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财布施一定为了弘法才究竟 |
||
|
||
现在讲财布施,大家都会赞叹大功德主。但其实财布施的最后目的,是要让人能灵性觉醒。而不是你布施给他让他过得更好一些。物质好不好,都不是问题。而且物质有个缺欠,人只会越来越想享受,不会越来越想吃苦。 所以物质发展确实有缺欠。这几十年来,我们为了追求物质的丰富,造成了地球多大的灾难。而且我们欲望膨胀,这才是我们需要反省的。所以不要把物质的发展作为指标。现在很多人谈起西藏,说藏地人淳朴,对我们汉地人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保持了上游水源的干净。藏地人敬水,敬山,从不破坏环境。如果跟西方一样,大力破坏时,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物质上的布施,不究竟。这也说明,不要把世间的物质布施者的功德跟修道人的功德相比。虽然物质布施,一下子就能看到,好像改变了他的环境。但我们要放远了想,生命不是这么短暂的。所以生命只有一个工作,就是要觉悟。否则你哪怕接受天大的布施,都有福报享受完的时候。 所以说,灵性生命的高度和伟大,你要有这个觉悟。一般的人,只要想着我能物质满足就好了。但人需要提升灵性,所以一等的人,就会想着往灵性上发展,这时佛陀就出现了。众生有感,佛陀就有应。这就是教化的功能。但这个功德,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 现在做慈善是普遍被社会接受的,但这些仍然不究竟。不能代表佛的全部。因为现在很多慈善,都是通过钱财的转移而已。有钱的转移到没钱的而已。然后这个过程一般叫慈善。但这不究竟。佛法的存在,是为了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法华经》讲的,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知见出现于世的。 慈善只能起到微小的作用,因为慈善更多部分通过钱财转移而已。如果有多余的教化,那一定是佛陀给的。不是世间慈善给的。这里头我要讲一个,诵经的功德和慈善的福报对比。 真修行,应该是非禅即颂。禅就是修禅定,颂就是诵经。为什么要修禅定?就像世间上为什么会有灾难贫穷,是怎么产生的,其实是人心动乱,加上人的错误知见产生的。所以单纯给予慈善帮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只能暂时的。禅定,就是人心安定下来,世界灾难就好了。这一点大家要有体会。人心太动乱了。现在人福报小,折腾不了,福报大的人,如果人心一动乱,那也是不吉祥的。 第二个是诵经,诵经是直接产生功德的。为什么诵经产生功德,就像种子在土壤里头,它一遇到温度水分,就发芽了一样。诵经产生功德也是如此。经文本身就有这个力量。就像种子里头有成长出树木的力量一样。你看不见这个力量,可它确实是存在的。 所以佛弟子时间精力有限,应该要有轻重。佛法的修持为主,诵经,禅定为主,其它慈善等,都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不要因方便误了究竟。也许这些轰轰烈烈的慈善能带来好的名声、名气,但仍然不究竟。 如果慈善能解决问题,佛陀就不用出家,他直接把国家的财富给老百姓就好了。但恰恰是佛陀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选择了出家而成就。 转自:福安古观音阁 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