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梦斋山人:何谓分别 |
||
|
||
1、佛法探讨:何谓分别? 请问山人,何谓分别? 答: 根尘相对起用,关键是不被境相粘住,可以说舍识用根。有人误解佛经,认为心无分别就是把好坏真善等相对的事物,全都平等统一化,说啥都一样,这是典型的执理废事。惠能说有分别不做分别想。就是说在事相上要有分别,但在心性上不执着所分别的事物。一如不是一样,平等不是没有差别。如果啥都一样,是一不是二的话,那佛陀为何说不二呢?说一说异、说有说空,说平等、说差别,都是在诠释不二的道理。如果不以不二中道之法来圆融,就会落在边见。南无阿弥陀佛。 2、说度人: 度化他人有两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批评和教育。批评和教育都要把握尺寸: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改过迁善、提升灵性可以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哲学、心理、伦理、因果、宗教、科学教育就从这里展开。对自己是这样,帮助别人也是这件事情。指出别人的过失,教导人向善,互相指正促进就非常有必要了。但是凡事都有分寸,不能过分,否则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产生反效果。这一条就是告诉我们批评恶行和教人行善的尺度把握。否则言辞过激就会起到负面作用。君看《地藏经》里讲行菩萨道时,要做到软言慰喻呢,菩萨四摄法还有个“爱语”呢。相互交流佛法更是如此,要以爱心爱语为前提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相互触进和相互提高。南无阿弥陀佛。 3、快乐分享: 法法第一,门门可入。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应机说法,普度众生。千经万论,修行径路。标月之指,渡人之舟。随缘行修,切莫执着。死在句下,文字缠缚。未达彼岸,不舍船筏。未见明月,还需用指。切莫狂傲,不学教理。从性起修,全修在性。普提本真,非从外得。约体而言,无修无证。约用而言,有修有证。冰不加热,如何化水?木头不燃,何能出火。若不修行,何能成佛?说到究竟,有之与无,即有即无,非有非无,离即离非,是即非即。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言语,皆为戏论。四句百非,开口便错。百千法门,尽在自心。身口意三,但莫染污。如是心净,解脱归元。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