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科学与佛法 |
||
|
||
现代人往往把科学与宗教对立起来。其实科学与佛法是殊途同归,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 《金刚经》中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佛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对应不同根基的众生而为说法。科学,也是法之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佛说一滴水含八万四千虫,而现代显微镜下也发现一滴水含有许多微生物。 《金刚经》/有句有名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其实不仅物质有波粒二象性,意识也有波粒二象性。意识的波性即佛法所说的涅槃。涅槃是抽象的,具有一种弥漫的广延性质。粒子性存在,即非连续性,分立性,是一份份的,并且有最小不可分割的单位,即量子性。非连续性和分立性其实是佛法所说的无常的核心。所有的粒子存在都是在时空范围内,它们都呈现出一份一份,非连续的,分立的,跃迁式的刹那生灭的物性。被观察的物质现象又叫色法,而被感知的意识现象,又叫名法。 波性存在是阳,粒性存在是阴。 《金刚经》中说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我们平时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主观现实取决于个人的信念和感受。现实除了客观和主观两种,还有第三种层次:互为主体。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而存在。金钱是个互为主体的现实,帝国,文化价值观也都是一种想象。 佛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心经》中无“无色声香味触法”,大自然本无所谓颜色,声音,味道,它只有光的波长、振动频率和相关的化学反应、物理效应。为着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才“选择”了16-20000赫兹这段声波作为“可听”的声音,选取400-800纳米的光波作为“可视”的颜色。超出这个频率范围的声波我们都听不到,谓之静,越出这段波长的光再亮也看不到,谓之黑。可见,静并非一定无“声”,黑并非一定无“光”。现代社会收音机,电视等“波”很多,可说是万波穿身。可我们的肉眼能看到“波”吗?一般人是看不见的,但是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再比如,现在图片有ps功能,可见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心经》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与物理学中物质能量守恒定律是一样的意思。 物理学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反作用力”,与基督教的话: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与佛学中所说“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是同一意思。所以儒家的孔子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