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印祖一生教化三十二字箴 |
||
|
||
印祖一生教化三十二字箴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 印光大师一生对弟子教化的言语很多,他的大弟子德森法师把它归纳成八句三十二个字。这八句箴言不但是大师教化众生的重点,他老人家本身也同样依此行持。所以,如果能够把握这三十二个字,就算对印祖的教化有所了解了。 总 说 别 明 中国人讲求“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若依社会群体的发展来说,是从“夫妇”这伦开始,才有“父子”、“兄弟”等等其他关系的。至于要如何推动,才能使“五伦”和谐、亲厚呢?印光大师说,要点只有一个“孝”字。孝道非常重要,像现在台湾南部还有些地方,把祖先牌位奉祀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正厅,就是一种重视孝道的表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不忘本”。我们今天能立足社会,跟随善知识学佛,这个我从何而来?是由父辈来的。如果我们重视孝道,就表示仍有一分感恩的心,有这分感恩的心,事情就好办。因为有孝思的话,一个家庭就会平安吉祥,对邻居、社区、乃至整个国家,都会有良好的影响。正因如此,祖师才一再强调孝道的重要。现今大家多会感慨社会人心不古,其实社会上的好人还是占大多数,因为如果坏人较多,我们就不可能有机会坐在此地。然而,坏人虽仅占少数,但确实令人头痛。所以,要靠大家将孝道发扬光大,来影响不好的人,使整个社会都能走向光明。这是第一点“敦伦尽分”,是我们做人、学佛很重要的一个基础。 (二)闲邪存诚 接著说“存诚”。“存”者,保存也。“诚”则可以就三方面来解释。第一,当“实在”、“老实”讲。好比说我们学佛了,就知道宇宙天地间有许多的佛菩萨和鬼神,所以我们凡是在大众当中怎么做的,私底下也该如是做,也就是要“表里一致”。第二,作“诚恳”、“恳切”解释。像我们平日在佛堂拜佛、问讯、顶礼时,内心要虔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第三,“诚”还可以解释为“平实”、“朴素”。民国二十九年,印光大师八十岁。老人家在圆寂前几天说,灵岩寺没住持不妥当,要立一位住持。当时,他心目中的人选是任监院的上妙下真法师。由于寺内上上下下对妙真法师都很有好感,觉得他办事勤快、修持又好,因此就无异议通过了。印光大师往生前,勉励妙真法师要平实领导道场,不要讲排场派头,因为排场派头对了生死一点帮助都没有,都是虚套。这虽然是大师对出家众的开示,但这点对在家弟子却更为重要。例如为长辈送终,我们处理上就不要铺张、讲大排场,因为对长辈的往生没有丝毫帮助。如做这种热闹的虚套可以让亡者往生,我们即使再穷也要借钱来办。但正因为毫无助益,所以只要朴实地做即可。以上是“诚”的第三种解释(平实),举了几个例子,其他日常生活上的事,吾人可以举一反三。 (四)众善奉行 在古代,有位有钱的员外想办冬令救济,煮粥来赈济饥荒的难民。由于冬季天寒地冻,每个人都想吃热食,再加上又可以分得一些银两,因此消息宣布之后,几十里外的人都涌来了。不过,因为事前没有妥善的规划,造成赈济当天发生严重的动乱。天气严寒之下,不耐烦的人群彼此相互拉扯、推挤,结果有二十多人不幸当场死亡。待在屋内的员外,一听到死了二十多条人命,因为惊吓过度,一下子就闷绝而死了。事件过后,人们检讨整个过程,发现这样的行善确实有待商榷。天气那么寒冷,人又众多,主事者竟然没有在事先做好周详的安排和预防,导致救人变成害人,怎能不令人扼腕!可见,好事要成就,必得细密斟酌,结果才会圆满。倘若只想成为人人称赞的大善人,而不仔细思考现实状况,善事做下来,往往就未必对人有利了。 (五)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觉得可以做到,没有问题。但是一想到自己得好结果(了脱生死),而家人、朋友却仍然在沉沦当中,就会觉得不忍心,怎么办呢?这就要讲到“发菩提心”。所谓“发菩提心”,并不是指要像大法师一样弘扬佛法;如果我们能发愿,影响家人、邻居、朋友来学佛,这就是“发菩提心”了。不过,说到这儿,问题又来了。佛教的修行法门那么多,我们自己该怎么抉择,又该如何引导别人呢?今天我们必须掌握一条正确的路,这条路就是能令众生当生成就的“净土持名念佛法门”。 (六)深信切愿 持佛名号 第二“切愿”,这“愿”分两方面说。首先,是要对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产生厌离心。祖师曾经提出一个比喻,说娑婆世界就好比监狱一般,没有自由;又好像茅坑一样,又脏又臭。正因非久留之地,所以应该尽速离开。英国科学家霍金也曾经表示,一千年后,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大自然变化太大,所有生存条件都将每况愈下,所以,对娑婆世界要有厌离心。其次,则是要对西方极乐世界有欣求之心。我们无始劫来流浪生死,在六道轮回中凄惨落魄,受尽种种苦楚;现在要回家,要往生极乐、永断生死了,应该欢喜踊跃、载欣载奔。“欣厌”都具足了,往生之愿才深刻、真切。 最后,持名念佛法门的第三个要点是“一心念佛”。如何念佛才能得一心呢?印光祖师说,要领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即念佛的时候,要把心完全收摄在一句“阿弥陀佛”上。不论自己念或是共修念,一字一句都要听得清清楚楚;由心田中发,由口出声,再由耳根听入,每个细节都要清楚、不散乱。这个“听”字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果能确实去行持,定慧必然日进有功,往生亦必定稳操胜券。 结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