人善人。否则纵学佛法,亦难得真实利益。以根本既缺,便难完全得佛法之真利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6页 复陈谓恩居士书) 光初出家至一居士家,其家俱念佛,其婆媳二人儿女三四个各供一佛。供佛之棹,系一长棹,媳烧香供水掸灰,只在己佛前,婆之佛棹灰也不掸,光见之心痛。以为此种人,未闻善知识教训,致以身谤法。此光注重于敦伦尽分之来由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1页 复屈文六居士书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