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未来科学可以见到世界的真相吗?


   日期:2016/1/20 11: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曾经有人问,随着科学的发展,未来会有一种仪器能够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真相吗?在我看来,这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真相”,并非是指见到更小的粒子或者更完善的量子理论之类,而是指整个世界、一切时空、一切显现——包括每一个生命的究竟本质是什么。

  佛教一般分为四大宗派: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和中观派。前两个属于小乘,后两者是大乘佛教。四个宗派有共同遵循的宗旨,那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但四个宗派对四法印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越是后者对于四法印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经部的见地推翻了一切有部中的许多认知错误,唯识又超越了经部的见地,但同时又被中观所超越,所以佛教大中观的见地是最究竟、最正确的见地。

  事实上佛教的四个宗派,对四法印中有漏皆苦的认识差别不大;对诸行无常的认识,只在微细无常的认识上会有些差别。四宗在见地上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对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这两者的认知。特别是到了唯识宗它是见地很高的大乘佛教,已经断除了对任何物质世界的执着,但还有一些心识上的束缚。唯识宗的基本观点就是 “唯识所现、唯心所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心的显现。中观派则又超越了唯识宗,将最微细的一点心识上的束缚也破除掉了。

  佛教在看待、分析事物时会有世俗谛和胜义谛两种方法,世俗谛就是相对的真理,胜义谛则是绝对的真理,是究竟的真相。中观派分为自续派与应成派两支,两者在胜义谛上没有什么差别,但对于世俗谛的认识有所不同。自续派在世俗谛上与唯识宗有很多相似之处,应成派则在胜义、世俗二谛上都超越了其他各宗。

  佛法的修行分为见、修、行、果四个阶段,最初的见地——也就是对于佛法、对于一切事物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修行者最终所能达成的修行结果。正是因为四个宗派的见地不同,因此他们所能修证的果位也是不同的。

  说到认识世界,我们先来看一下一切有部的二谛。它的世俗谛就是认知一切粗大显现的事物,譬如山河大地、房屋草木等等一切我们所能看到、听到、触到的东西,这 与我们现代科学所说的物质是一样的。一切有部的胜义谛则是见到这些粗大显现的背后真相。现代物理学发展很快,从前我们认为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分子、原 子,后来认识到更小的粒子,譬如夸克、亚夸克。但是现代科学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粒子,如果与一切有部的认知相比的话,可谓是天壤之别。一切有部剖析事物到最后,叫做“无分微尘”,无分微尘比亚夸克小无量倍,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讲,无分微尘可能就是最微细的能量波动,这是一切有部对空间上的认知。

  现代科学对于时间的认识从年、月、日到时、分、秒、毫秒、微秒,而佛教认为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闪念的时间有多长?其中又能分成九十份, 每一份又再分成九百份,这些还只是佛教中较为粗大的分析。一切有部对于时间上的最终认知叫做“无分刹那”,这是一种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的、极短暂的时间概 念。我们常常用动静来描述世界,无分刹那可能就是最微细的“动”。现代科学对于时空的认识,如果与一切有部相比较的话,就如同几十米的高度与几万亿公里相比一样。

  这还只是一切有部的认知,后面的经部、唯识、中观更是后后胜前前,见地越来越殊胜,认知越来越正确。唯识宗对于像无分刹那这样最短暂的时间都已经完全突破 了,一切时空的显现在这里也被脱去了表象的外衣,更不用说超越了唯识宗的中观,它的见地和认知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若觅真不 动,动上有不动。”这是超越了动静、时间和空间的见地。所以《入中论》的作者月称菩萨说,如果离开龙树菩萨的中观见地,是无法获得解脱的。现代科学的认识离一切有部的见地尚遥不可及,又如何能企及并超越一切语言和思维的中观见地呢!

  事实上,科学之所以无法发展到能够究竟认识世界真相的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是一种二元对立方式的研究,每一种科学研究都必须有一个参照点,都必须有研究的对象,即使少数科学家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意识到了这一点,也根本无法依靠科学本身去突破它。这也就决定了科学必然会在二元对立的泥潭里挣扎,永远无法爬 出这个诡异的沼泽。说到底,科学不过就是人类意识如蛇咬尾般的自娱自乐而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乘佛教       涅槃寂静)(五明学佛网:大乘佛教       涅槃寂静)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与律典(下)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舆律典(上) 

 水野弘元: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 

 其他日籍作者: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原始大乘的存在( 

 圣凯法师:大乘佛教的忏悔观 

 济群法师: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 

 能弘法师:为什么学佛 第三章 人生 5.涅槃寂静与出离三 

 法忍法师:大乘佛教的目标与实践 

 大乘佛教里的“佛身” 

 大乘佛教真正的佛塔是发菩提心 

 若说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先导,实不为过 

 仁清法师:如果发了菩提心就是大乘佛教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