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蔡礼旭:学问到通权达变就自在 |
||
|
||
孔子有一段话讲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求学问有四个阶段。我们现在一起探讨,这个是学;学完之后能够去力行,就在道,行道;行的过程当中,面对任何境界来都不起傲慢,都不起情绪,这个是立得住的人,都能常存慈悲心,没有丝毫为自己想的心,这个人“立”,不简单。可是“可与立”,未可与权变。所以学问到通权达变,那就自在了。 在古代有一个读书人,那个时候比较乱,一般乱世读书人不出来做官,因为他觉得好像在为虎作伥,这些领导者本身都没有爱民之心。而有一个读书人,还是被当时候的政府下了聘书、檄文,请他去当官。这一位读书人叫毛义,结果当他接了政府来的檄文,接的时候他就笑了。结果旁边的朋友看他笑,就说,这个人还说学问多好,还是爱慕虚荣,还是贪功名利禄。其中有一个学问也很好,叫张奉,奉命的奉,他看到毛义笑着接受这个檄文,他就跟他断交了。他觉得这个人没志气,“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没有守住,他不是大丈夫,就离开他了。 结果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毛义的母亲去世了,从此以后毛义就没有再出来当官。后来张奉突然醒悟过来了,他说,啊,我错怪毛兄了。当初他这个笑是为他母亲笑的,他自己要守节,总不能他母亲陪他挨饿受冻,他懂得权变,把母亲奉养好了,他就守他的节义。所以这个是懂得权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