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走近佛教》(一)


   日期:2016/1/22 12: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章 认识生命

  一、生死与无常

  二、死后的世界

  三、面对死亡

  人类一开始便陷入智慧与愚昧矛盾冲突的困扰中。无限的未知领域,如同宇宙空间那隐藏着无穷奥秘的黑暗,紧紧包围着人类。无论文明如何进步,人类总有解不完的宇宙之谜。

  在所有的宇宙之谜中,最难解,最恼人,对个人和社会最急迫的,是关于人类自身之谜:

  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身立命之处何在?

  人一死,是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

  如果人死后不再继续某种“生活”,那么,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

  如果有生之前、死之后的世界,那么,生从何来,死向何去?

  ……

  一、生死与无常

  对生死问题的解答,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因为我们从一生下来就注定要死亡,在死亡面前,世间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成为虚饰。

  当我们静下心来关注这一事实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似乎陷入无底的黑暗之中。

  我们在此世间一切的恐惧,都源自对死亡的恐惧。所有的人,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此怀有直觉。从面对危险时的不安全感,到怕墓地、怕尸体的心理,每个人都不难体察自己意识深处盘踞的对死亡的畏惧。

  古今中外不少哲人都曾指出:

  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的焦虑。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呢?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死亡终将结束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死亡到来时,我们将被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

  也许还有更可怕的事情:

  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平时,我们执著自己特殊的、独立的身份:我的姓名、我的地位、我的生平、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工作、我的财产、我的知识、我的技能……把安全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然而,死亡顷刻间就将所有的一切一扫而光!我们所面对的,将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一个令自己焦躁的陌生人—— 平时我们总以琐碎的杂务填满每一时刻,以保证自己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份之下,一个浪漫的童话世界里。被激情所陶醉,我们过于着迷建造房子的快感,竟把生活的房子建在沙上!

  我们悉心包装自己,尽量把每一件事情都维持得安全可靠。为此,我们花费了一生的心血。直到有一天,重病或灾难将我们惊醒,即将来临的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

  一般人的心态是享受人生,尽量忘记死。

  然而,死却不会忘记我们,且会突然袭击我们。

  或许有人说:“人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

  从远处眺望死而说死不可怕,正如在动物园眺望笼中的老虎,因为它不会加害我们。可是,如果我们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即将真正面临自己的死,犹如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一样,只一见,便双腿瘫软了。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战争、盗贼、车祸以及各种顽症比比皆是,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死亡的消息。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

  人命在呼吸间。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一气不来,便属隔世。

  这就是佛在经中一再提到的“无常”。

  佛曾问弟子:“人命有多长?”

  一个弟子回答:“人命在数日间。”

  佛摇头说:“你没有悟道。”

  第二个弟子回答:“人命在饭食间。”

  佛还是摇头说:“你也没悟道。”

  第三个弟子回答:“人命在呼吸间。”

  佛说:“善哉善哉!你悟道了。”

  二、死后的世界

  我们生下来便踏上了向死亡行进的路途,陷入与自然、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中,急匆匆追名逐利,最后筋疲力尽而不见有何成就,眼前危机重重,未来也不知何去何从,心跟着形体的变化而迁流不息,这样日复一日,糊里糊涂地度过每一天。

  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的迷惘,开始探索来生的可能性,试图了解生命的整体意义。

  的确,如果我们真的就像自己所说的那么务实,为什么不严肃地反问自己:

  我真实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关于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尽管大多数人回避它、不承认思考过它,它也必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萦绕。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要比生活状况的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现实问题更为现实、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自古以来,对生死之谜的解答主要由各种宗教来提供。作为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所有的宗教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并以此唤醒人们对未来世的憧憬,赋予生活神圣、终极的意义。

  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宇宙之谜一个个被揭开,科学知识的普及,使不少人相信生死之谜已被揭破。于是,宗教贬值,信仰转移于科学与金钱,确认死后永灭的人越来越多。

  其实,只要冷静考察自然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程度,便无理由妄称生死之谜已被揭破,无理由对死后续存与否的问题做出决断。“人死永灭”只是一句尚不究竟的哲学推论,确认其为真理,同样具有信仰主义的性质,无充足理由奉为科学结论。近代、现代的科学巨匠几乎无不承认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肤浅,他们对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一直持审慎态度。

  最具挑战性的,是古籍记载、民间流传的一些与生死、“灵魂”有关的趣闻,诸如记忆前世、濒(bīn,临近)死体验、神识脱体(神识:灵妙不可思议的心识)等现象。这些现象遍布世界,超越时域,并不因科学进步和人们不相信它而绝迹,总还时有发生,似乎在向我们透露生死之谜的某种信息。

  平生否定有死后世界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受临终之苦折磨的时候,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

  看护他的医生问道:“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

  “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如果病能痊愈,我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他这样说着而死去。

  法国著名无神论者华帝尔,临终时痛苦地挣扎着,最后凝视一处说:“瞧!那边有恶魔,要来带我。啊!看到地狱了,好恐怖啊!谁啊!救救我吧!”这样绝望地叫着死去。

  作恶众生认为“死是痛苦的结束”“没有死后的世界”。但临终时,心中的黑暗扩大,必能看到黑暗的彼处有地狱之火,先前那种逞强的心顿时被一吹而散,口中还会发出凄厉的惨叫。

  三、面对死亡

  死亡是个大迷雾,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不知道死后会怎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神都能找到我们。

  对于死亡,我们在犯同一个错误:我们会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然而,我们不是经常听到别人突然去世的消息吗?他们像我们一样,视生命的延续为理所当然之事。

  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有可能突然垮下去而不能运转,我们甚至不必生病也会死。

  我们以不知何时会死为借口,来延迟对死亡的正视。然而,我们越是不愿正视,就越对它无知,恐惧的阴影就越萦绕于脑际。

  如果想挣脱死亡的宰制,绝不能采取回避的方式。拒绝正视死亡的结果,将毁掉我们这一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

  大多数人只是在临终那一刻才开始珍惜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情啊!那些相信自己有充足时间的人,最后时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

  就在此时,我们需要清醒一下,严肃地问自己:

  如果我今晚就死去,那该怎么办?

  面对无常,有一种策略是及时行乐——享尽荣华才不枉此生。这种自私和短视的做法只会加速消耗我们有限的福报,使结局变得更加悲惨。

  多数人采取较为理智的抗争方式,诸如:“肉体虽死,灵魂不灭”的观念,永生于天国的神教信仰,长生不老的追求,家族的传宗接代,以及立功、立德、立言而流芳百世,期待精神的永垂不朽,乃至“生则乐生,死则安死”的自然主义达观态度。这些方法虽然不能彻底摆脱死亡的威胁,却使人多少变得从容了。

  现代科学使人类充满了以自己的理性揭破所有宇宙之谜的信心,生前死后的问题已不被多数人所关注,似乎成为无关紧要、滞碍社会进步的玄虚问题。但从一些人类学家的眼光来看,通过科技途径征服自然,还是一种出于潜意识深处的抗拒死亡命运的“移情”手段。科学从物质方面对人类自身的研究由细胞深入到基因,蛋白质合成、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克隆技术等现代成果,无不是对生死之谜的探索。

  西方一些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实质上都是为了逃避死亡的宿命,都是对死亡威胁的抗争。

  在世界各地,很多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从事生命轮回、濒死经验等现象的研究,并把它们列入心灵学、超心理学等研究课题。研究者注意到: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经历濒死体验的人,对死亡的恐惧会降低,能比较谦卑地接受死亡;追求物质的兴趣会减低,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层面;相信死亡是生命过程的延伸,也容易接受来世的信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碰到亲友或邻人亡故,这极易触发我们对钟爱自己的长辈终将死去的忧虑,由此联想到自己亦将必死,进而引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事实上,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生命无常的真义,是觉悟人生、寻求解脱的第一步。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不必等到受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等到死亡来临时还茫然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命运和准备死亡的契机,从正面跟死亡接手,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熟悉它,随时想到它。正如一位法师所说的那样:

  既然不知死亡在哪里等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

  乔达弥是生活在佛陀时代的富家少妇。她的儿子一岁左右就病逝了,她伤心欲绝,抱着小尸体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问是否有人可以让她儿子复活。有些人不理会她,有些人认为她发疯了。最后,一位智者告诉她:世界上只有佛陀一人能够为她施行奇迹。

  她就去找佛陀,把儿子的尸体放在佛陀面前,说出整个过程。

  佛陀慈悲地听着,然后轻声说:“若要医治这个孩子,需要芥子,你到城中要四五粒回来。不过,这种芥子一定得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去要。”

  乔达弥立刻动身往城里去。她对第一户人家说:“佛陀要我向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几粒芥子。”

  “我们家已经有好多人过世了。”那家人回答。

  她又走向第二家,得到的是同样的回答。她又走向第三家、第四家,向全城的人家去要芥子。

  最后她终于发现:佛陀的要求是无法办到的。

  她犹如从梦中惊醒,把孩子的尸体抱到墓地,做最后的道别,然后回到佛陀身边。

  “你带回芥子了吗?”佛陀问道。

  “没有。”她说,“我开始了解您的教法。悲伤让我盲目,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受到死亡的折磨。请您开示死亡和死后的真相,我身上是否有什么东西是不死的?”

  佛陀慈悲地开示说:“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你儿子的死,帮助你了解我们所处的轮回世界是无法忍受的苦海。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脱之道。”

  乔达弥顶礼佛足,终其一生追随佛陀。

  百年三万六千五百日,

  其实不过弹指一挥间。

  第二章 人生实相

  一、孤独的心灵

  二、脆弱的生命

  三、后生一大事

  佛经中有一段譬喻,为我们揭示人生是什么:

  在一个寂寞的秋日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步履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在疑惑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一只老虎紧逼而来。

  看到老虎,旅人顿时明白了白骨的原因,立刻向来时的道路拔腿逃跑。

  但显然是迷失了方向,旅人竟跑到断崖绝壁之上,他看来是毫无办法了。

  幸好崖上有一棵松树,并且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伸向崖底。于是,旅人便毫不犹豫,抓着藤蔓垂下去,可谓九死一生。

  老虎见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逃离,懊恼万分,在崖上狂吼着。

  “好感谢啊!幸亏这藤蔓的庇护,终于救了宝贵的一命!”旅人暂时安心了。

  但是,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

  原来,脚下竟然是波涛汹涌、底不可测的深海!海面上怒浪澎湃,在那波浪间还有三条毒龙,它们正张开大嘴等待着他的堕落。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

  但更恐怖的是,在赖以生存的藤蔓的根接处,出现了一白、一黑两只老鼠,它们正在交互地啃着藤蔓!

  旅人拼命地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儿也没有逃开的意思。

  在旅人摇动藤蔓时,树枝上的蜂巢滴下蜂蜜。

  旅人将蜂蜜舔到嘴里:“多么令人陶醉啊!”

  他竟然忘记了自己正身处恐怖境地。

  一、孤独的心灵

  这段譬喻意味着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指我们的人生实相。

  旅人:这旅人即是指我们自己。

  荒野:无尽而寂寞的荒野譬喻我们无尽寂寞的人生。

  我们从生下来时,就成为这旅人而作人生之旅了。

  既是旅人,应知目的地。如今,我们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这人间来的呢?

  如若不知,则不能不说就和这愚痴的旅人一样了。

  秋日黄昏:秋天的黄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

  何故我们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为我们是孤独一人来世间旅行,虽说有亲属、朋友、同事,但并不能互相倾吐心中的一切,我们找不到真正彼此理解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

  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难道你未曾有过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指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所见亲属、朋友等的死亡。

  我们活到现在,应该看到过很多白骨。我们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我们一点也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吗?

  老虎:饥饿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死亡。

  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非死不可。死,对我们来说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

  现在,这无常之虎猛然向我们逼来。但由于我们感觉它太恐怖、太不吉利,平时根本不想去思考这个问题。

  作为旅人的我们,本能地与死亡抗争,一有病就到医院,以药物跟死亡搏斗。但是,死亡似乎是不可逾越的,我们终将败在死亡手中。

  我们看到佛教经常提到死亡的事,心里可能会感到阴森森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感。其实,这是我们对佛教完全误解了。

  我们平生虽然忘记死、逃避死,但是,死必然会到来。所以,这种心态并不能解决问题。

  唯有与死正面对决,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才能得到绝对的幸福。

  因为这个原因,佛教才提到死的事。

  二、脆弱的生命

  松树:崖顶的松树是指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等。

  这些东西即使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无力的。即使像那样有着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在其临终时也不免感到“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而寂寞地死去。

  我们现在能握着金钱、财产、名誉、地位而含笑地迎接死亡吗?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濒临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心情。我们以为还有20年、30年的寿命可以依恃。

  但即使我们还有20年、30年的寿命,那又会怎样呢?想想便知:已过去的20年、30年,也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幻般地消逝了。

  以后的日子同样是“啊”的一声之间便会过去的!

  老鼠:交互啃食着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

  白老鼠和黑老鼠在一刻不休地缩短着我们的寿命。所谓: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无论在我们忙碌的时候,还是在我们休息的时候,时钟总在一如既往地为我们的生命进行着倒计时。

  最终,藤蔓必定要被咬断,那便是——死。

  一只狐狸看到葡萄园里结满了果实,想到园中美餐一顿。可是它太胖了,钻不进栅栏。

  于是,它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使身体消瘦下去。

  它终于钻进去了!饱餐一顿,心满意足。

  可是,当它要离开的时候,又钻不出来了!

  无奈,它只好故技重演,三天三夜不饮不食。

  结果,它出来的时候,肚子还是跟进去时一样。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赤裸裸地诞生,最后又孑然而去,没有人能带走自己一生苦苦经营的财富与盛名。

  三、后生一大事

  人生谁都是过客,

  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

  一双空手见阎罗。

  作为旅人的我们,此时唯有堕入深不见底的毒龙深海。因为,在我们死后,必定有“后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

  堕入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jié,极久远的时间)中大苦恼”,这件事情便称为“后生一大事”。

  一堕地狱八万劫,

  再得人身复几时?

  毒龙:三条毒龙,分别指我们心中的贪欲、嗔怒(嗔:chēn,生气)、愚痴。产生地狱之苦的,正是这三条毒龙。

  由于贪欲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非分之财色名利怀有居心的杀、盗、淫之罪。

  由于嗔怒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同事、对同行,乃至对朋友、对亲人“愿他快死”的心杀之罪。

  由于愚痴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自己不幸的愤懑、对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

  我们的心是恐怖之心。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由自己所不断造作的罪恶所生出的地狱,最后还是由自己堕入。

  教我们解决此后生大事的,便是佛教。

  但作为旅人的我们,忘记了逼在足下的后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夺。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财欲、色欲、名誉欲、食欲、睡眠欲。

  日复一日,我们不断所想、不断所求的,无非是为了这五欲的满足。

  然而,不断地舔着蜂蜜,不知不觉地堕落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

  我们能肯定自己不是这样的旅人吗?

  释迦牟尼佛在此开示我们人生的真实之相,并且向我们说明解决之道。

  来吧!

  莫让死看到我们的背后,从正面跟它对决!

  唯有解决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绝对的幸福。

  开启佛教通往幸福之门的,是我们自己啊!

  人生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有一个恶人,命终堕入地狱。

  地狱之王问他:“你是三位天使召来的吧?”

  恶人回答:“我从没见过天使。”

  地狱之王说:“难道你没见过鸡皮鹤发的老人吗?你为何不早思量‘我将来也会变成这个样子’?还有第二天使——面目憔悴的病人,你为何没想到自己也会生病?还有第三天使——形如枯木的死人,你为何不早思量‘我不久难免也会这样’?”

  罪人回答:“我是见过,但那时骄纵放逸,没好好想过这个问题。”

  地狱之王说:“如今你当明白:你纵情为恶,应该自受恶报,此非父母、兄弟、祖先、天公之过,而是你自己不自检束的结果。” 罪人无话可说,只好随狱卒而去。

  老、病、死对我们来说是最痛苦的事,即使学佛也避免不了。但痛苦之中又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让我们警惕无常。因此,释迦牟尼佛将其比喻为天使。

  第三章 娑婆世界

  一、物质的泛滥

  二、精神的荒芜

  三、诸受皆苦

  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

  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

  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人们常将大千世界称作“三千大千世界”。

  宇宙由无数个大千世界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当中迁流变幻、循环不息,没有片刻的静止。

  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有佛出世,教化着那里的众生。

  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称做“娑婆世界”。

  一、物质的泛滥

  西方16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使宗教信仰普遍淡化,宗教失去了几千年来独宰人心的力量,科学代之而起,成为左右一切的新权威。人类认识的主攻方向,转为通过以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实验等精密科学方法,从物质方面穷研宇宙,力图征服自然,以增加物质财富。

  正因如此,人类的社会活动无不是以物质利益为目的,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彼此不容,争斗不止,世界充满血腥气息。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几百年来,在科学技术武装之下的人类可谓节节获胜,战果辉煌: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人类似乎已经摆脱了自然的威逼。人们一改历来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姿态,而成了自然的主人、改造自然的能者。于是,人们开始惊叹战胜自然的伟大壮举,到处都是对物质文明的赞美之声。

  有识之士呼吁保护环境,提醒人们:“地球只有一个!”但人们陶醉在喜悦的气氛当中,不喜欢这些危机意识。

  终于,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惨遭破坏,大气、水源污染严重,大片绿洲变成沙漠,大量物种濒临灭绝。

  在这个一切被经济利益所驱动的时代,速成和高效成为时尚,人为的因素渗透到一切领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隐患。化肥、农药、色素、防腐剂、生长激素、工业废料越来越多地注入我们的食物中,毒化着我们的身体。

  对医疗手段的过分依赖,又使我们逐步丧失了先天的机体调节能力。20世纪80年代,医学界曾乐观地宣布:人类将在21世纪之前彻底消灭传染病。然而,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据医学资料统计,迄今为止,细菌、病毒对各类抗生素均有产生抗体的纪录,而且它们的基因变异速度日益加快——这意味着将来的某一天,炎症有可能无药可治。

  更令人担忧的是,古老的瘟疫,如霍乱、白喉、鼠疫、登革热等死灰复燃,新的瘟神,如艾滋病、莱姆病、军团病、汉塔病、拉沙热、怖露厉等,在世界各地像狂风暴雨般向人类袭来。

  1981 年6月5日,8名同XING恋者死于一种可传染的皮肤癌。美国官方公布这种怪病的正式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艾滋病。艾滋病犹如一场新的瘟疫在全球蔓延,到2005年,感染总数已达4030万人,其中2500万人丧生,每天有8000人死于艾滋病。据研究报告称,未来25年内,将有1.2亿人死于艾滋病。

  疟疾是地球上发生最频繁的传染病,全球每年有5亿宗病例,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疟疾平均每30秒钟杀死一个5岁以下的儿童。

  登革热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大传染病,200年来已造成数百万人死亡。时至今日,全球每年约有5000万宗登革热个案,其中2.4万人发病致死,20亿人受到感染登革热的威胁。

  近年来,各种新命名的传染病层出不穷:疯牛病、禽流感、非典……

  二、精神的荒芜

  现代社会迷恋财富、权力和年轻的激情,提倡机伶而非智慧,颂扬人类才智中最为肤浅、粗糙和最没有用的层面。现代文明利用一切媒体,从每一个角度袭击我们,在我们周围建立起无法攻破的沉溺环境。声称尊崇生命,实际上是让生命贫瘠得毫无意义可言。虽然不停地喊着让我们幸福,但实际上却阻碍了通往真正喜悦的道路。物质利益的诱惑和无处不在的竞争让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安宁,我们拼命地贪求、执著,沉溺于物欲的陷阱,贪婪的心越来越难以满足,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完全变成消费机器。

  迷惑在虚幻的希望和野心中,我们梦想着成功的快乐。但实际上,冷酷的现实使我们日益被骄慢、怨恨、嫉妒、恐惧、纷乱、空虚、焦虑的情绪所吞噬。尽管倦意不分白天黑夜地缠绕着我们,但我们还是执著地追赶着现代化的节奏,生活不再幽雅、恬静。白天,我们用一种伪装的洒脱和自信向人们展示一个“完美”的自己,但晚间独处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却经常是黑暗和烦恼不堪的。

  我们一向耽于往外求取,以至于无法悉心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接触到自己的内心生命。我们回避精神世界的深层涵义,否定具有永恒、神圣意义的每个观念。我们所受的教育几乎都在告诉我们:除了五官所能认知的世界之外,其他一切都是不真实的。

  幻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很多人迷失了方向,成为文明社会的叛逆者。在世界各地,吸毒、酗酒、色情、暴力、诈骗、青少年犯罪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媒体对各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

  我们感慨世风日下,我们痛恨人心叵测,我们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人,不断加固着心理防线。我们无力帮助别人,也不期待别人的帮助,只要不被陷害就很满足了。

  我们如同匍匐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几乎饥渴而死。现代文明所给我们的,却是一杯盐水,让我们变得更加饥渴。我们的心彻底混乱了,甚至不相信真理确实存在。

  我们被各种各样的感觉所迷惑,因此无止境地迷失在轮回流转中。

  洛克菲勒43岁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石油大王。10年后,紧张的工作和长期失眠破坏了他的健康。“他看起来像个木乃伊”,这是给他写传记的约翰?温克勒透露的。

  他患了奇怪的消化病症,头发全部掉光,只得戴上假发。他双肩下垂,走路摇摆,挺不起腰,俨然一个垂死的老人。

  他每周收入100万美元,但医生只准他吃饼干、喝酸奶,只需几美元就够了。

  他一生为钱而疯狂,甚至不择手段。53岁那年,因为浪费了150美元的保险费,他失魂落魄地躺倒了。医生告诉他:“必须在金钱和退休之间作出选择。”

  在这生死关头,他终于醒悟过来,放弃了对金钱的执著——金钱没有带给他快乐,却夺去了他宝贵的时间。他跳出了金钱的圈套,终于有时间自我反省了。

  他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捐助一家即将关闭的学校,捐助黑人大学基金会,捐助医学专家史泰尔博士,使他完成自己的研究,更积极成立了国际性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消灭世界各地的疾病和文盲。

  他完全改变了,变得十分快乐,以至于后来在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仍能安然入睡。

  他健康地活到98岁。

  三、诸受皆苦

  一个人诞生,烦恼就跟着一起诞生。在这苦多乐少的世界里,在这变幻无常的世事中,荣华景象犹如梦幻,痛苦和烦恼伴随着短暂的欢乐而出现。

  释迦牟尼佛称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的苦难令人无法忍受,可是众生偏偏执著不舍。

  佛又将此时的娑婆世界称为“五浊恶世”,说我们这个世界灾难频繁、邪恶猖獗、迷信泛滥、烦恼炽盛、生命短促。

  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试图拥有永恒的快乐,时时处处爱惜自我:贪财为了受用,贪色为了欲乐,贪名为了荣耀,贪吃为了滋养,贪睡为了安逸。但是,这个身体就像一个肥皂泡,任凭怎样去保养它,也终难保全。而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痒得快活,搔过之后痛苦即至。

  佛经中说,贪求爱欲而不知足者,有如举着火把逆风而行,必然会烧到自己。

  经中还有一个比喻:贪恋世间财色,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

  人生八苦

  生苦 出生时的痛苦

  老苦 年老体弱的痛苦

  病苦 患病时的痛苦

  死苦 死亡时的痛苦

  爱别离苦 与所爱的人或物分离的痛苦

  怨憎会苦 与仇人见面的痛苦

  求不得苦 所求不遂的痛苦

  五阴炽盛苦 烦恼强盛、盖覆真性的痛苦

  由于万物生灭无常的本性,轮回过程中的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五阴:构成人身的物质和精神要素。即:色,身体;受,感受;想,想象;行,起心;识,认知。五阴又名五蕴,能够障蔽真性,使人生起烦恼)等等诸苦,确实是生命中的根本缺憾。

  所以,如实认知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掌握超越生死轮回之道,变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残缺生命为永恒幸福、绝对自由的圆满生命,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终极归宿。

  然而,我们沉沦于生死的境界当中,哪里有超越和解脱的智慧?身在苦中,我们只会长叹一声:“哎,听天由命吧!”

  仔细捉摸,这样一句平常的轻叹,似乎在暗示着什么。在我们心灵深处,似乎潜藏着某种特别的东西。朦胧之中,我们或许相信宇宙间有更高智慧,或有公平主宰。但是因为世事的纠缠,我们内心亟待解决的问题,却一再搁置下来。

  有一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一天,突然有位衣着华丽的美人来访。主人问道:“您是哪一位?”

  美人回答说:“我是给予人们富贵的财神。”

  主人很高兴地将她请进屋里,殷勤地款待她。

  不一会儿,敲门声又响起来了。主人看时,却是一位衣衫褴褛的丑女人。她说:“我是使人贫穷的瘟神。”主人十分惊恐,想把她赶走。

  丑女人告诉他:“刚才来的财神是我的姐姐,我们姐妹从未分开过。把我赶走,姐姐也会离开的。”

  果然,她走了之后,美丽的财神也消失了。

  有生就有死,有幸福就有灾祸。人们只知道追求快乐,不知道快乐的背后隐藏着痛苦。

  第四章 认识佛教

  一、佛陀应世

  二、一代时教

  三、三藏典籍

  四、佛法传播

  人能生存在这个世界着实不易:生活压力无处不在,灾难打击不期而至,自心的堕落令人厌烦……

  然而,似乎又不得不随波逐流。

  “难道就这样一直到老?能否摆脱苦恼?如何找到光明?”

  这些疑问促使我们去揭示命运,出离痛苦,超越自我。

  当我们在这个浊染的世界试图寻觅一方洁净的精神家园时,我们最终会走近佛教。

  一、佛陀应世

  很久很久以前,迦叶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教化众生。有一位生生世世一直在追求真理的护明菩萨,他悲天悯人,刻苦精进,经过漫长时劫的修行,功德即将圆满。

  护明菩萨观察世间生老病死,诸苦逼迫,众生造种种恶业,受种种恶果,无法解脱,就发大誓愿,下生人间,向众生示现成佛之道。

  菩萨投生到迦毗(pí)罗卫国,取名乔达摩?悉达多,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王后。

  悉达多太子生长在王宫,享尽人间快乐。

  长大后的太子观察众生的生老病死,感叹世间苦痛,起慈悲之心,经常于树下结坐冥思,试图解开生死的玄妙。

  为了寻求解除苦恼的方法,太子于19岁时悄然离开王宫,出家求道。

  太子首先参访当时最杰出的精神导师们,并掌握了他们的教义和修法。但他发现,这些教义无法引导他达到究竟解脱。最后,他决意凭借内力,自求解脱。

  悉达多太子来到伽耶(qié yē)城外的的尼连禅河边,独自于树下结座,示现极苦之行,日食一麻一麦。

  六年之后,消瘦不堪的太子放弃苦行,在尼连禅河里洗去积垢,接受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气力,来到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树下,面向东方,结吉祥草为座,发大誓愿:“不证菩提(正觉),不起此座!”

  太子于菩提座上出入禅定,圆证神通,降伏魔怨,放大光明,目睹明星,豁然大悟,彻证无上正等正觉,成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陀。

  从此以后,太子就以释迦牟尼佛、世尊(被世人尊重)、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天人师(一切天、人的导师)等十种尊号闻名于世。

  世尊观察十方世界,喟然慨叹:

  奇哉,奇哉!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意思是:世间一切生命,本体都无比奇妙,都具有佛的智慧与功德,只是因为众生抱持自己的虚妄想象,以为真实,所以不能亲身证得。

  世尊的开示道破了宇宙的玄妙,也道尽了宇宙的玄妙。这是十方如来的心髓,是一切佛法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法门莫不以此为根本,莫不由此推演而成。

  世尊共说法49年,难以计数的众生因听闻了他的教法而从苦恼中解脱出来,获得永久的快乐。

  世尊在80岁时,观察世间度缘已尽,教化之事已毕,就舍弃肉身,在拘尸那城外的双树林示现涅槃(niè pán,超越生死,常住法身),回到原来不生不灭、永恒、快乐、寂静的境界。

  二、一代时教

  佛教自世尊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精神生活。它涉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所熟知的古典名著,比如《西游记》《红楼梦》等,无一不是植根于佛教土壤;“不可思议”“皆大欢喜”等很多常用词汇都源自佛教典籍;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很多家庭都供奉观世音菩萨;进入寺院,尽管人们不一定信仰佛教,但大都会做庄严的礼拜。

  可是,我们并不一定真正了解佛教。我们会想:烧香拜佛不就是为了祈求平安吗?信佛不就是为了有个精神寄托吗?佛所说的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没必要反对它,仅此而已……总之,很少有人想真正加入佛教的行列,因为一般人脑海中的佛教人物形象,多半被文学作品肆意歪曲,比如唐僧的懦弱迂腐,又如法海的不近人情,还有,贾宝玉因家道败落才遁入空门……

  《现代汉语词典》对“宗教”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歪曲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从精神上解除人们的武装。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利用它来麻醉人民,以维护其统治。”

  所有这些,使我们这一代人对佛教产生了负面印象:消极、愚昧、另类、不合时宜。

  当我们突破种种成见,庆幸自己由迷入悟,并热心向朋友们宣说心得的时候,一些朋友却以为我们误入歧途,走到了消极避世的极端。他们对佛教并不一定了解多少,但却有很多见解,比如: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提倡佛教是一种落伍的迷信思想,只有那些悲观逃世的人才遁入空门。”

  “佛教大谈玄妙高深的理论,不能与实际人生相结合,空谈无补。”

  “好人没得好报,恶人却福寿双全。所以,因果报应并不可信,其实质就是宿命论,无非是劝人为善而已。”

  “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不可能有轮回,不可能有天堂、地狱,不可能有极乐世界。而且,生前死后都是渺茫之事,享受现实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人们对佛教误解最深的,莫过于“迷信”二字。

  世人迷信的对象大多是神祇(qí,地神),又因为佛教并不否认神祇的存在,这很自然地使“佛教迷信”几乎成为定论。

  佛告诉我们,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这便是因缘生法:一切事物必须由适当的因(内在因素)配合适当的缘(外在条件),才能出现种种不同的形态,进而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发展、变化乃至消亡。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任何一种事物都和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可能脱离整体而独存。宇宙间的一切万物皆是众生的共业所感,绝不是由所谓全知全能的神所创造和主宰的。

  佛还告诉我们,佛性人人皆有,而且人人具足,不因为是圣人而有所增加,也不因为是凡夫而有所减少。只要依法修行,人人皆可成佛。佛并不主宰任何事情,只是告诉我们解脱的方法。

  世尊在住世的时候就告诫弟子不得迷信:

  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

  不得祠神鬼,不得视吉良日。

  佛教并不是否定神的存在,而是否定神的全能,只是把他们当做众生的一种而已。尔今,就连西方学术界也将佛教认定为无神论的信仰。

  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教是世尊的言教。信仰佛教即是以佛为真理,以佛为依靠,为导师,为榜样,为助缘,最终成为同样福德圆满、智慧圆满的佛。

  信仰佛教可以使我们破除迷惑,走上正途。对于这一点,只有真正入门的人才能有亲身体会。如果对佛教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便妄下结论,则无异于坐井观天。

  佛法从世尊的大悲智海中流露出来,是在空却了对观察主体、被观察对象的执著的情况下所证得的。因此,不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动。

  佛法是为救拔一切众生的苦厄(è,灾难)而建立的,它普遍适用于整个法界(宇宙),对任何一种众生都不存在偏见。人类能从佛法中获得利益,其他众生也能从佛法中获得利益;善人在佛法中成就,恶人同样能在佛法中解脱。

  简单地说,佛法解说了下面这些内容:

  (一)宇宙万物如何生灭;

  (二)生命如何变现,如何轮转;

  (三)众生苦恼的来源及如何摆脱苦恼;

  (四)众生如何通过修习正法离苦得乐;

  (五)诸佛菩萨如何于恶世之中普度众生。

  近年,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少自称与佛教有关的教派、法门或功法,即所谓“附佛外道”。他们打着佛教的旗号,用似是而非的言说歪曲教义,混淆了人们的视听,损害了佛教形象,对社会也没起到好的作用。很多善良的人,由于一时的心理需求,慌不择路,误入歧途,最终不能自拔。

  所以,最起码,了解一下佛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尤其是作为生活在东方佛教文化圈内的人,如果对佛教一无所知,实为一大憾事。

  三、三藏典籍

  世尊的弟子把世尊49年所宣讲的佛法记录下来,就是我们所见到的佛经。

  佛教三藏教典博大精深,阐明宇宙万法的真谛,指示修行的正道。

  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收录了佛的言教,律藏收录了佛教戒律,论藏收录了历代祖师大德的论疏。《中华大藏经》共有二万余卷,容量之大,足以让任何天才学者穷经皓首。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经是从梵文(梵,fàn,古代印度)翻译过来的。中国的译经工作从东汉开始,到了隋唐时期,政府专门设立译场,人员多达数千,职位包括主译、证义、证文、书字、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吹等,分别负责宣读、翻译、记录、校对、调理语法、润色辞句等工作。每一部经典在翻译过程中都几经考订,即使一音之微也辨之至切。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佛经翻译工作是极为严谨的,因此就保证了汉文佛经的品质。

  四、佛法传播

  世尊应化之时,佛教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

  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连年征战中杀戮甚众的阿育王遇沙门说法,心生悔悟,皈依(皈guī,身心归向)佛教,奉佛教为国教,广建寺塔,并向境外大力推行,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至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在亚洲,按传播路线可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向南最先传入斯里兰卡,随后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向北由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随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

  “乘”是运载的意思。小乘是指按照佛的言教修行,着眼于自身解脱的修行方法。大乘是指修菩萨行,致力于一切众生解脱的修行方法。大乘可以比喻为以大船运载众生度过苦海,到达彼岸。

  19世纪末,西方世界开始对东方宗教产生兴趣,佛教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佛教完全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赢得人心,总是以榜样的方式来弘扬,而不是强迫信仰。佛教的教义使现代医学、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广泛领域受益匪浅,却并不强求享受这一精神财富的人们皈依佛门。

  一天,一只海蛙造访一只终生没有离开水井的老蛙。

  “你是从哪里来的?”老井蛙问。

  “来自大海。”海蛙回答。

  “你的海有多大?”

  “大得很。”

  “你是说像我的井四分之一大?”

  “大多了。”

  “大多了?你是说像我的井二分之一大?”

  “不!大多了。”

  “像……我的井这么大?”

  “不能相比。”

  “绝不可能!我要亲自去看看。”

  它们一起出发。

  当老井蛙看到大海时,竟吓得脑袋爆炸。

  我们把生命造作成黑暗狭小的笼子,却又把它当成整个宇宙。我们被关在这个笼子里,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外面世界的存在,很少有人初闻广大的佛法而不怀疑。

  第五章 佛法概要

  一、三世因果

  二、六道轮回

  三、生死解脱

  一、三世因果

  “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因果”即种因必结果。“因果”又称为“业因果报”,“业”即行为。

  如果想揭示众生千差万别的生存境界,研究推动生命进程的直接动力,必须先了解众生的行为——业。业,有时候看起来很细微,但却是众生生存境界的决定因素。

  我们此生的习惯和遭遇,皆是过去业因的果报显现。在承受果报的同时,又种下新的业。生命就是这种生灭流转、循环不息的业因与果报的相续。

  (一)业与业力

  “业”的意思是“造作”,即我们的一切身心活动,包括每做一件事(身业),每说一句话(口业),每动一个念头(意业)。

  就行为的主体而论,业可分为两种:

  个业:个人的业。

  共业:众生共同造作的业,如家庭的业、国家的业、人类的业等。

  众生如果有类似的业,他们四周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世界景象,我们可称之为“业的景象”。譬如,人类有基本的共业,所以都生而为人;而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同一座城市甚至同一个家庭,这说明他们有更为相近的共业。

  不过,即使生长在同一个家庭,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习性、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独特的个人世界里,这就是如上所说的个业。

  众生所认知的,是自己的业的景象,我们只能觉察自己的宇宙,而一只昆虫也许会把一块石头看成一座高山。

  就行为的性质而论,业可分为四种:

  善业:利益自他,导致善果的行为。

  恶业:为害自他,导致恶果的行为。

  无记业:非善非恶的行为。

  解脱业:超越善恶系缚,导致生死解脱的行为。

  我们来此世间一遭,最终能带去的,并不是令我们亟亟奔走的身外之物,而是一张业的成绩单。所谓: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任何业因都有牵引未来果报的力量。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苦果的力量,这就是业力。

  通常情况下,业的果报并不一定马上呈现。这使得人们觉察不到业力的存在,行善或致中悔,为恶无所顾忌。长期的熏习、强化,使得恶业越来越强大。经言: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

  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须弥:须弥山,小世界中心的妙高山)

  其实,即使再小的业力,都会对我们产生巨大影响,使我们沉沦生死。就像潜藏在地下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祖师偈(jì,颂,复述法义的韵文)言:

  一念一时所造业,

  足系六道滞三涂。

  (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

  意思是说,我们不经意间所造的业,它的力量足以牵引我们继续轮回,而且通常滞留在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痛苦的境界——三途。

  众生就这样受制于自己的业力而轮回不息,直到再没有任何业力种子为止。

  一位大富长者娶了四位太太。大太太年老色衰,长者对她感情冷淡。最让长者欢心的是年轻娇美的四太太,长者对她体贴入微,两人总是形影不离。

  无奈的是,巨大的财富并不能让长者逃脱死神和病魔的手掌,他终于一病不起。

  临命终时,长者将四位太太叫到身边,问道:“我已经不行了,黄泉路上会很寂寞。你们谁愿与我结伴而行?”

  四太太回答:“我还年轻,美好的人生正等着我去享受呢。”

  三太太回答:“我也还年轻,我可以改嫁。”

  二太太回答:“我只能略尽情谊,送你到坟地,因为家中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未成年的儿女还需要照顾。”

  大太太回答:“虽然你平日薄情寡义,我仍愿与你携手同行。”遂与长者相拥而逝。

  世尊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拥有四个“太太”:

  四太太:青春。我们拼了命也要留住青春,可它却像小鸟一样溜掉,永不回头。

  三太太:财物。身外的一切财物终会“改嫁”他人,若要紧抓不放,必定徒劳无功。

  二太太:亲友。当有一天我们跟这个世界说再见时,亲友也只能送我们到墓地,掉几滴伤感的眼泪,然后又要投身社会,为生活而忙碌。

  大太太:业力。“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一切的善恶种子将如实地投入来生。

  (二)业因果报

  我们身、口、意的一切行为(因),在外部条件(缘)成熟的时候,都将产生相应的结果(果)。即使最细微的一个念头,都孕育着它的后果。随着业因的性质和分量,必定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概括地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果必有因,同类相应,绝不会有因无果、有果无因,也不会种善因得恶果、种恶因得善果。

  经中说:

  富贵者从布施中来。

  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

  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悭qiān,吝啬)

  业因果报的法则是不可避免、真实不虚的。我们只需回顾自己的生活,就能看清行为的后果:当我们恼怒或伤害别人时,就会留下痛苦的记忆和自我厌恶的阴影,这些记忆和阴影当下就成为业报的一部分;而且,将来某一天,我们必然会经验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别人心中所生起的感觉,一切都将反弹到自己身上。

  如果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一直重复着同样的模式:

  每当做错了事,就会导致痛苦;每当做对了事,就会产生快乐。

  每当伤害别人时,其实是在伤害自己;每当带给别人快乐时,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乐。

  因果规律还有另一个特性:我们所种植的业力种子,不会因时间久远而枯萎。在我们承受果报之前,它的力量是不会消失的。所谓:

  一切众生所作业,

  纵经百劫亦不亡。

  因缘和合于一时,

  果报随应自当受。

  业因不一定马上呈现果报,但只要有适当的外部条件,它们终将成熟。

  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佛所规定或制造的,佛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而已。

  不管信与不信,我们都生活于因果规律之中。

  从前,有五个人在离城不远的树林里修行,其中一位老师父能知前生后世,他的弟子是个七八岁的小沙弥。

  那位老师父得知小沙弥的寿命只有七天了,就慈悲地对小沙弥说:“你的双亲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探望他们,七天之后再回来。”小沙弥高兴地辞别了师父。

  小沙弥走到半路,突然下起了大雨,看到雨水快要流进一个蚂蚁窝时,他急忙用土把水堵住,使蚂蚁幸免于难。

  第八天清晨,小沙弥回到师父那里。老师父见小沙弥平安地回来了,非常惊奇,就入定观察,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了蚂蚁而延长了寿命。

  (三)三世因果

  任何事件都是许多业因成熟之后凝聚在一起的复杂集合体。通常,或许因为时间太久,在承受果报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曾做了些什么,而无法将因与果联系在一起,因此断定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而当我们看到好人遭殃、恶人得福,就更容易对因果规律产生怀疑。这都是由于不明白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

  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延后呈现它的果报,甚至会延续到后世。因此,果报的显现分为:

  现报:现生受报。

  生报:来生受报。

  后报:第三生乃至百千万生之后受报。

  古德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为什么恶人会获福报?这是因为他过去世培植了深厚的善根,现生又因缘成熟,所以享受福报。如果他今生不做恶事,福报就会更大。至于他今生所种的恶因,也绝不会自行消灭,将来因缘会遇时,必定要遭受应得的恶报。

  反之,善人遭受恶报,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的罪业深重,现生正逢因缘成熟,所以先受恶报。如果他今生不行善,果报将会更重。

  我们的生活状况皆是过去业因的果报呈现;而我们现前身、口、意时时造作的业因,必然会牵引未来应受的果报,绝不会有丝毫的差错。

  佛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即: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要想探索前世的因行,只需观察当下的状况就能明了;而要想预见未来的前景,只需观察当下的行为就能知道。

  由此可见,人生的苦乐,国家的贫富,世运的盛衰,都是由业力所召感,如佛所说:

  自作自受,共作共受。

  除了业因果报的理论之外,还有什么能够如此圆满地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呢?由于相同的共业,我们出生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国家、同一座城市;而由于个业的差异,即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我们还是有不同的性格、倾向、天赋和命运。

  现代社会不接受三世因果的道理,如果有人谈来生果报,会让人觉得那便是妨碍社会进步。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想象只有这一生这么多了,认为今生的恶行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一笔勾销,因此疯狂追逐物质利益,完全不考虑行为后果。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一位名叫弗迦沙的商人在进罗阅城的时候被一头母牛触死。牛的主人怕它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就匆忙把它卖了。

  买牛的人牵着牛回家,半路上到河边给牛饮水,哪知它突然兽性大发,凶残地将新主人触死了。他的家人勃然大怒,将牛杀死,挑到集市上卖。

  一个农夫买下了牛头,用绳子系着牛角要担回家。半路上坐在树底下休息,将牛头挂在树上,哪知系牛头的绳子突然断裂,牛头掉落下来,可怜的农夫当场被牛角刺死。

  一头牛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三个人!全城的人都纷纷议论这件不寻常的事。

  消息传到国王耳中,他也觉得不可思议,就去请教佛陀。

  佛陀开示了其中的因缘:

  在过去世中,有三个商人相约到外地做生意,为了省钱,决定不住旅店,就到一位老妇人家借住,并约定付给租金。

  但到了第二天,这三个商人趁着老妇人外出,竟偷偷溜走了。老妇人回家发觉此事,非常愤怒,追上去向他们索要租金。

  三个商人见老妇人年老可欺,不仅赖帐不还,还用恶言侮辱她。

  老妇人无可奈何,愤怒地诅咒说:“你们这些无赖,欺负我年老孤单,以后一定会有报应的!今生我奈何不了你们,来生我一定要你们以命偿还!”

  那头凶牛就是老妇人的后世,而同日被牛触死的三个人就是欺负老妇人的那三个商人。

  (四)业果可转

  人们常说的“命运”,实际上就是业因果报。

  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是一种果报,所以叫“报身”。相貌的美丑、寿命的长短、前途的好坏等属于正报;物质生活的优劣、亲属的尊卑等属于依报。这些都是我们过去所种业因的显现,并不是外来的,全是自作自受。

  因果规律活泼泼贯穿于一切事理,绝不是庸俗的宿命论。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业因既然随时变迁,果报自然也随时转变。我们可以凭后天的努力或借助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来弥补先天的缺憾。依佛法修行,可转变乃至消灭已造业因的恶报。

  1.根据因果法则的“果须众缘”的原理,从过去的因,到现在的果,中间尚须具备许多外缘,若外缘不具备,果报便不能显现。如果远离恶缘,合集善缘,或另造强大的善因,则能阻碍恶果的出生,以此转移业报。

  2.依佛法的智慧观察,究竟而言,业既然凭借众缘而生,则本无自性,如同梦幻,当体无常,当体即空,空必能转。没有常一不变的造业者、受报者及业因、业果。

  3.业由心造,可由心转。业力虽大,但不及心力之大。心具有创造一切、消融一切的神奇能力。佛法提供了大量对治业障(累世恶业,障碍正道)的方法:礼佛、供佛、拜忏(礼拜佛、法、僧,忏悔罪业)、观空(观照诸法空相)、塑画佛像、读诵经典等,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

  文:佛恩居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困扰       黑暗)(五明学佛网:困扰       黑暗)  

 仁焕法师:人的光明和黑暗 

 仁焕法师:人的光明和黑暗 

 雪漠: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 

 雪漠:别害怕,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其它法师:远离黑暗的提示(大悲法师) 

 传喜法师:转本能为理智 转黑暗为光明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X 1320经:本 

 分享我受SQ邪YIN困扰抑郁症的感受,望大家共勉! 

 被鬼神病所困扰,该怎么办? 

 分享我受抑郁焦虑症和SQ邪YIN,歪道邪说困扰的解脱之路 

 困扰十七年的抑郁症不治而愈,我与佛法的神奇殊胜因缘 

 邪YIN会将你引到不可思议的黑暗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