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民族英雄也学佛:林则徐与佛教 |
||
|
||
林则徐(1785~1850年)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担任江苏、陕西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署理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功勋卓著。林公又是近代史上的第一位民族英雄,禁烟运动的杰出先驱,鸦片战争时的著名抵抗派领袖,凡研究和了解近代史者,对林公的业绩都是熟知的。可是,这位“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林公晚年自刻印章语)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对此,恐怕知之者就甚少了。 早在青年时代,林公就笃信佛教。嘉庆十二年(1807年)二十三岁时,即手书《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大悲咒》、《往生咒》五种经咒,共贮一函,上题“行舆日课、净土资粮”八字,作为每日必诵的功课。其经本只有四寸多长、三寸多宽,每面六行,每行十二字,以便于随身携带。所写经咒,字迹工楷,一笔不苟,足见其对佛教的虔诚和恭敬,林公逝世后,其后人合订为一册,题为《林文忠公手书经咒日课》。 在诸佛菩萨中,林公最崇敬的是观音大士,除多次向大士行香、祈雨外,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还在督署内建了观音庙,每日行香设供。在《戊戌日记》中,即有诣署中大士前行香,“大士神诞,黎明诣本署庙内设供行香”的记述。此外,林公担任江苏巡抚时,还为苏州观音庙题写了一副充满佛性的对联,联云:“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众生蒙乐利;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秋,林公在云贵总督任内,以频年积劳,旧疾复发,奏请开缺回籍调理,已蒙恩准。因宦海浮沉多年,深感仕途险恶,加之相依为命的郑夫人于上年十月病逝于昆明,他本人年迈多病,因而萌发了看破红尘,归隐寺院的意向。离滇前有《袁午桥礼部甲三闻余乞疾寄赠,依韵答之》七律三首,其中一首云:“身似闲僧退院初,维摩丈室暗踟躇。养病只合颓然卧,怀旧真惭迹也疏。但得支公怜病鹤,肯同赵壹赋枯鱼。愿君早拥南天节,或许相逢退食余。” 此诗首联,林公把自己比为“退院”(即却去方丈等领导职务)初期的“闲僧”、“维摩”即维摩诘菩萨名,林公在书斋中供佛或挂有菩萨画像,故称“维摩丈室”。第三联的“支公”即东晋著名高僧支遁,曾养鹤,“病鹤”为林公自喻。《枯鱼赋》典出《南史·文学列传》,卞彬因屡以直言冒犯帝王,虽有才干仍被署数年不得仕进,乃拟赵壹《穷鸟》为《枯鱼赋》以喻意,自伤不遇。林公这两句诗表明其心迹:只要有某位高僧大德发慈悲心,怜其病衰,愿意引渡,他宁可追随遁入空门,也决不肯再像赵壹、卞彬那样衷仕途了。 此外,道光二年(1822年)林公家乡福州乌石山积翠寺重修完毕,林公应寺僧要求,曾撰写了《重修积翠寺记》。 林公作为一位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作为一位佛门弟子,又是佛教界的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