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方海权:宁可多积善,不可多积财 |
||
|
||
若想作众生之良师益友,先为提高自我智慧。把自我的见识,学识,能够深入看透世间很多事。使能把将每一个事物都能看得透,看得深。而后又甘于说出肺腑之言来利益众生。 第一:培养自我有智慧,把将事物看透,把将这些看透了的有益语言去奉献众生,使大家人都得益。世间上任何与我们有缘的众生。他们有事请教,或与我们共商某一件事,我们若是能把事物看得透彻,看得深化,就能开解对方最好的方法和方式,使对方迎难而解。 第二:我们甘于把肺腑之言,把我们对事物的看法,看透之后甘于对其说出,使对方在我们的帮助下,在我们的善意语言帮助下,令对方得到无量的利益。这就是愿作众生良师益友之法。 因此分享了我们的智慧,分享了我们好的语言给众生,有时是胜过我们送与对方很多的财物。因为在智慧的言语下,使对方有时获益超过了很多的钱财以及物品,而我们甘于去分享。 有时当我们自身有了能力,不管是在学习佛法得到的利益,或是在财富上得到的利益,我们都甘于去分享给大家人,不管亲朋也愿意分享,有缘众生,所有的人,我们都愿意去分享。这也是一种为大家作良师益友的表现。 其实分享了我们好的智慧,分享我们的财物,以及我们学到的妙法,或持咒得到了利益,或读经得到了利益,或者念佛法门得到了利益,如何修,如何证,分享给大家人。 有了这样好的因,所以我们会得很多好的果。自然会出现我们遇有什么事时,当然有良师益友帮我们开解。也自然而然能够达遇明师,有达遇善知识的好缘。因为我们送给大家是好的东西,自然会得到好的东西来利益我们的本身。我们虽然是无求,但是无求而得是属于我辈修来的自求多福的福报。 因而在因行的时候,我们必须懂得把将我们的智慧,好我们好的善意语言,肺腑之言去开解众生。我们学到的微妙如来正法。甚至我们自身有能力得到了财富,得到了财物,得到了财产,我们都愿意分享给大家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自身受佛加持,也能生生世世得大利益。 施与众生的智慧,就会得智慧。 施与众生财物,我们就会得财物。 施与对方的佛法,我们就易于明心见性,入佛知见。 施与众生的妙言妙语,我们依然会得到的是众生一片心对我们的回报。 问题是我们必须提高自我,甘于这样去做,甘于这样去分享。当众生在我们甘于去施给他,分享给他,而众生得到了清凉,去除了烦恼,我们自身也受大清凉,远离了烦恼,得证了快乐。 世间上一切事,无可留恋。祖师说:观彼六尘,如幻如化。世间种种的五欲六尘,种种烦恼,我们是要用行菩萨道,去远离这一切的尘劳,远离这一切的欲爱。使自心证受涅槃妙果,安乐常存,安乐常在。 我们必须时时觉悟自我,也去觉悟众生。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上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 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必须自我的觉悟,也同时觉悟了众生,使同成佛道。因而我们学习如来正法,愿同众生离苦得乐。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今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 我们学习了如来的正法,学习了如来所说的法都是用方便法门引导众生。好比用水洗了尘劳,好比众生得到了病,我们用药,如来的药,使众生病好。而病好了,证悟心空法了。心本来是空,法本来是无。好了之后,病退药除。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是对症下药,用方便的法门,使众生病退药除。就能身心皆得解脱,欢乐无比。 唯有我们常行菩萨道,才身心真正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的心灵自然生气蓬勃,生生不息。因为我们一心唯有利众,对于众生,对于自身,都两能得益。 宁可多积善,不可多积财。因为财有时积得太多,反成了祸胎。而善积得多,就会成为好人,甚至成为菩萨。 在此密密的行菩萨道,而身心俱以低调。低调的人生,广积阴德。密密的积了阴德而未人知,也不用其它人知,诸佛菩萨能知就可以了。所以《道德经》说到: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我们在行菩萨道时,应懂得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教导了众生,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来宣扬自我,是无必要的。只要众生能得到利益,就可以了。 而我们自身也会自然得证菩萨道的安乐。但愿我们以及世间上所有的人把将自我,好的东西,善的东西,菩萨道的妙用,奉献给所有的众生。使这世间充满着美好。 无心恰是圣人心,圣不无心趣转深。 会取无心端的旨,无心心却无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