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供养时态度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福德的大小 |
||
|
||
佛法修行精要 1.当我们在修持或听闻佛法时,必须培养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态,这不仅是短暂的做法而已,最终还要帮助六道众生解脱痛苦。这就是正确的心态。 2.无论我们对自己感到多沮丧,或觉得自己难以达到证悟境界,但我们全都具有智慧的本能。 3.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世间的痛苦,而达究竟的喜乐。修行是否能达开悟,要视行者的心态而定。 4.同样一个由上师教导的修行法门,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出现,这完全是依弟子所持的心态而定。 5.在听闻、思考和修行佛法时,我们应培养利益他人的心态,才能获得修行的圆满成就。 6.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必须发展正确的心态——不论是听闻、思考或实修佛法,或做一般的俗事。 7.一切教法都是来自佛的化身。化身佛源自报身佛,而报身则源自法身。 8.皈依文是菩萨戒之基础,它是一种助力。 9.「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不同:前者强调「发心」,后者着重「实践」。 10.菩提心有两个重要的特性,即悲与智。要深达于悲,则需了解他人希求快乐、幸福以及解脱之心,与我们自身并无二致。 11.空性的体验是开悟的精髓,也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菩提心的根本。 12.心智清明与不清明的分别在于是否了悟一切皆幻,也就是万法之空性的本质。 13.如果没有初步的空性体验,要谈真正的慈悲是不可能的。 14.菩萨所生出的菩提心是平等地去对待一切众生,只有以此无分的发心,才能真正有能力去利益他人。 15.痛苦的解脱乃建立在习气的淨除之上。因此,只要我们停止造业,同时培养良好而正面的习性,便绝对可以清除我们不好的习气。 16.业力的形成是透过我们的心、我们的身体和言语所造作出来的。 17.持戒可让我们时时对因果业力的法则,保持高度的警惕之心,并且正确地做一切事。 18.持守小乘戒或在家戒后,如果再进一步受菩萨戒,那麽积聚福德的力量就会更大,因为受了菩萨戒就是走向菩萨道。 19.当我们以真挚的慈悲心及利他心来积聚福德,并且使心置于三摩地(定)的状态,那不论做什麽善法,如供养、布施或修法等,都会成为积聚福德资粮最殊胜的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