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口业警示集45(第七章 谨言慎行 十一、闲谈谨记) |
||
|
||
十一 闲谈谨记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广钦老和尚语录》) ○譬如说,等到我去厨房做饭或者看见别人做,合我的胃口,然后他说种种理由,要这样要那样,然后这个人要那样要这样,然后呢,这个团体起了冲突了。这虽然眼前是一点小小的(事),可是,凡是你为了不管什么理由,使得这个大家共同和合而不和合的话,你的“破僧”的因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是最严重的妄语跟离间了。 我们现在修学佛法,一开口就在那地方出毛病,就在这里,千真万确。所以我这里特别强调,不准大家随便说闲话,说来说去没有别的,还是保护大家,你们千万注意,这一点是千万注意!我们要想爬上去是千辛万苦,要想堕落是容易极了。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你随便坐在那里两三句话一提,你不知不觉当中造了大罪恶了。 (日常法师讲《菩提道次第广论》55盘A面) ○这“六和”主要是出家人的事情,所谓和合众,住在一个庙里头。所以破和合众是五逆,五逆十恶。大家很好地在修行,你来挑拨离间,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某个法师在骂你,他生气了……,你以为我这儿随便谈谈天,这个是无间地狱的业。 (黄念祖老居士《大乘无量寿经问答》) ○“其毁谤人,必堕无间地狱,受大苦报,无解脱之期。”毁谤的人,这个人一定会堕无间地狱。所以你不能用毁谤三宝来当作是开玩笑的。其他的你可以开玩笑,毁谤三宝的事情不能拿来开玩笑的,说我在跟你开玩笑的。开玩笑,众生一听会断他的慧命的,受大苦报,没有解脱之期呀! (慧律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少掺和闲聊,一不小心说是非。 (界诠法师) ○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无远弗届①。当今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只要去购买一部手机,便可以与人互通讯息。你只要到公共场所走一遭,便会发现大部分的人,都很忙碌地在与人沟通讲话。尤其年轻人,他们整天与手机讲个不停。究竟他们在忙着讲什么?这么重要吗? 一般人每天念起念落,口里讲东讲西,身体造作来造作去。然而,却很少有人警觉到自己是在造黑业还是白业?想起《龙舒净土文》里的一个故事: 佛问阿难说:你想见地狱人吗? 阿难说:想见。 佛说: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这就是地狱人。 王龙舒居士举一例说:我曾经在镇江听到卖虾的人叫一声:“卖虾哦!”就知道他身口意三业都是恶的。怎么说?他身体挑荷着装满虾的担子,这样身就是造作恶业;而他的心意上就是想卖虾,如此意业也是恶的;另外他口里叫着卖虾的声音,这样口业也是恶的。因此知道叫一声“卖虾”,身口意三业都是在造恶业,这就是佛所说的地狱人啊! 而今科技的文明,成就了空前造口业的大时代。一机在手,言若及义,倒不失是善业,只是大家想想:处于声色繁乱的环境里,几人可以照顾得了纷然竞起的念头?那么,在可以如此轻发的口业中,有多少恶口?多少妄语?多少两舌?多少绮语?如此说来,当今之世,造地狱因的地狱人,是何其多啊! 佛家以口业为“患苦之门,祸累之始”。尤其大众共修之时,更以“止语”要求大众,制心一处,庄严道场。王龙舒居士说:“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多诵佛名,以涤荡之。”又说:“世人以恶口秽语为常,奉劝世人,力以戒此。常念阿弥陀佛,以洗涤口业之秽恶。闻人恶口秽语,亦常念此佛名,以洗涤耳根之秽恶。愿以此生念佛之善业,洗涤累世以来之秽恶。如此则善念日熟,恶业日消。”前贤谆谆,我辈何能藐藐啊! (《明伦月刊》,作者:鞭鼓生) 注:①无远弗届: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 ○前辈有人说,凡在宴会交往之时,稠人广众的场合,其中人品不齐,或者平素的品行有缺点,或者相貌丑陋,或者现在虽然尊显但家世寒微,或者前代昌盛,但而今子孙寥落。以此类推,不该说的话很多。必须检点一番,不可触犯了别人的隐讳,使人内心惭愧愤恨。如果不能完全识别,最忌妄谈时事,及对人指名道姓,恐怕触犯人家父兄亲戚的隐讳,招来意外的祸患。 (演莲法师《安士全书》译白) ○郑瑄(xuān宣)为人简朴沉默,很少说话。他说:“在大庭广众之中,不可以大肆的谈论;这样不但会惹人妒忌,而且还会伤到别人。因为众人之中,难免会有曾经做过丑事的人在里面,如果谈论到他,那么他虽然是不说话,可是心中就会感到难过遗憾。例如对做官的说‘当官要清廉’啊,那么不清廉官听到了就会生气。对朋友说‘做朋友应该要彼此直心的交往’,那么不直的朋友听到了就会生气。因为他会认为,我是故意讲给他听的。 所以惟有少说话,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若有人问我问题,我才就他所问的问题回答他,这样或许才能够避免口过得罪人啊!”郑瑄所说的这些话,实在是深得处世之道的要诀。 (《集福消灾之道》)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一群人在看电视剧,剧中有婆媳争吵的镜头。李大嫂便随口议论道:“我看,现在的儿媳真是不知道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办?”话未说完,旁边的小刘马上站了起来,怒声说:“你说话干净点,不要找不自在,我最讨厌别人指桑骂槐!”原来小刘平素与婆婆关系失和,最近刚从家里搬出另住。李大嫂由于不了解情况,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而得罪了小刘。 (王军云编著《一生要明白的八种处世哲学》) ○凡席间有使酒谩骂者,避之为妥。如不能避,只和颜逊谢。彼①虽愈肆②,我不可忿怒与校③,盖彼若真醉,则出于无知;若不醉,而修怨寻隙④正中其计。此不惟⑤见人度量,其保身之要也。慎之! (清《集善录·检身》) 注:①彼:对方;他。 ②肆: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说)。 ③校(jiào叫):较量。④修怨寻隙:找茬儿,酗酒滋事。 ⑤惟:单单;只。 ○人当厚密时不可尽以私密事语之,恐一旦失欢,则前言凭为口实;至失欢之时,亦不可尽以切实之语加之,恐忿平复好,前言有愧。 (清《集善录》) ○厚时说尽知心,提防薄后发泄;恼时说尽伤心,再好有甚颜色? (明·吕坤《续小儿语》) ○前不久,我就听说了一件因为说话不当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事情: 有三个年轻人,一起在公园的湖上乘船游玩。其中小张和小王是一对情侣,刚刚闹过矛盾,而小李则是小张的好友。因为大家素来都很熟悉,所以乘船的时候就在一起说笑起来。当时小王由于是负气,而她的男友小张一直对她爱理不理,所以很不高兴。小李为了缓和气氛,就和小张一起晃起船来。小王便说:“你们不要晃船,再晃我就跳到水里去。”小李听她这么一说就开玩笑地说:“你跳啊,如果跳下去小张肯定会救你的,你还给了他一次英雄救美的机会了呢。”没想到在他这句话说完之后不到两分钟,丝毫不会水性的小王竟然真的从船上跳进了湖里,而小张、小李虽然先后也跳水去救她,但终因湖水太深,两人又没有救人的经验,如果不是公园救援人员赶来,可能他们也会和小王一样溺水而亡。之后,小王的家人将小李、公园管理处等告上法庭,法庭调查后认为,导致小王投水的诱因是小李的那句死玩笑话,故判他负百分之十的责任,赔偿其家人两万余元费用。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某种场合下,言语不慎将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恶果。而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说,言语不慎可能导致危害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故儒家有语:“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 (阿莲《慎言》,《惜缘》2009年春季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