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管东溟先生劝人积阴德文(有白话)


   日期:2018/3/21 9: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管东溟1先生劝人积阴德文

  (先生名志道,字登之,江苏太仓人,学者称东溟先生,生于嘉靖十四年,卒于万历三十五年,寿七十三。)

  昔人2有云,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其义本于孔圣赞易。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而曰积,不尚阳德而尚阴德也。庆而曰余,不在一身而在子孙也。必举家咸务阴骘3,而后可称积善之家。亦必此身先得本然之庆,而后子孙受其余庆。是故余庆易晓,而本然之庆难晓也。书曰,考终命。又曰,祈天永命。此可以言本庆乎,未尽也。当以二氏4因果之说,参合易传之说。道家谓积功行者,天曹除其冥籍,升诸仙籍,以至于入无极大道。佛家谓修净业者,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至于成无上正觉。皆言此身之本庆也,其义隐然合于余庆二字中,而儒者未之察耳。

  有宋巨儒,兴起斯文。以忠孝节义之纲维5末造。真有罔极6之功于万世,而于此不无遗照7焉。乃廓然尽扫天堂地狱,以及三世修因证果之说也。程朱8盖曰,君子有所为而为善,则其为善也必不真,何事谈及因果,其勉君子至矣。以吾观于君子小人之心,无所为而为者至少也。君子之作善也多近名,苟不彻于十方三世之因,必不足以涤其名根。小人之作恶也多为利,苟不惕以罪福报应之果,必不足以夺其利根。程朱勉君子无所为而为善,独不虑小人无所忌而为恶耶。然后知孔子道及余庆余殃之际,乃彻上彻下9之言也。愚讲修身齐家之道,一一以孔子之庸德10庸言为矩。而所以行庸德,谨庸言,亦必归重于程朱之绳墨。独于三世因果,及三祇修证之实际,则不得不破程朱之关。正欲断君子之名根,拔小人之利根,而使之同修阴骘也。

  修阴骘亦岂易言。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充无穿窬11之心,则阴骘可修矣。其大要不出老氏之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而以忠信出之。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以深心提人于生死之海,而人以浅心钝置之,毋弃毋亟12。以热心共人于风波之舟,而人以冷心遐遗13之,毋忮14毋求。销大衅于曲突徙薪15,而勋名有所不必取。蒙极诬于明珠薏苡16,而心迹有所不必明。为国家扶欲坠未坠之纪纲,则众嫌不必恤,而又不以气节自有也。为世教发难明当明之道术,则众咻17不必虞,而又不以门户自标也。流俗之所争趋者吾避之,流俗之所共恶者吾察之。幽则必阐18,而过则必原。其道必不诡19于中庸20,而其心则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患人之不己知21,而求为可知。求可知之中,不求可为乡愿22知,而求可为狂狷23知。不求可为狂狷知,而求可为中行24知。不求可为一乡一国之善士知,而求可为天下之善士知。不求可为天下之善士知,而求可为万世之善士知。亦不必求为万世之善士知,而求可为依中庸之君子遁世25不见知而不悔者,默相知于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之中。又不求生前之遐福26,而求可质诸三界之鬼神。不求死后之荣名,而求可俟千百年之后圣。则阴骘之至也。阴骘之至,人不知而天知之。可以转凡身而为圣身,离人道而登天道。上帝27命之治世,诸佛提之出世矣。此非从身所感本然之庆欤。一身不足以尽积善之庆,故其余又及于子孙。皆感应自然之理也。传家28者审诸。

  --------------------------------------------------------------------------------

  译文研读

  北宋司马光曾说:积畜金钱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够守持。积藏书籍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够去读。不如积累冥冥之中的阴德,这是万世传家的宝训啊!这个意义来自于孔圣人赞叹《易经》的话。《周易·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善行,而说积累,这是不崇尚阳德,而崇尚阴德啊!有福泽而说留下,说明福泽不仅在自己一身,而能留给子孙。必定全家都崇尚奉行阴德,然后才可以称为积善之家。也必定是自己本身先得到福泽,然后子孙才受到他留下的福泽。所以遗留下来的福泽容易明白,而自身所得的福泽,难以晓了。《尚书》中说:享尽天年。又说:实行德政,来祈求上天延长自己王朝的统治命运。这可以来说明自身所受的福泽吗?这还是没有说究竟。应当用佛家和道家的因果之说,参合《周易》来说明。道家说:积修功行的人,天上官曹除去他的幽冥户籍,升到仙籍,以至最后入无极大道。佛家说:修习净业的人,临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至于最后成无上正觉。这都是说自身所得到的福泽。这个意义隐含在“余庆”二个字当中,而儒家学人未能觉察罢了。

  有宋朝大儒,兴起这样的文。对于忠、孝、节、义等儒家的法度来做最后的完成工作。对于万代后世真的有无穷尽的恩德。而对于这个因果的道理却遗漏了。于是大刀阔斧的来扫除天堂、地狱,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修因证果的道理。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说:一位君子,如果是有所求而行善,那么他所做的善事必定不真。为什么要谈到因果呢?目的在于勉励君子,达到至善的境界。以我来观察君子以及小人的心理,无所求而作善事的人,太少了。君子作善事,大多也是为了名誉声望,如果不通彻十方三世的因果道理,必定不足以涤除他贪图名声的习根。小人作恶事,大多也是为了利益,如果不警惕他罪福报应的因果道理,必定不足以夺除他贪求利益的习根。程朱等人勉励君子无所求而行善,难道唯独不顾虑小人无所顾忌而作恶事吗?然后才知道孔子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话,是贯通上位君子、下位小人的话啊!我讲到修身治家的方法,一一都以孔子的一般的道德规范、言语为规矩准绳。而要实行一般的道德规范,谨慎平常的言谈,也必定要借重于程朱理家的绳墨准则。唯独对于三世因果的道理,以及三大阿僧祇修证的实际道理,就不得不破除程朱理学的关隘了。正是想要断除君子好名的情根,拔除小人贪利的习根,而使二者同修阴德罢了。

  修阴德哪里又容易呢?一个人能够扩大发扬没有害人的心,扩大发扬没有偷盗的心,那么阴德就可以修了。其中大要不超出老子的三宝:仁慈、节俭、为人处事皆遵循客观规律,顺应自然,谦让冲和;而要以儒家的忠信来超越出来。回报他人的德行,不回报他人怨行。分担他人的过失,不分担他人的功劳。成就他人的美事,不成就他人的恶事。隐藏他人的恶事,不隐藏他人的善事。我不辜负他人,而任由他人辜负我。我不诽谤他人,而任由他人诽谤我。以深心提携他人于生死苦海,而他人以浅薄之心迟钝对待,不要放弃不要着急。以火热的心肠共与他人在风雨波涛的小舟,而他人以冷淡的心疏远遗弃,不要嫉害不要贪求。销除大的祸乱,在事先就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但是功名不一定要属于我。蒙受到很大的诬陷,如忠良之人遭到不明事实的诽谤;但是内心的事迹不一定要显明清白。为国家扶持摇摇欲坠的纲纪,那么众人嫌弃也不必要顾念,而又不以所谓的气节而自我保有啊!为世间教育发起难以彰明而应当彰明的道理,那么众人的喧嚷扰乱不必担忧,而又能不以门户之见而自我标榜。流俗人所争夺趋向的,我避开;流俗人所共同诽谤中伤(讨厌憎恨)的,我洞察。有隐情的必定阐明,而有过失的则必定原谅。这条道路不会违背中庸,而这颗心则不求他人了知,而求上天知道。不担扰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能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求值得知道当中,不求为胆小无识的人知道,而求为志向高远的人知道。不求为志向高远的人知道,而求为行中庸之道的人知道。不求为一个乡镇、一个国家的善人知道,而求为天下的善人知道。不求为天下善人知道,而求为万世后代的善人知道。也不必求万世后代的善人知道,而求为那些依中庸之道的君子,隐遁世间,不被人知道而不后悔的人,默契相知于天眼遥见,天眼遥闻之中。又不求在世的长远之福,而求可以坦然面对诸位三界的鬼神。不求死后的名誉,而求等待千百年之后的圣人。那就是阴德的极至了。阴德的极至,人类不知道,而老天知道。可以转凡身而为圣身,离开人道而登上天道。玉皇大帝命令他来治理世间,诸佛菩萨提携他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轮回了!这难道不是从自身所作而招感的本来福泽吗?这一辈子不足以享尽所积之善的福庆,所以其余的福泽就绵延给子孙。这都是感应的自然道理。传家给后代子孙的人,要好好审察这些道理。

  注释

  1、【管东溟】名志道,字登之,号东溟,(1536-1608),江苏太仓人。隆庆五年辛未(1571)中进士。居毛家市。任南京兵部主事。为明代会通三教的著名学者。

  2、【昔人】北宋司马光。《司马温公家训.庄东书》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间,为子孙长久之计。 此先贤之格言,乃后人之龟鉴。”

  3、【阴骘】默默地使安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 孔 传:“骘,定也。天不言,而默定下民,是助合其居,使有常生之资。”2.犹阴德。

  4、【二氏】指佛、道两家。

  5、【纲维】总纲和四维。比喻法度。

  6、【罔极】无穷尽。

  7、【遗照】谓遗漏未遍照。

  8、【程朱】程朱理学代表人。其学派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最终由南宋朱熹完成。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称伊川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朱熹(1130—1200),字符晦,号晦庵,别号紫阳,江西婺源人。

  9、【彻上彻下】贯通上下;通达上下。《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朱熹 集注引 宋 程颢 曰:“此是彻上彻下语。”

  10、【庸德】常德,一般的道德规范。《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11、【穿窬(yú)】挖墙洞和爬墙头。指偷窃行为。窬:门旁像圭形的小洞。

  12、【亟(jí)】性急;急躁。

  13、【遐遗】疏远遗弃。

  14、【忮(zhì)】嫉妒;忌恨。《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15、【曲突徙薪】《艺文类聚》卷八十引 汉 桓谭 《新论》:“ 淳于髠 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傍,谓曰:‘此且有火’,使为曲突而徙薪。邻家不听,后果焚其屋,邻家救火,乃灭。烹羊具酒谢救火者,不肯呼 髠 。智士讥之曰:‘曲突徙薪无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突,烟囱。又见《汉书·霍光传》、 汉 刘向 《说苑·权谋》。后用以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16、【明珠】比喻忠良的人。【薏苡(yǐ)】1.植物名。2.指薏苡之谤。【薏苡之谤】《后汉书·马援传》:“初,援在 交址 ,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 援 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 援 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后因称蒙冤被谤为“薏苡之谤”或“薏苡明珠”。

  17、【咻(xiū)】1 喧嚷;扰乱。虞 忧虑,忧患。

  18、【阐幽】使幽深隐藏的显露出来。《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19、【诡】违背;相反。

  20、【中庸】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21、【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

  22、【乡原】指乡里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原,同“ 愿 ”。谨厚貌。《论语·阳货》:“子曰: ‘乡原,德之贼者也。’”一本作“ 愿 ”。

  23、【狂狷】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4、【中行】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25、【遁世】避世隐居。唐 皮日休 《移元征君书》:“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

  26、【遐福】久远之福。《诗·小雅·天保》:“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27、【上帝】天帝。即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忉利天之主。

  28、【传家】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积功累德       积善修福)(五明学佛网:积功累德       积善修福)  

 法闻法师:授三皈依大意 八、如何积功累德 

 法闻法师:如何积功累德? 

 只有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能帮助你福慧增长,消灾免难 

 任何一个积功累德的机会都要好好把握住 

 积功累德 无我无相 

 怎样在世俗的工作中获得大福报?积功累德?! 

 勇断邪YIN、积功累德刻不容缓 

 任何一个积功累德的机会都要好好把握住 

 净土法门法师:一个人临终走的时候现​这个相, 

 净土法门法师:积功累德,是叫你修功德,不是叫你修福德 

 净土法门法师:有机会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能放过 

 黄柏霖:学佛业力现前即考试,通过就能积功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