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无我和慈悲是成佛的根本 |
||
|
||
——读“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有感 本焕长老的座右铭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读之甚是感动,深觉有理,却不知理在何处。后细细思惟,竟有大文章。原来这里面藏着佛之本心,藏着成佛的真谛。 为什么这么说呢?佛在金刚经等很多经文中都让念佛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有很多大师解释为要发大悲大愿之心,要让世人都成佛我再成佛之心。思之甚有道理,如何做到却时常踌躇、迷惘。直到读到本焕长老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才明白如何能发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无我,放弃自我的享乐和欲望;第二层是慈悲之愿,希望众生都能够脱离苦海。 这两层意思是紧密的互为因果的关系,离开任何一层第二层都无法单独成立。第一层因果关系,就是要先有无我之心,才会有慈悲之心。第二层因果关系,就是要有无我之心,就必须先能理解众生的痛苦,先生起慈悲之心来。因此,无我之心和慈悲之心是互为因果的。 第二层因果是容易理解的,要有慈悲之心,才能做到舍弃小我,祈愿众生。也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本意。 但第一层因果就不易理解和实行。为什么要先有无我之心,才会有慈悲之心。我认为,这实际上才是成佛的根本。 因为佛的大慈大悲大愿之心从哪里来?是从无我中来,是从放弃小我成就大我中来。目标是解除众生的痛苦,所以愿意放弃自我,舍弃小我。如果没有无我之心,佛祖就不会出家寻求成佛解脱之道。如果没有无我之心,无数高僧大德就不会修行一生传播佛法,度人度己,发出宏大誓愿普渡众生。 所以说,无我和慈悲是互为因果的佛之本心,缺一不可。很多人认为发大慈大悲之心很重要,发成佛之心很重要,却不知道发心的前提是无我,是放弃自我的欲望和享乐,不然,发出的大慈大悲之心也是伪心,在贪欲和嗔恚心面前会荡然无存。 我们看到很多人念佛一辈子,读经无数,讲经无数,但到头来不仅与佛无缘,而且恶疾缠身,最后一命呜呼,堕入地狱,与西方净土无缘。何也?因为没有无我之心,贪嗔痴不断,舍不得尘世的财产和享乐,他的慈悲心是假的,念佛读经也是假的。所谓诚心念佛,必有感应。其诚心,不仅是慈悲心,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无我之心。放弃自己的贪欲、执着、偏见、怨恨、不设、嫉妒等等。只有放下,才能无我,只有无我,才能慈悲,只有慈悲,才能成佛。念佛之根本,就在于舍弃自我,放下自我,一切都交给阿弥陀佛。那么,你一定会成佛,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因为你已经得到了佛之本心。 不知理解是否妥切,请各位师兄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