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老子道不可道,玄之又玄


   日期:2016/12/24 10: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什么书呢?它或是老子所写,或是老子与其弟子的合著,或是出于众人之手。八十一章,九九之数,似乎暗藏天机,应该暗藏天机。而另一种曾久埋于地下,不见天日的版本,却把现有的词章全然打乱,甚至指向截然相反的思想。

  老子是什么人呢?他本名是李聃,据说是为着他那长而又长的耳朵——至于为何叫他老子,典籍中说法不一。这个人存在于何时?其归宿究竟如何?他与孔子孰先孰后?他是否当真如学者所言,其实与老莱子是同一个存在?每一个问题与答案之间,都隔了两千余年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在想象、神化、争辩中的折射,使问题本身都显得如此模糊。

  不妨就放弃“求真”吧。倘使一个民族会花费几千年时间堆出一个人物虚影,描绘他,叙说他,崇仰他,贬抑他,那这个形象也就已经成为某种真实的存在,甚至比那些有血有肉,一切皆可考证的人更有意义。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老子,谈谈《道德经》。

  老子没有童年,也没有晚年,他就那么在历史中突兀兀地出现了。传说中,他的母亲足足怀胎八十一年才等到他的降生,婴儿甫出生时就是满头白发,八十一年的岁月从他的发丝间流过。“老子”的“老”,其实便是“年老”的“老”。

  作为周王朝国家档案馆的馆长,这个老婴儿的眼眸始终盯着久远以前的世界,他的额头上定然有密密的皱纹,每一层皱纹里都藏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厚重到令人不得不发出悠长的叹息。

  孔子来看他,以为他是龙一般的人物——“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老子是云雾中飞腾翻转的龙,高高在上,神秘莫测。中国人说他是孔子的老师,又造出《老子化胡经》以为他是西方佛陀的真身,这样,儒释道三家中,俨然便以道最为尊贵。

  三位哲人,对孔子,我们知道他幼时捉弄礼器的早慧,也知道他失去弟子之后的悲痛。对释迦,我们知道他初窥世间惨淡时的震撼,也知道他在苦行中索道不得的困扰。对老子,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智者。

  而他提供给世人的,是怎样的智慧啊!“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初读老子时,恰好翻到这两段,悚然而起,夏日炎炎之中,只觉脊背上窜出一股凉意。仿佛听到一个阴森森的声音,告诫着历代帝王:民智,是开不得的。转头又悄声对小民说:狡兔死,走狗烹。中国历代尊儒,鲁迅却说,中国人的根扎在道家上——略有阅历,便知道这话真对,而又实在不算是什么好话。

  道家出于史官,史官经手的是他人之人生,观察的是国家之兴衰,一辈子等于别人的几次轮回,因此对政治的把握也就越发精准。老子与孔子不同,孔子毕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老子比理想主义者看得清楚。“强梁者不得好死”是一种告诫,也是对血淋淋现实的记录。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极伪。国家混乱,有忠臣。越吆喝什么,往往就是越缺少什么,仁义之下有刀兵。处乱世之中,老子那双智慧的眼睛注视到这些。而历史文化的发展也果真如他所说,在道之后是仁,仁没有了,便要提义,义之后是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乱之首也。

  殊不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涵蕴万物,圣人长养百姓,真正的仁,恰恰是在“不仁”之中!

  因此,他对所谓仁义智礼几乎是嗤之以鼻(哪怕他实际上比孔子都精通礼仪)。五千余言,能读到一连串的“弗”、“去”、“绝”,都是否定词,顶好顶好,结绳而用,连文字都可以废除。可是我想,他一定知道回不去了。“能婴儿乎?”已经成人的生命,还能够回到母腹中么?那一连串的否定,终归只是愤激之语。

  老子谈政治,谈治国,谈处世,但如果只是这样,《道德经》也不过只是一部权谋术书。而老子是从政治之中望见天道——是的,与其说他从天道哲理中得出治世之法,我更相信他是在世事循环里窥得了“道”。

  在这个层面上,一切寒气阴气荡然无存,读“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读“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都觉得坦荡光明,如居云端。

  可这个层面又最难以讲清楚,任何人见沧海桑田,四时轮转,黄花郁郁,青竹翠翠,都会心有所悟,一旦落于语言,就索然无味。

  老子只好用模糊的话,来形容这一份玄之又玄:

  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忽兮,中有物兮。窈兮冥兮,中有情兮。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然后,他转身离去。

  当他的眼睛把文字看透,把世情看透,一直到达天地最为深远之处,他就这样走开。离绝,像扔一件旧衣服那样轻巧随意。由于关令的挽留,他才为这个世界送出了最后的礼物,接着,他乘青牛出关——那一定是一头步伐缓慢的老牛——从世人目光中彻底消失。

  当夕阳在天空中烧出最后一片鲜艳,

  牛角在大地上投出长长的影子,

  一切枷锁都已经脱落,

  尚自在关内的人啊,就这样别了,

  你们的目光将再也追不上我的背影。

  追逐五色,却难以分出,

  芽叶新生时,惊动世界的一点青翠。

  钟鼓笙箫,五声绕梁,

  却无法听到,

  子夜万籁俱寂时,天地的歌唱。

  那么,盲聋喑哑者,

  你们就且去追逐焰火,玩耍游戏,指珍宝而捧腹。

  用黄金,

  换取几块残瓦,好积攒着盖一栋小屋。

  ——直到宇宙六合,终于朝你们展示出无用之用。

  谁与我同行?

  连五千言,也是多余。

  恍兮惚兮,那无尽的道路。

  看啊,众人兴高采烈,笑闹不已,如宴会,如游春。

  我无知无觉,宁静如婴儿。

  累累惶惶,这里已没有我的归处。

  众人富足有余,我独穷乏。

  众人聪慧明察,我独愚笨。

  澹兮如海,无牵无系

  我与众人本不同,依道为生凭道止

  ……

  老子与孔子不同,孔子毕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老子只是一个旁观的哲人。可是老子与孔子一样寂寞,甚至更加寂寞——古来圣贤,谁不寂寞。

  东方的哲人,他朝何方去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老子       孔子)(五明学佛网:老子       孔子)  

 觉明法师:浅释老子《道德经》的三句话 

 蔡礼旭老师:学儒就学孔子 

 妙莲老和尚:阎王老子三封信 

 方海权:老子为孔子说出惊世秘密 

 惟贤长老: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 

 宣化上人:孔子、老子皆是佛菩萨化身 

 净土法门法师:老子也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就是放下 

 印光法师: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 

 孔子:天下有五种不祥之事,有一件现在家家都在做。 

 净土法门法师:有文化的人标准是把孔子温良恭俭让五德做出来 

 孔子的10条原则,11个态度! 

 印光大师: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