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
||
|
||
na mo a mi tuo fo 虚云老和尚: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虚云老和尚 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 次七第一日 正月十六日(1953年3月1日) 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唯愿子孙发富发贵,万世的荣华,到了一气不来,做了一个死鬼,还要想保佑他的儿女,人财兴旺。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 还有一种人,稍知一些善恶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斋供僧,或装佛像,或修庙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来生福报。因他不解无漏功德的可贵,故偏弃不行。 《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 若人以清静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 若是功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故《楞严经》阿难尊者曰:“不历僧祇获法身。” 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总是在尘劳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图快活享用里过活。 而今一到禅堂中,一声止静,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门头,犹如乌龟息六样的,任什么境界也扰你不动,这是修无为法,也是无漏法。 故以金银等七种实物造塔,如恒河沙数之多,犹不能及此静坐一须臾之功德也。 乌龟息六是一譬喻,因为海狗喜食鱼鳖,一见乌龟在海滩上爬,它就跑去吃它。 乌龟知其要吃它,便把四只脚、一个头、一条尾,统统缩进壳里去。海狗见之咬它不着,空费一番辛苦,弃而他去,此时乌龟亦脱其险。 我们人生在世,无钱的为衣食忙得要死,有钱的贪婪色欲不得出离,正如被海狗咬着。 若知其害,便把六根收摄,返照回光,都可以从死里得生的。 -02- 静坐的功德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人若能静坐,就算很短的一刹那,在这时候他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一切尘劳、妄想杂念皆止,则一切智慧、辩才便生起。 这时,认识法的本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明白法的自性本来清净不动,便能返本还原。 恒沙七宝塔是有为法,有形有相,静坐,则是无为法,无为而无不为。 “净极光通达”,净到极点,智光现前,再不颠倒,这时便行菩提道,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因此,比建造七宝塔更殊胜、更重要、更有用。 这时,能真布施,真持戒,真忍辱精进,真禅定,真般若,六度齐修,万行俱备。 人为何无智慧,因为一天到晚向外驰求,未能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事颠倒,离开自性愈来愈远,不知道回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苦海,是世间的海,虽然无边无际,人若懂得回头,便能离苦得乐。人在世间上求名求利,心劳力拙,一天比一天愚痴,因为被五欲所牵缠,看不破,放不下,故不自在,跑到外面去。 若能看破放下,得到自在,就不向外跑,在本性上不摇不动,不取不舍,无欠无余,无人无我,这时证得无生法忍,回头转身,才知天空地阔。 人为什么被六根、六尘、六识所拘?因为把根本忘了,未能放下根本无明。 根本无明即是欲念,总共有五种: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粘粘糊糊,摆脱不开。把财欲摆脱明,色欲就摆脱不开;色欲摆脱开,名欲又摆脱不开;直至财色名食都摆脱了,睡欲还是摆脱不开,每天非睡八小时不可,否则就觉得吃了大亏。 为什么觉得吃了亏,因为你执着睡眠,若不执着,就不知自己睡了没有,都无所谓。 财色名食的欲,亦复如是。 你能放下,轻松活泼,就得到自在。 念动事事有,念止事事无。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 你能够不打妄想,就是大富大贵,断绝私欲,才是真正享福,人有一丝毫的私欲,仍然是穷人。你想有福吗?就不要打那么多妄想,不要被五欲所缚,不得自在。 -03- 虚云老和尚在《复星洲 卓义成居士》中,谈到关于静坐的法要,恭录如下—— 承问关于静坐之事。云亦是门外汉。今本同舟共济精神。略伸管见如下。 (一)静坐不过是教行人返观自性的一种方便方法。 简言其要。则在于系念一句佛号。心心相契。念念相续。由心而出。从耳而入。莫令间断。 果能如斯。则更无余缘杂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弥勤弥专。转持转切。不分行住坐卧。岂觉动静闲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养。 居士才觉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动念而执着之。宜其不能进步。 (二)静坐宜取乎自然。身体有病。宜适当调养。不必勉强支持。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卧也。 (三)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 悟道仅为真正修道的开始。由修而证。则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 若专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见。为学佛人所不齿者。 (四)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皆教众生破除妄念。显自本心。 佛法无高下。根机有利钝。其中以念佛法门比较最为方便稳妥。 居士受持佛说阿弥陀经。熟览印光法师文钞。若能依而行之。则净土现成。万修万去。 (五)荤食造杀害生。大违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长贪嗔YIN欲。身后业案如山。冤怨债报。宁有了日。 静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 荤食则增加无边生死。漏瓶盛油。虚劳精神。智者可以自审矣。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当熟览谛受。 (六)静坐如法。可使四大匀调。促进健康。 (七)‘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莫不殊途同归。惟当择其契理契机者而修持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