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愿菩提心的四个盗贼之懊悔心


   日期:2017/5/30 7: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懊悔心:懊悔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烦恼,一种是后悔。后悔又有两种,对自己所做的事而后悔,让他人对他人所做的事而后悔。这里讲的懊悔心就是别人做善,却对他说一些反悔的话,或者说一些让他后悔的言语以及行动。懊悔心容易伤害他人的心,也会伤害自己的善心,这样一来,就自然违背了愿菩提心的教诲,如意宝一般的菩提心也被懊悔心偷走了。

  所以,古人将懊悔心也称为“菩提心的四个盗贼”之一。也就是对于一个行者学佛,或者受戒,修菩提心,修密法的真言,安住空性等任何学习过程中说些让他懊悔的言语和行动;在他走向解脱、积累福报等不分大小的任何学习、修行、内心安定的过程中,给他说一些话,或者做一种行为,让他产生怀疑和懊悔。

  懊悔心有不同的表现,比如,面对一个普通学佛人,经常去骚扰这些对修行不太了解的人,“学这些法有什么用啊,能当饭吃,当衣穿吗?每天念经,可佛在哪儿呀?你每天喊佛的名字,不怕佛烦你?佛能给你吃的吗?菩萨能给你穿的吗?”就这样去动摇别人的信念;

  面对受戒的人,经常去骚扰受戒人,“受戒有什么好处啊,又不能喝酒,又不能吃肉,又不能结婚,又不能享受人间的快乐,一个人孤单的过生活,有什么意思?”就这样去动摇别人的信念和戒律;面对修炼菩提心的人说,“发什么菩提心,你自己都还没有度好,还说度别人,你发菩提心也不会变成菩萨,变了菩萨又有什么好处啊!还不如自己好好过日子。”

  就这样去动摇别人的发心;面对打坐的人说,“打坐成了没思维的植物人,这不是拒绝人性吗?排斥本能吗?” 就这样去骚扰别人的修炼;面对修炼密宗的人来说,“修密宗成就确实很快的,但是很危险,不安全,容易堕落的,干吗冒着危险去修这些法呢?” 就这样去动摇别人的修炼之心,这些都是在违背愿菩提心的教诲,同时损失了自己的福报,使自己与正确的思维隔离。

  还有一些人对佛法稍有了解,但只接受和吸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能解释得通的方面,其它的内容都放弃和排斥,佛法的内容只是按照他固有的思想去解释;另一些人装成很多身份,或指导者,或预知者,或拯救者的身份……假如说我在守具足戒,他们就根本不在乎守戒和修行的方式,他们对别人讲:“具足戒虽然好,但要经过多劫才能解脱。”

  也有一些人,借用师父与成就者的名义对别人说:“我的师父说过,念佛诵经虽然好,可是见不到佛性,只能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不了佛。” 也有一些人,借用他人的名义对别人说:“观空虽然好,但是某某成就者说过,观空容易堕入空相,很难成就佛果。”就这样否定别人的善行,使别人产生懊悔、怀疑,这些说法都是在违背愿菩提心的教诲,同时远离了佛法,损失了自己的智慧。

  还有一些人对佛法很有了解,懂得很多,知识渊博,他们为了发扬自己的教派,同时污蔑其它的教派,通过懊悔的方式来让别人放弃修法。比如,有些人对修炼净土的人说:“修净土虽然好,可是成不了佛,还不如禅修,禅修能够明心见性。”

  在藏地,有些其它教派的堪布和活佛们,对修炼本教的人说:“你修的本教不是佛法,你浪费了生命,你走错了路。” 有些人对修炼觉囊教派的人说:“觉囊教的见解不如狗屎,修炼这些法门没有什么作用,成就不了佛”;对修格鲁教派的人说:“修炼格鲁教是很好的,但永远修不出来神通”等之类的话来打击他人,这样的人习惯性地去否定别人,不加鼓励,他们的言语和行为让别人行善法时产生懊悔、怀疑,这些说法都是同样违背愿菩提心的教诲,同时远离了正法。

  修行是按个人的能力去学习的,可是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人懊悔与打击,积德行善等做任何的事都有人来否定的现象,这些其实都是修炼菩提心教诲的障碍。那些懊悔与打击别人积德行善的人,他们好像在说明自己是宇宙的主宰,佛法的主宰,天地之间的主宰,自己说了算,那样的想法和行为都违背了愿菩提心的教诲。

  他们只是很短见地去看待佛法的各个宗派,根本不明白八万四千法门存在的作用。无边无际的佛法都是有不同观念和作用的。比如,本波教的九乘法是针对众多不同的人设定的,还有四门五库也是针对具备五毒的不同众生设定的,每个人在修行的道上前进至少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要加以鼓励,在鼓励中引导他走向更高的一层,而不能打击,也不能让人产生懊悔,更不能否定他们的积德行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