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八种禅定


   日期:2017/8/16 11: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八种禅定:又叫四禅八定,为佛教术语。四禅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禅与八定分类,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

  四禅八定属于世间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四禅八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修炼四禅八定的基础上,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精进,观人空法空,才能彻底去除心垢,达到解脱。

  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定是指: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以下分别详细介绍:

  第一,初禅。

  初禅是用各种方式消除种种烦恼、欲念,达到无忧无欲的境界。初禅虽然已经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和伺等原始思维。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

  分别和观察是初禅的对治分支,去除初禅的对立、贪欲、焦虑和不快乐。喜乐与平静是初禅的功德分支,对静虑者的身心产生作用。禅定是住的分支,经过初禅的对治和功德而进入。

  《明灯道》讲:“分别、观察对治,身心喜乐功德,具备专注静虑。”

  初禅先是对任何喜乐经验进行分别,再次对它的性质做细微的观察,住于静虑的意识,普满快乐。由此生起信念,身体产生静安的喜悦,进而具备专注对境的静虑。

  初禅的简要正行分支:近似初禅正行,具备寻思(观察、分别)。特别初禅正行,有观察无分别。

  《明灯道》讲:“正行具备近似、特别分支。”

  初禅的定义为:对一切对境分支用任何寻思,远离贪欲执着和恶因的专注意识,具备喜乐功德的分支。

  第二, 二禅。

  二禅是进一步把觉和观都除去,不寻不伺,自然得到一种欢喜(外喜)。此时甚深禅悦油然生起,心灵朗然洞彻,如同从暗室中走出,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

  内在极为清净是二禅的对治分支。

  《有部》认为“内在极为清净”是静虑产出的信解或虔诚;中观自续派认为是正知、平等。为什么是“极为清净”呢?因为在二禅时超出对立的巡查。初禅有寻思,二禅超出了初禅的对治,对治中超出了寻思。喜乐是二禅的功德分支。

  二禅的喜乐与初禅有所差别:初禅的喜乐是离于恶业而产生的,二禅的喜乐是来自静虑。

  静虑是二禅住的分支,同样来自对治与功德。

  二禅的定义是:有内在极为清净的对治分支,去除初禅地的执着,具备喜悦功德而专注静虑。

  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感觉到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第三, 三禅。

  三禅是进一步连欢喜也不要,只有一种心平气和、舒舒服服的乐(内乐)的境界。此时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

  正念、正知、平等是三禅的对治分支。

  正念是不忘记对境;

  正知是对喜悦的认识和对昏沉、掉举分别观察;

  平等是住于无缺陷的静虑当中的感受。去除喜乐的受是功德分支,静虑是住的分支。

  三禅与二禅有所差别:二禅的喜悦没有离于烦恼,三禅的悦受离于烦恼。三禅的定义是:以正念、正知、平等对治,离于二禅执着的专注心,具备去除喜乐悦受的功德分支。

  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地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去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

  一心: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第四, 四禅。

  以平等、正念为对治分支,远离三禅地执着的专注心,具备受平等功德分支。

  四禅讲的平等行、正念、住,和前面是一样的。平等受,既不是痛苦又不是快乐的平等,是无记。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

  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

  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的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这里的神通并不是像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四禅的定力是指:平等、正念两分支使其远离三禅地执着的专注心,具备受平等功德分支。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

  舍:舍掉三禅的乐。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初禅到四禅再总结一下:具备分别、观察等五分支的是近似初禅正行;具备无分别而观察是初禅正行;去除分别、观察两者的是二禅;去除分别、观察、喜乐的悦受是三禅;去除分别、观察,具备平等受是四禅;没有达到静虑正行,而正确的预备初禅也可以成为观修的基础,称为静分未至定;还有正确正行未至定,或称仅未至定。初禅至四禅,加上两种未至定,称静虑六地。净天属于四禅地,因为静虑离于八明分的错误。

  第五,空无边处定。

  无色界具备四禅时还有相,还会分别对方圆等形状、对山水房屋等物体感受的认识。在无色界中去除了这一切,把一切法观成如天空一般。空无边处定是调试到哪里,哪里便是空。此时心中明净,无碍自在,好像飞鸟破笼而出一样,在虚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第六,识无边处定。

  安住于天空一般的状况当中,成为无边天。如天空般的认识已经去除,而将其想成是天空,住于这种状况当中,称为无边识。识无边处定是连空的印象也没有了。此时只见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显现,与定相应而不分散,心中的清净寂静无法用言语形容。

  第七,无所有处定。

  去除意识而住于无有称为无所有天。无所有处定是舍空与识等内外二境而缘无所有处。此时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

  第八,非想非非想处定。

  对“无有意识”观察,粗意识流动去除,住于非常细的意识流,叫非想非非想天。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破识无边处的有想境界及无所有处的无想境界。此时一切有无相貌都荡然无存,心中清静无为,达到三界定相里的最高境界。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层层深入,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

  无色界总结起来即是:四禅的四无色定、四色界定、灭定,共九种。经典记述,这是圣道的基础,是世俗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戒定慧       禅定)(五明学佛网:戒定慧       禅定)  

 华方田教授:试论中国佛教禅定的特质 

 华方田教授:般若与禅定 

 曾琦云居士:培养定力,开发智力——论传统禅定在当代教学实 

 其它: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黄连忠 

 大安法师:禅定修福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 

 宽运法师: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瞋痴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八章 入禅定之门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七章 禅定方便法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七章 修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七章 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