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七)~R 第486经~489经(一法经)


   日期:2020/4/10 20: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486经~489经(一法经):

  经中叙述若对一法乃至十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的话,就能得尽诸漏。“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乃至十法,那么就可以达到“得尽诸漏”。十法分别指:

  一法是指食,食是指众生的一切物质需求,离开物质滋养,众生便无以存身活命。

  二法是指名色,名主要指五阴中前四支,即受想行识,色主要是指五阴的前一支,即“色”。前者侧重精神(有名而无实体,心识作用),后者侧重于物质(有碍质的物体)。

  三法是指三受,即苦、乐、不苦不乐受。

  四法是指四食,分别是段食(即普通物质食粮)、触食(感官与外境的接触)、识食(知觉作用)、思食(即思想或意念)。

  五法是指五受阴,即色、受、想、行、识,因五阴会产生执取,故云受阴。

  六法即六内外入处,此可分二种,即内六入处和外六入处。内六入处即六根别名,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外六入处即六境别名,乃色声香味触法。

  七法,谓七识住,依七识而依止处。分别指:天与人、梵天、光音天、遍净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另外亦指三界中七神识止住之处,分别指身异想异识住、身异想一识住、身一想异识住、身一想一识住、空无边识住、识无边识住以及无所有处识住。

  八法,谓世八法,称、毁、讥、誉,利、衰、苦、乐,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八风”。

  九法,谓九众生居,是指众生居住的九个地方,欲界一处,“人与天”;色界四处,“梵天、光音天、遍净天、无想天”;无色界四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共计九处居所。我们常说的“四生九有”,九法即指九有(亦指九居地)。亦指:1、欲界的五趣杂居地;2、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3、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十法,谓十业迹,即十恶业,杀、盗、YIN、恶口、妄言、绮语、两舌、贪、瞋、痴。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佛陀在此处提到了一个名相,叫“正厌离”。老百姓们常说的“看破红尘”未必是“正厌离”,消极厌世(避世)更不能称为“正厌离”。什么样方能称作“正厌离”?从原始佛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对于内境外缘不予执取,不贪味,不留恋,个人道业勇猛精进,随缘安身立命,谓之正厌离。在余经之后,佛陀一再地嘱咐我们:要“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时时刻刻勤于观察自省,警惕自己尽量少犯错误乃至不犯错误,如此方能“究竟苦边,解脱于苦”。相反,如果我们一味地去计著于得失恩怨,自然是解脱无缘。(10月1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