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设我得佛”释 |
||
|
||
第一章 “设我得佛”释 第一节 “设我得佛”是愿 一、愿——希求义 设我得佛——“设我得佛”是愿,愿者志愿希求之意,希求成佛度生。 第十八愿总共三十六个字,第一句是“设我得佛”。“设我得佛”这四个字,是显示阿弥陀佛因地之时法藏菩萨的愿。愿就是志愿、希求,自己志愿将来成为怎样的人物,要达到怎样的功能,就是一般所讲的立志。阿弥陀佛所立,不是为了功成名就、大富大贵那种世间志向,也不是为了得到小乘的声闻、缘觉,而是要成为天上天下独一无二的佛;而且这尊佛,是要能够救度十方众生的佛。所以“设我得佛”是法藏菩萨至高至伟、无与伦比的志愿。 二、誓——愿成义 “不取正觉”是誓。誓者誓约之意,谓“若众生称念不得往生者,我绝不成佛;不得往生而仍成佛,则誓不取”。 “‘不取正觉’是誓”,有愿未必是誓,因为发了愿,这个愿将来成与不成,并没有另外赌注的约定;但是有了“不取正觉”这个誓约,就是有了保证,也就是如果十方众生称念他的名号而不能往生,他就绝对不成佛。这个约定就是誓。 “不得往生而仍成佛,则誓不取”,如果不能使我们十方众生往生,而他的福德智慧已经圆满,能成佛了,他依然舍掉佛的身份。为什么呢?一般是只要三大阿僧祇劫就能够成佛,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但是,法藏菩萨不是因为这样就要成佛,他是必须具备使十方众生都能往生的功能,他才取佛果、取正觉,不然的话,再怎样他都不成佛。所以“誓”和“愿”不同,也就是,誓必包含愿,愿则未必包含誓。 第二节 “设我得佛”细解 一、“设”与“若”同 “设”与“若”同。异译之《如来会》多言“若我成佛”,《庄严经》亦言“我若成正觉”。故大师三段本愿取意文,为易解故,皆言“若”。 “‘设’与‘若’同”,“设我得佛”的“设”,跟善导大师解释“若我成佛”的“若”,意义是相同的。 “异译之《如来会》多言‘若我成佛’”,《无量寿经》总共有五种译本,文字各不相同,可是都在说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以及众生往生的因果。其中一本叫作《如来会》,也就是《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跟《无量寿经》是同样内容、不同版本,是不同的人所翻译不同的文字,所以叫作“异译”,它里面的四十八大愿,大部分都用“若我成佛”这四个字。还有一部异译的经典《庄严经》,也说“我若成正觉”,也是用“若”这个字。 “故大师三段本愿取意文,为易解故,皆言‘若’”,所以善导大师这三段的本愿取意文,为了让一般净土行者容易了解,所以也都用“若”这个字。 (一)不定之词 “设”与“若”皆不定之词。何故置不定之词?略有二意。 一者因位期果:尚在因位,果克难量,故且置不定之词。 二者重愿难成:所发乃十方诸佛未发之愿,所度乃十方诸佛难度之机,如是本誓重愿,非容易可成,故且置不定之词。 “‘设’与‘若’皆不定之词”,就“设”与“若”的意义来讲,都有不定的意涵;“设”是假设,“若”是如果。 “何故置不定之词?”为什么法藏菩萨当初发四十八愿,一开始用这个不定之词? “略有二意”,大约有两个原因。 1.因位期果 “一者因位期果:尚在因位,果克难量,故且置不定之词”,第一点,在因地的阶段,期盼未来的果报。还在因地的时候,能不能达成这个果报,因为未来变化多端,谁也不敢骤下定论,所以暂且把不定之词摆在前面。 2.重愿难成 “二者重愿难成:所发乃十方诸佛未发之愿,所度乃十方诸佛难度之机,如是本誓重愿,非容易可成,故且置不定之词”,第二点是最主要的原因,为什么?法藏菩萨所发的这个愿,是十方诸佛没有发、不敢发的愿,因为这个愿所要度的众生,包括十方诸佛难以救度的根机,最典型的说明就是《悲华经》所言,烦恼炽盛、业障深重的众生,都随着因缘果报相聚,投生到娑婆世界,十方诸佛难以救度,所以这些众生都被千佛舍弃。被千佛舍弃的众生,唯有法藏菩萨为我们发下誓必救度、若不能救度他就不能成佛的誓愿。所以,这样的本誓重愿,在因地所发的这个深重誓愿,是不容易达成的,“故且置不定之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