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南怀瑾:教你“世故人情”的咒语 |
||
|
||
“乐供养众。”大家要反省,这就是戒律,你们供养众做到了吗?你处在团体中,满脸的怨气,满口的怨言,一肚子的怨恨,这就没有守乐供养众的戒律。据我所知,这里有一位同学答应为大家讲《庄子》,讲了之后大家颇有怨言,认为这位同学好高骛远,好为人师。你们没弄懂《庄子》,人家帮你们弄懂,是好事,是法供养,你们竟然这么小器。这个就要骂你们!这是犯了没有乐供养众。 假如别人也有过错的话,应该劝导,或者观过而知非,自己反省不要犯这个过错。因为别人犯过,就吱吱喳喳的,这是犯了口业。因为讲乐供养众,触动我对这件事的感想,才告诉你们。你们犯的是普通人的心理,不是学佛人的心理。自古文人相轻,千古以来文人都看不起别人。老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别人的好,这是中国人的通病。人的心理都如此,不只是知识分子,你看佛教界里也是,批评这个法师那个居士不对,甚至骂人。佛教怎么会兴起来?都不团结。所以你们问我,某某人这么讲的,对不对?我从不答复。你不提人名,说有件事这么说对不对,我或许会答复你。 文人千古相轻,我说,宗教是千古相仇。不管信的什么教,信教的人彼此是仇人啊!比文人还厉害。越是信教的,那个恨人的心理越比普通人重。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结果宗教团体的人我是非特别多,我听了就烦。那么江湖呢?江湖是千古相忌。文人千古相轻,宗教千古相仇,江湖千古相嫉,这几句把世故人情都说完了。 你们在这里号称修行,是不是真修行?考考自己。一个学佛的胸襟气派一定要大,能够包罗万象,对的就对,不对就不对,这种小事有什么了不起。话说回来,同学们固然不对,作者听了这些闲言闲语心中烦恼,也太没有程度了。叫你们读的《昔时贤文》,其中有一句我七八岁时就背了:「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背后没有人批评啊?两个人碰到了,不讲别人的事,讲什么啊?这就是人。老夫妻俩在房中讲媳妇怎样、儿子怎样,也是在讲人。所以把人世间这些东西看通了,听了那些话都是狗屁不如,这样你就胸襟大了。 我以前作过领导的,部下在我面前,我讲什么,「是」都喊得很大声,背着我可就有花样了。任何人对你喊万岁,将来叛变的就是他。越恭维得厉害,越靠不住。我经常同那一班在做事的人说,绝对喊服从的人问题最大。有些翘头翘脑的,你吩咐他就这么办,他不同意,真是讨厌,可是他有他的理由,而且是对的。这时候你坐在上面的人,意志就要像刀一样,把自己这个不快的心理硬是切下来。桌一拍,好!就照你的办!这样才可以作上面的人,很痛苦啊! 本来上佛法课不跟你们讲这些的,这些课不是跟你们上的,把你们教会了也没有用。这些是给真要为人上者,或者将来能当师父的时候就有用了,作师父也要包容徒弟啊!不要说徒弟了,你的儿女也是有自己意见的,都是乖的吗?儿女、学生、徒弟都一样,只好包容,该骂的骂两句,好的要奖励,过后呢?讲句不好听的,管他妈的!反正我要死的。你晓得自己总要死的不就好了嘛!没得气了嘛!你不要以为我这不是佛法,这就是咒,即说咒曰:管他妈的!就好了。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不是笑话,你真学了这一法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