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李音祚:佛教的戒律与现实生活之关系


   日期:2010/12/23 18: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的“五戒”是对佛教信奉者或准备皈依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具体是指戒除五类不道德的,容易引发不和谐现象,给自己和他人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行为。它们是:

  (1)直接或间接的杀害生命的行为:人间的法律只保护人类自身及国家政府所规定的濒危野生动物不受杀害,而佛教所倡导的戒律是从源头上保护一切有生命童识的动物。人们普遍存在的肉食习惯是大范围野蛮饲养及屠宰生灵的源头。

  (2)直接、间接或变相的偷盛行为:除了明显的盗抢行为外,滥用职权的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敲诈勒索等恶劣行为都属于此戒的范围。现代社会中许多变相的偷盛行为都被那些看似合理的规则掩盖住了,大多数刑事案件的起因都与此相关。

  (3)违反正常伦理关系的不正当的YIN欲行为:许多非正常的性关系、性行为、性游戏已成为时下许多“体面之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然而这均属于YIN戒的范围。放眼看去,上至总统下至艺人,性丑闻现象已成为难以遏制的社会毒瘤。

  (4)为满足私利而进行的欺骗或造假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信任危机正是源于这种阴险的欺骗。全世界的人们都已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讲谋略、说假话已成为人们自然的心理习惯时,世间法律所能起到的约束力也就非常有限了。

  (5)为寻求精神刺激而沉迷于酗酒吸毒的行为:人们为了缓解精神痛苦而不惜采用饮鸩止渴的方式,以丧失自尊、麻痹自我为代价,逐步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正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各式各样的瘾君子,已成泛滥之势。

  从现实生活来看,佛教的戒律意味着什么呢?简言之,“遵守佛教戒律意味着维护自尊,意味蕾弥补自身的漏洞,意味着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意味着成为一个内心和谐、正直而善良的现代人”。它与现代文明的宗旨相协调,但却与本能的欲望和丑陋的生活习惯相冲突。

  戒律原本的功能是“防非止恶”,是为了避免人们遭受烦恼与痛苦而采取的理性的自我约束行为,是理性的安全带。它与人们对自我要求的程度以及自尊章识的程度密切相关,从自尊意识的角度看戒律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或许能给人们带来某些有益身心的启迪。

  上面所列举的五类行为,从根本上说都是欲望泛滥所致。在争相开发欲望、满足欲望的今天,人们都能从中或多或少地看到它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方式的影响。现代人只相佰经由科学验证的结论而不信虽可意会,但海难以验证的因果关系,由此派生出各种基于个人欲望所产生的见解和相应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任伺时代的人们都会对合理性的问题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也就是说人们都有一个自认为合理的基本的道德底线。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是基于“凡是不违法的事情就可以干”的现实原则来行事的,依据欲望的多样性可以分成多种层面的心态及行为方式,以杀生现象为例:

  (1)以施虐心理进行的杀生活动。如虐猫、虐鸡、虐狗等。

  (2)把杀生当作娱乐消遣而进行的杀生活动。如打猎、钓鱼、斗牛等。

  (3)直接以满足口腹之欲而进行的杀生活动。如亲手宰杀或在酒店中点杀活物,如活吃猴脑、蒸烤活鱼、烹煮活虾、烤全羊等。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圈内,当事人直接以“命债”的形式所造下的因果。现代的主流科学家们尚不想、不愿、也没有能力证明杀生行为与杀生者未来命运的因果关系,因而大多数人都宁愿信其无,这样就可以延续着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会有抑郁的一天,更不会想到那催促他们自杀的念头来自于何方…… 也有一部分科学家已经用准确的科学实验,证明了肉食者与多种现代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对许多人来说,他们宁愿采取“满足当下,不顾未来”的心理原则,宁愿相信“吃哪儿补哪儿”这种明显违背科学规律的观念。现实展现给人们的却是另外一幅图景,那就是“吃哪儿割哪儿”,看看各大医院肿瘤科人满为患的情境,也就都清楚了。

  对待生命的态度决定着人们自尊意识和守法意识的程度。要想成为有自尊意识的守法公民是需要相应的土壤和生存环境来培育的。过分追求“成功”的残酷的竞争意识所造成的心理氛围,毁灭了无数原本是善良的幼小的心灵。人类内在的善良之心是从善待生灵、同伴开始的,需要一个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习惯养成的自然过程。

  (1)生命的和谐是在生存的背景中实现的,只有你善待生灵,保护环境,才有可能生活在和谐之中。漠视生命的尊严,践踏生存的环境,必遭到意想不到的报复。

  (2)杀生的惯性有可能延伸到人类自身。其根源皆来自于漠视生命的尊严。若不从认识的层面和心态上加以调整,任何法律都难以阻止人类相互杀戮的行为。

  (3)直到今天,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用行尸走肉来描述漠视生命的人们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人的自尊意识来自于将心比心地思考问题。

                                    摘自《法音》2009年第8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李音祚       戒律)(五明学佛网:李音祚       戒律)  

 严耀中教授:戒律在云南佛教中的实施 

 严耀中教授:试论中国佛教戒律的特点 

 严耀中教授:佛教戒律与唐代妇女家庭生活 

 周齐教授:戒律外寺制僧规的产生及其特点和意义 

 雪漠:戒律是阻挡邪风的墙 

 圣凯法师: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 

 明海法师:戒律的艺术 

 明海法师:戒律的意义和受持八关斋戒的要求 

 妙华法师:关于“戒律的精神与特色”讲座的总结 

 陈永革博士:明末佛教戒律的复兴及其理论诠释 

 药师山·紫雲居士:戒律浅说 

 极乐之光:极乐之光 佛法应知 ~ 戒与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