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经典?


   日期:2015/10/9 21: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经典是圣哲的内在智慧,通过思想的翻译,用语言表述的文字记录,每部经典所阐述的内容不同,涉及领域和层面不同,所以对待经典要综合全面,不能只看某一部经典,或者某一部经典的某一段某一句,那样难免片面误解,综观全局看待经典,才有可能悟得圣哲思想的全部和真义。

  《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有齐桓公与轮扁的一段对话中,轮扁说过这样一句话:经典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轮扁用亲身经历说明对待经典的态度,经典可以做为参考,着重强调身体力行、躬行实证的重要性。

  从事实的角度看,经典是圣哲内在智慧经过层层翻译之后表现于外的文字表达形式。文字本身不是境界,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是思想,悟得经文思想真义,并落实于行动之中才是境界,才是得。

  陆游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能说明躬行实证的重要性。

  释迦牟尼成佛传法49年后说:未曾说法,若有人说佛说法,是在谤佛。

  说明了什么? 就是对经典的态度问题,经典可以做为参考,但不执著经典,死读经典。佛的智慧可以预见佛法在未来传承过程会遇到的问题,会由于多种原因必然会导致对佛法的理解会越来越偏离本义,最终导致佛法的精华失传,真义不在,就是佛教的末法说。在末法时期,更要注重躬行实证。

  六祖大师的一个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也说明佛法修证不能离开生活,只有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践行实修,才能得法真谛。

  佛经中都有这样一句话:如是我闻。佛经是后世弟子对佛陀所讲内容回忆整理而流传后世,也难保证没有丝毫误差。佛教文化产生于印度,翻译也是个问题,语境和表达习惯不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没有偏差,所以需要辩证对待经典。

  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都是对待经典理论所要持的态度。

  实践实证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不能被忽视,因为缺乏实证的理论经不起检验和推敲,缺乏检验的境界不稳定、不坚固。所以对待经典只能做为参考,不能绝对照搬照抄,而且要结合实际加以理解验证,才是正确的正确态度。

  对经典如此,对名人大师的言论也应该如此,有名不一定真的明白,所以更要慎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经典       态度)(五明学佛网:经典       态度)  

 李富华教授:佛教学 第五章 佛教的基本经典与教义 

 仁焕法师:面对苦难的正确态度 

 韩焕忠博士:经典的凝重与禅思的飞扬——读吴言生博士《禅宗 

 陈士强教授:《长阿含经》中的法数类经典 

 黄国达居士: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净土经典的介绍 

 吕建福教授:大乘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9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9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 

 宽运法师:净土经典概说及其思想源流 

 其它:修行态度小语(梁国雄) 

 游祥洲教授:略论文殊法门的圆顿与渐次——以《维摩诘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