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蔡礼旭:解行要并进 |
||
|
||
我们在修学路上,常常都要用中道。比方说,“解行相应”,你只偏在解而无行,增长邪见。有解无行,就《弟子规》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有解无行,轻一点的情况,他理解了,他可以去跟人家讲。但是他一定很难达到契机,因为他学的是理论,他自己没有去做,他的悟性不能提高,所以只能口头上跟人家讲道理。但问题来了,不进则退。假如这个解不跟着行,继续还是只有解,慢慢的傲慢就会愈来愈严重,最后就变成连师父都瞧不起,增长邪见,狂慧、傲慢。之前跟大家举过例子,一个法师说他的弟子还没去佛学院以前,都叫他师父叫得很亲。佛学院学了几十部经典,整个态度不一样了,有解无行,增长邪见,增长傲慢。“有行无解,增长无明”。《弟子规》讲的,大家不要小看《弟子规》,这个都跟《华严经》的教诲是相应的。“但力行”,有行;“不学文”,无解; “任己见,昧理真”,就愚痴了,就顺着自己的想法、看法去做,不依照经典,这就愚昧无知。无明,其实就是愚痴。 所以解行要并进,才是用中,不能偏在一边。但人很奇怪哦,他比较执着“解”,他就会把“解”讲得很有道理。他比较执着“行”,他就会讲“行”重要,讲得很有道理,然后人家也不好说他。所以怕就怕在,学了两三年以后,个个都辩才无碍。人家怎么批评,怎么指出问题,我们都可以用很好的理由把它转过来,“还是我对”。那这个时候人家真正要规劝我们,就“啊,算了,机缘不成熟”。所以,真正能接受别人的提醒的,人家讲的不对,都不回嘴,这个才是有接受人家批评的雅量,“闻誉恐,闻过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