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菩提甘露116:内在的无明烦恼得到调伏,就有智慧了 |
||
|
||
次第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盖一座楼,先要把地基打牢固,然后慢慢垒墙壁、架楼板、铺地砖等等,有它的前后次第。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做地基,直接就在泥土上面垒房子,等到盖得高的时候,房子就会倒塌。 修行也是这样,它有相应的次第———目标是什么,下手处在哪里,先修什么后修什么,前后怎么配合等等,都要在善知识的指导下认识清楚,按照次第去修,才不会走弯路、错路,才容易成功。 次第没有弄明白就盲目去做,很容易出偏差,要么事倍功半,要么半途而废,都是因为对修道的次第不甚明了所致。 所有的佛菩萨、善知识,都要引导我们成佛。怎么成佛呢? 就要按照次第一步一步去学,一步一步去修。学 的内涵是明确目的地,认清道路和方向;修的内涵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走。学跟修,就是我们所谈到的见跟行。 有了次第之后,还要有方法。 好比我们对造房子的次第一步一步弄明白了,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实际的经验和操作方法,这个房子依然盖不起来。 学佛修行也是一样,还有一个具体怎么修的问题。 有人认为自己知道了次第就能够修得上去,那也未必,如果没有方法、不得要领,依然修不了,所以方法就非常关键了。挖地有挖地的方法,煮饭有煮饭的方法,炒菜有炒菜的方法,做任何事情都有方法。 这种方法是一种经验的传承,有修行的人必定有修行的经验,才有办法对我们做指导跟引导。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在修行上面累积了很多的经验,是不足以去指导人的。 比如说,你掌握了很多医学常识,但是没有实际的临床经验,依然是不敢给人看病的,看病也容易发生误诊。 一个看了几十年病的医生,他只要眼睛稍微看一下,手摸一下脉相,就知道患者得了什么病,就可以开药,并且是很准确的。 我们常常讲学佛要种正因,意思是知道了学佛的目标是成佛之后,就要在因地上去努力,因正才能果圆。但是如果不明修道的次第、方法,那又如何种成佛的正因呢?就犹如播种一样,你究竟怎么来播种呢?、 如果没有挖地、平地,没有把地里的石头、杂草去掉,我们的种子种下去,最后的收成肯定会受影响,甚至也可能没有收成。因为土质太差,种子种下去不能生根发芽。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如果太僵硬了,都是烦恼发生现行,都是杂草石头,善法的种子种下去就会被埋没,无法生根发芽。 因此学佛一定要把基础先打好,怎样依止善知识,怎样亲近善友,怎样听闻佛法,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具相的弟子,这些基本条件要先具备。 基础不稳固就想去种这个正因,就如同地没有整好就去播种一样,最后不仅没有收成,甚至连种子也浪费了。 很多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比较好奇,发心很大,用功也很猛,但久了之后,就发不起来了,退心了,坚持不下去了。 其原因就是基础性的修习没有做好,没有集聚学法的资粮,条件不具足,就像土地没有垦好一样。 这是很多人学佛过程当中常常发生的问题,想用很快的时间修出一个什么模样、境界出来,结果不仅没有修成,最后连学佛法的兴趣都没有了,对佛法的信心都动摇了,会觉得佛法不是很灵验啊! 这些都是由于不知道次第,又没有正确的方法,盲修瞎练造成的。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途径。怎样按照这条路一步一步去走,走好走稳,最终成佛,是有它的次第和方法的。 我们依止善知识修学佛法,其目的就是要对学修的路越来越明晰和笃定,越来越有方法。 有没有方法的表现在哪里呢?在于能不能调伏自心。 调伏自心是要调伏心中的烦恼,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要对治烦恼。如果不能调伏自心,就说明没有方法;如果能够调伏自心,就是有方法。内在的无明烦恼得到调伏,就有智慧了。 有人说,我不生气,也不骂人,是不是烦恼调伏了呢?单单不生气、不骂人还不够,还要看内心有没有光明?有没有力量?有没有承担心?内心中有力量去面对各种境界的考验,承担利他的责任,就是有智慧,就是烦恼真正得到了调伏。 我们要调伏自心,就要观待好心和境的关系。 在学佛修行之前,我们的心都是随着境界转———看到好的境界,就起贪心;看到不好的境界,就起瞋心。 因此刚刚开始用功的时候,需要远离外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防护根门,远离外境”。 远离外境才能防护根门,才能有办法转心。 但是远离境界之后,慢慢地,内心跟外在的境界中间就会有距离,虽然我们看到各种人事物,或者听到别人反映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自己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片空白的境界,觉得这些东西好像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这是大部分有用功的人会有的一种感受,这就是我们离境修的时候,沉空滞寂所造成的问题。 比如我们要观空、证悟空性,要达到观空证空而出有才可以。 如果我们一直在观空,而却少慈悲心等法类的修习,一旦证悟空性,就会在这个境界中出不来,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因为内心中有这么一块空白地带,就接受不进外在的境界。 佛世的时候,须菩提的舅舅长爪梵志非常自负,他喜好辩论,去找释迦牟尼佛辩论时立了一个宗:一切法不受。 释迦牟尼佛就问他:一切法不受的这个说法你受不受?其实这也是一个受。 受有三种:苦受、乐受、舍受,如果一切法不受,就落到舍受中去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不领受境界、拒绝境界时也有受,它就是舍受。 当我们落到舍受中,而自己又不知道的时候,就是处于无明的状态。 如果我们的心长期远离境界、拒绝境界,对外境逐渐就不敏感了,面对具体的人事物时,常常无法判断现在应该怎么办?这件事情怎么处理? 最后,我们的心就会丧失面对境界的能力,不能面对日常生活中种种境界的挑战,这就是没有承担心的表现。 没有承担心就不可能发菩提心,大乘行者要发菩提心,在广大承担中面对种种境界去历练。 菩提心是心心念念不舍有情,如果不能面对境界,就与菩提心相违背了,也有违我们调伏自身烦恼的本意。 没有承担心、沉寂偏空是一个将佛法学偏而导致的比较大的问题,是由于没有把握住修行次第和方法中的关键点所致,只有依靠具量的善知识的引导,才能避免这类问题。因此,修学佛法对善知识的信心是根本,次第和方法就是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